《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十二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十二

第十五章: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1,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2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3,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譯:滕文公請教:“滕國,是小國。竭力事奉大國,卻不能免除亡國。怎麼辦才好?”

孟子回答:“從前太王(古公亶父)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事奉狄人獸皮布帛,不能免遭侵犯;事奉狄人好狗良馬,不能免遭侵犯;事奉狄人珠寶玉器,還是不能免遭侵犯。就召集邠地的父老後說:‘狄人想要的,是我們的疆土。我聽聞:君子不用養活人之物害人。你們不必擔心沒有君主?我要離開了。’就離開邠地,越過樑山,在岐山下建城邑定居下來。邠百姓說:‘仁人啊,不能失去他。’追隨他遷居的多得像趕集市一般。或許有人說:‘土地必須世代相守,不是擅作主張,拼命也不捨。’請您在這兩種辦法中選擇吧。”

注:1.皮:虎、豹、麋、鹿之皮。幣:絲帛(bó音駁)也。2.耆(qí音祁)老:《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dào音到),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yí音夷)。”3.梁山:今山東省泰安市。

議:遷國以圖存者,權也;守正而俟(sì音四)死者,義也。審已量力,選擇而處之。

太王古公亶父無爭,相讓一切,財物相讓,國土相讓。唯時刻記住君子之言,這謂積累世之功。

這裡亞聖講解二種守衛國土的方法:一是舉國拼死守護;二是遷居他地。今也無地可遷,也唯有拼死守護,此是大義所為,不可不知。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十二

《孟子故里》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十六章(一):

魯平公1將出。嬖人2臧倉3者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請。”

公曰:“將見孟子。”

曰:“何哉,君所為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

公曰:“諾。”

譯:魯平公將要外出,寵臣臧倉請示:“往日君出行,都令有關官員知之。今車馬備好,有關官員還未知,請君示下。”

魯平公說:“去見孟子。”

臧倉說:“為何,君要降低身份去見平民?他賢能嗎?禮義是賢能者提倡。孟子為母之喪事超過以前為父之喪事。君還是不要去見。”

魯平公說:“好吧。”

注:1.魯平公:姬姓名叔,魯景公(姬姓名匽,yǎn音眼)之子。2.嬖(bì音必)人:偏愛之人。

3.臧倉:魯國人,曾向魯君進讒詆譭孟子,使其不接見孟子,後因以臧倉指進讒害賢良的小人。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十二

《吉林文廟——孟子誕辰祭祀》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第十六章(二):

樂正子4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

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5,而後以五鼎6與?”

曰:“否。謂棺槨7衣衾8之美也。”

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

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譯:樂正子入宮見魯平公,說:“君為何不去見孟柯?”

魯平公說:“有人告訴寡人:‘孟子為母之喪事超越以前為父之喪事。’所以我不去見了。”

樂正子說:“為何?君所謂的超越,是指前用士之喪禮,後用大夫之喪禮;是前用三鼎禮,後用五鼎禮?”

魯平公說:“不是,是指棺槨壽衣之精美不同。”

樂正子說:“這不叫超越,這是前後家境貧富不同而已。”

後來樂正子見到孟子時,說:“我告訴君,君本來來相見。寵臣臧倉阻止了魯君,魯君因此沒來。”

孟子說:“前行或促進,停止或阻止。前行或止,非個人能左右。我不能與魯君相見,是天意。臧倉這人怎能使我們不相見?”

注:4.樂正子:名克,孟子弟子,仕於魯。5.三鼎:士祭禮。6.五鼎:大夫祭禮。7.棺槨(guǒ音果):指棺材。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8.衣衾(qīn音侵):指裝殮死者的衣服與單被。

議:聖賢的出入,關係到時運之盛衰,是乃天命之所為,非人力所能為也。此心已是得道之心,無怨怒之感,如其所說,乃浩然正氣外現使然。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十二

《山東青島——跨海大橋》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本篇小結:本篇是孟子治國的中心思想所在,即大國施王(仁)政,那如何是屬於王(仁)政呢?

首先他從“獨樂樂,眾樂樂”起講,國如在大肆講樂,國已治理得差不多了,百姓都已有康寧之日。

其二文王有囿七十,百姓嫌少,寡人囿四十,百姓嫌多,其主要是不與民同有,不與民同樂。圈地收費是挖坑害民之舉,亂源之始。

其三交鄰國有道,以大事小,是樂天之道,小國畏也。既然畏之,就需睦鄰之,大度之,利益分享之。近交遠攻歷來是方略。

其四君王必懂修德,流、連、荒、亡染上一疾,禍患之缺口。

其五不知明堂行王(仁)政,如何了得?好貨、好色、好勇人慾之常,如何引導,問題關鍵。好貨即是民富國強;好色是“內無怨女,外無曠夫”;好勇是民風淳厚,無有不良。無有壟斷,絕利之舉。

其六“四境不治”如何?這是真正懂得法治的根本點,齊宣王時,常可輕輕一問?自秦始皇集權以來,國名之變為常態,其實質之變未見也,可見集權之好處。若集權未變,上下言路暢通成唯一之通道。

其七故國是有世臣也,民風淳厚世臣現,民風不古,世臣難現。為權利而忙,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兆民是眼花繚亂無所適中。

其八臣弒君之理:權利之爭,弒君必然。所謂言傳身教爾。

其九幼而學,長而展,今還有終身從事一事,還能生存的嗎?

其十伐他國,勝之,取與不取之理:伐他國之勝,皆是內亂,有機可乘方得勝。最終都是喜歡自己管理,這是常情。

其十一已取之,用王(仁)政尚可得以穩定,但若是人亡政息就有後患。若用王(仁)政作為常典,這才是兆民之大福。可才難!人才之出何其之難,居上者總喜歡層層壓制居下者,為了可以掌控。常不自覺地運用愚民之法,難自省與自悟,最終的結果,民之懦弱。思想者更是壓制於搖籃,實乃國之悲哀。

《孟子•梁惠王(下)》學習之十二

《日出》照片有頭條提供,敬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