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尚有多位諸侯稱霸一方,為何偏偏選擇劉備?

于濤


諸葛亮,在隆中我茅草屋那個時候他還很年輕,但那他的學識很淵博,只是靠一點,名聲和在朋友圈裡那些人交流過的有些名氣,但是呢,那些稱霸一方的,曹操袁紹孫權,這些人基本都看不上他。於是,諸葛亮就琢磨著會有那麼一天哪個集團的那個大老闆知道我的存在,我的名氣我的能力一定會來請我於是他就等我打聽你家公司集團的老闆對員工怎麼樣?曹操吧,曹操這個人奸詐不容別人,比她強比較聰明,袁紹呢?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一個人能成就大業嗎?諸葛亮想了想當今世上只有劉備仁厚惜才這樣的老闆我不找,那我找誰不管他能力有限但有我的輔助肯定是飛黃騰達。因為諸葛亮一直很自信,沒想到劉備比他先走了。


藝龍珠寶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蜀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陰陽家。為後世極為推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實在是個忠臣楷模,也被人稱之為智聖。


那麼他在隆中隱居時為什麼會偏偏選擇當時並未成氣候的劉備呢?我有以下幾個觀點。

1 當時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三顧茅廬。對於一個人來講,這顯示出了極大的誠意。而且劉備當時雖未成氣候,但他有一個大家都承認的身份:漢皇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按輩分當時的漢獻帝都要叫他一聲皇叔。要知道在古代,尤其是隋唐之前,一個人的出身極為重要。要不怎麼後來歷朝歷代造反首領都要找一個同姓名人當祖宗呢。所以在當時儒家思想的影響下,要想匡扶漢室,就需要找一個明正言順的代言人。即使是曹操都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當時劉備是一個比較明正言順的選擇。

2 那麼他為啥不選擇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也算是個理由)和孫權(孫權之父得到了當時的傳國玉璽)呢?我感覺不選曹操是因為曹操當時奸雄大名遠播,而且求賢之時手段不如劉備尊重人(參照諸葛亮的推薦人,徐庶)。要知道古代文人,尤其是有才能得人,都是很清高的。非誠所致,金石為開。對於孫權,則離諸葛亮太遠,隔著長江呢,人家還不一定知道有他這麼個人。當然了,這是開玩笑的,諸葛亮的同胞哥哥諸葛瑾在吳國任職,孫權還是有可能知道的。

3 那麼你又會問當時除了這三人,還有其他的一方諸侯,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他們呢?要知道當時劉備三請諸葛亮之時,最後一次終於見到諸葛亮,而諸葛亮未表誠意於才能,與劉備暢談當時局勢與人物,獻隆中對。當時就預測出今後的局勢發展。並把其他人物給否決了,說明諸葛亮並不是沒考慮過,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3 雖然諸葛亮被稱為智聖,但並不能遮掩住他兩個兄弟的才能。他的兄長諸葛瑾,在吳國任職,後期官拜大將軍。其族弟,諸葛誕,後任魏國御史中丞尚書。三人在三個國家都任要職,不得不說諸葛家在下一盤大棋啊!其實也對,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無論哪國笑到最後,諸葛家都能得以生存。

以上只是個人見解,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孟仲冬


問法欠妥,並非偏偏。花落誰家,勢所必然!O第一,當時曹操已統佔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自通武略又謀士眾多,號稱帶甲百萬。諸葛亮若去也未必能顯山露水,弄不好還會遭到排斥!此外,曹連徐庶都不知,更不知諸葛亮。不知者不能請,即知者也未必請!難道要諸葛亮毛遂自薦去投曹營謀差事?不可能!O第二,東吳有三江之固,據九州八十一郡,業已成型,謀土眾多。外有周瑜內有張昭。諸葛亮若去,未必能被重用,還鬧個英雄無用武之地,去之無益!要是你能去嗎?不能!O第三,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劉表,劉璋皆闇弱,取之易於翻掌。而劉備暫居新野彈丸之地,兵不滿千,將止關張子龍,正當求賢若渴之際!若能扶佐劉備,必能一展才華,先成鼎足之勢,然後再圖一統之大業。因而算準劉備必會招賢納士。所以兩次避而不見,一則看劉備是否心誠,二則觀劉備人品以抬高自己的身價。三則要劉備言聽計從!OO三顧後諸葛亮答應出山,並信心滿懷,要諸葛鈞不得荒蕪田園,待功成後隱歸鄉里。誰知,只因先主叮嚀後,星落秋風五丈原!壯志未酬身先死,縱使讀者淚滿襟。莫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張永科38


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

據說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跳槽到孫權手下打工,他推辭了,給出的理由是:“孫權是個很不錯的老闆,不過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所以我還是不跳槽了。”當然這是笑談,傳說也當不得真,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是大同小異的。


諸葛亮是一個典型的古代知識分子,也是一個受到儒家思想很大影響的人,特別是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再者諸葛亮的治國理念很明顯是外儒內法,法用儒行。再來說說劉備,不管我們後世怎麼評價劉備,但是劉備在當時憑藉著“皇叔”的名頭和他所展現出來的魅力(劉備自有其人格魅力,不然關羽和張飛也不可能才見過一次就追隨),劉備當時有聲望,當時沒實力,所以發展空間大,供諸葛亮施展才能的機會也多

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再者,說諸葛亮在曹操,袁紹等人手下發展空間不如劉備,不過是以後來人的眼光看問題。而諸葛亮,終究選擇了劉備,明顯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發展空間那麼簡單


古風和句子愛好者


首先,諸葛隱居地離劉備不遠,比較近;

其次,劉備親自相邀,而且誠意十足,諸葛深受感動;

再者,當時天下能成事的英雄,只有曹操、劉備、孫權,諸葛看得很清楚,如果在曹操孫權手下,去了算是錦上添花,而去了劉備處,則是雪中送炭,這個對於當權者而言,會有不一樣的意義;杜蘭特去勇士,詹姆斯去湖人,誰的好評多?一看便知。

最後,為什麼諸葛不去曹操處,因為諸葛老家是琅琊郡屬徐州,原本遭受戰禍相對較少,是中原民眾避難的安樂窩。曹操的父親曹嵩也曾在琅琊避禍。公元193年,曹嵩被害,曹操復仇,屠戮十餘城。第二年,曹軍再入徐州,一路殺到琅琊、東海。曾經的避難桃源,毀於曹操之手。因此諸葛對曹操是不會有太多好感的。


三國愛好者聯盟


劉皇叔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的隆中對,傳為佳話。為什麼諸葛亮選擇了劉備呢?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經常會有看到這麼一句類似的話:某有一計,定能退去敵兵。謀士在戰爭年代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有人因為相信謀士的策略發展壯大,也有人因為相信謀士的策略而身敗名裂。所以,選擇謀士是個很嚴肅的事情。

那些有了一定地盤和實力的諸侯,身邊早已有了一起打拼多年的謀士。而這些謀士對於勢力的情況也很熟悉。比如,勢力下的地形如何、物質多寡、兵源的素質、武將的戰力等等。主公與謀士彼此之間已經形成了默契,放心將自己的大業交給他們。也不會輕易去再尋找其他的人來代替。雖然,諸葛亮很有名氣,但這些諸侯也不敢輕易就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一個新人手裡。

我們來看劉備,手下多有武將少有謀臣。要想謀求大業,沒有謀士肯定是不行的。這麼多年的敗仗,讓劉備意識到,光靠武將還不夠,更需要一位足智多謀的人來輔佐。諸葛亮也想找一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主公來輔佐,而且實力還不能太差。兩個人正好符合彼此的要求。正好是“如魚得水”!


喜歡故事的老楊


這個問題問的本身就錯的離譜。首先我聲明一點,隆中只是諸葛亮住過的家,而真正隱居躬耕地是南陽臥龍崗。襄陽說臣本布衣,躬耕南陽的南陽是南陽郡,管轄襄陽阿頭山(現在改名隆中),但曹操設立了襄陽郡後有一首詩叫南陽諸葛蘆,西蜀紫雲亭,南陽郡不可能也不能管轄襄陽郡城西二十里的阿頭山,還有最直接證據就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南都行,南都即南陽,簡稱宛,詩中更是提到臥龍客,即臥龍崗諸葛亮,誰說我說的不對,請先把以上證據駁倒。


手機用戶同道中人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時黃月英搬家到襄陽,諸葛亮沒有隱居隆中。隆中是另有說法。



無愧於天1


沒有人聘用,只有劉備用。


柱子247011727


演義是有人舉薦,缺乏人扶佐,劉備三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