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的崛起(上)

宋太祖趙匡胤的崛起(上)

趙匡胤,祖籍涿郡人(今河北涿州)。

父親趙弘殷,年輕時十分驍勇,擅長騎馬射箭,本是後梁承德軍(治鎮州,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鎔一位部將,因為率騎兵五百援助晉王李存勖,立了戰功。李存勖建立後唐後,趙弘殷任禁軍將領,遷居至首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天成二年(927年),趙匡胤生於洛陽。

後漢乾祐元年(948年),趙弘殷以隨趙暉討伐王景崇,遭遇後蜀軍隊增援王景崇,漢軍與蜀軍在陳倉交戰。交戰中,趙弘殷就被敵箭射中左眼,但是氣勢更旺盛,奮勇攻擊,最終把敵軍打得大敗。憑藉此次戰功,升任侍衛馬軍護聖軍都指揮使。趙匡胤時年二十二歲。同年,樞密使郭威征討李守貞,趙匡胤應募從軍,成為郭威的部署,可能是在這段時間,一批投靠郭威的年輕軍官結為“義社兄弟”,除趙匡胤外,還有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成為“義社十兄弟”,被視為宋朝開國“勳臣”,是趙匡胤發動兵變的基本力量之一。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後漢時,“義社兄弟”都是郭威的部下,地位大體相當,不過到了到後周世宗初年,“義社兄弟”之間的地位已經相差的比較多,但此時地位最高的是李繼勳,還不是趙匡胤。

後周建立,趙匡胤任禁軍近衛班直的東西班行首(後屬殿前司),還只是一位低級軍官,而其父趙弘殷已是侍衛親軍司馬軍的高級將領。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世宗即位之後,趙匡胤受到重用。三月,北漢、契丹聯軍入侵,後周世宗柴榮御駕親征,雙方在澤州高平(今山西高平)擺開戰場。戰鬥將要展開的時候,寧江軍節度使樊愛能等人首先逃跑,後周軍十分危急。在此關鍵時刻,趙匡胤挺身而出,又讓禁軍大將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趙、張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以死拼殺,頓挫敵鋒,加上柴榮親臨督戰,士氣大振。最終,北漢軍隊大敗潰逃。“義社兄弟”李繼勳升任殿前都虞侯,也就是殿前司的次長官,而趙弘殷由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升任侍衛馬軍主力龍捷右廂都指揮使。六月,世宗未能攻佔北漢首都太遠(今太原西南)後班師,李繼勳升任侍衛步軍主力虎捷右廂都指揮使,趙匡胤也以高平戰功升任殿前都虞侯,成為殿前司的次長官。

同年十月,李繼勳首先升領利州(時屬後蜀,今四川廣元)節度使,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成為侍衛親軍司的步軍司最高長官。然而此時的殿前司地位很低,不僅低於侍衛親軍司,甚至還遠低於侍衛親軍司的下屬機構馬軍司和步軍司。同年,趙匡胤參與整頓和加強殿前司所屬禁軍;而侍衛親軍司也開始淘汰老弱,精選士卒。“義社兄弟”的趙匡胤、李繼勳都成為後周世宗最親信的高級將領。經過此次調整後,殿前司的地位雖有提高,但仍較侍衛親軍司低,然而其所統率禁軍是皇帝最親近的軍隊,也是後周最精銳的軍隊。與此同時,“義社兄弟”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都得到了升職,在趙匡胤麾下任職。

顯得三年,後周進攻南唐的淮南地區,趙匡胤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北)、滁州、六合(今江蘇六合)等戰役中屢立戰功。十月,升領匡(入宋後避諱改為定)國軍(治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只有三十歲的趙匡胤,獲得了武官最高的節度使銜,後來因為“宣授”不夠正式而作罷;殿前都指揮使一職,也因先已有張永德任都指揮使在前面而只能算作殿前司最高長官之一,同年十二月,後周世宗為了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增設督點檢、副督點檢為最高長官,趙匡胤所任的都指揮使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二把手,不過這仍反應了趙匡胤名望與地位的迅速提高。

趙匡胤由於“高平之戰”和對南唐作戰的英勇表現,使得自己從殿前司的低級軍官變成了殿前司的二把手,又由於後周世宗柴榮的信任,趙匡胤對自己所處的殿前司也開始了整頓,並且殿前司的地位也開始有了提高,與此同時,“義社兄弟”中的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也開始在殿前司和趙匡胤的手下任職,更為巧合的是,原本地位在趙匡胤之上的李繼勳因為失職,地位遂在趙匡胤之下,為以後成為趙匡胤的黃袍加身的基礎力量之一埋下了伏筆。還有一點不能忽略的是,由於趙弘殷多年在沙場的征戰,趙弘殷的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雖然趙弘殷在顯得三年病死,但是由於趙弘殷數十年在侍衛馬軍司任軍職,所以親信、部屬眾多,這也為趙匡胤後來的兵變時,爭取侍衛親軍司的將領和士兵擁護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