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的崛起(上)

宋太祖赵匡胤的崛起(上)

赵匡胤,祖籍涿郡人(今河北涿州)。

父亲赵弘殷,年轻时十分骁勇,擅长骑马射箭,本是后梁承德军(治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王镕一位部将,因为率骑兵五百援助晋王李存勖,立了战功。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赵弘殷任禁军将领,迁居至首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天成二年(927年),赵匡胤生于洛阳。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赵弘殷以随赵晖讨伐王景崇,遭遇后蜀军队增援王景崇,汉军与蜀军在陈仓交战。交战中,赵弘殷就被敌箭射中左眼,但是气势更旺盛,奋勇攻击,最终把敌军打得大败。凭借此次战功,升任侍卫马军护圣军都指挥使。赵匡胤时年二十二岁。同年,枢密使郭威征讨李守贞,赵匡胤应募从军,成为郭威的部署,可能是在这段时间,一批投靠郭威的年轻军官结为“义社兄弟”,除赵匡胤外,还有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成为“义社十兄弟”,被视为宋朝开国“勋臣”,是赵匡胤发动兵变的基本力量之一。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汉时,“义社兄弟”都是郭威的部下,地位大体相当,不过到了到后周世宗初年,“义社兄弟”之间的地位已经相差的比较多,但此时地位最高的是李继勋,还不是赵匡胤。

后周建立,赵匡胤任禁军近卫班直的东西班行首(后属殿前司),还只是一位低级军官,而其父赵弘殷已是侍卫亲军司马军的高级将领。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世宗即位之后,赵匡胤受到重用。三月,北汉、契丹联军入侵,后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泽州高平(今山西高平)摆开战场。战斗将要展开的时候,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等人首先逃跑,后周军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赵匡胤挺身而出,又让禁军大将张永德率弓箭手抢占左边高地。赵、张二人各率精兵两千,左右夹击,以死拼杀,顿挫敌锋,加上柴荣亲临督战,士气大振。最终,北汉军队大败溃逃。“义社兄弟”李继勋升任殿前都虞侯,也就是殿前司的次长官,而赵弘殷由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升任侍卫马军主力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六月,世宗未能攻占北汉首都太远(今太原西南)后班师,李继勋升任侍卫步军主力虎捷右厢都指挥使,赵匡胤也以高平战功升任殿前都虞侯,成为殿前司的次长官。

同年十月,李继勋首先升领利州(时属后蜀,今四川广元)节度使,升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侍卫亲军司的步军司最高长官。然而此时的殿前司地位很低,不仅低于侍卫亲军司,甚至还远低于侍卫亲军司的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同年,赵匡胤参与整顿和加强殿前司所属禁军;而侍卫亲军司也开始淘汰老弱,精选士卒。“义社兄弟”的赵匡胤、李继勋都成为后周世宗最亲信的高级将领。经过此次调整后,殿前司的地位虽有提高,但仍较侍卫亲军司低,然而其所统率禁军是皇帝最亲近的军队,也是后周最精锐的军队。与此同时,“义社兄弟”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都得到了升职,在赵匡胤麾下任职。

显得三年,后周进攻南唐的淮南地区,赵匡胤在涡口(今安徽怀远东)、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滁州、六合(今江苏六合)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十月,升领匡(入宋后避讳改为定)国军(治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只有三十岁的赵匡胤,获得了武官最高的节度使衔,后来因为“宣授”不够正式而作罢;殿前都指挥使一职,也因先已有张永德任都指挥使在前面而只能算作殿前司最高长官之一,同年十二月,后周世宗为了提高殿前司的地位,增设督点检、副督点检为最高长官,赵匡胤所任的都指挥使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二把手,不过这仍反应了赵匡胤名望与地位的迅速提高。

赵匡胤由于“高平之战”和对南唐作战的英勇表现,使得自己从殿前司的低级军官变成了殿前司的二把手,又由于后周世宗柴荣的信任,赵匡胤对自己所处的殿前司也开始了整顿,并且殿前司的地位也开始有了提高,与此同时,“义社兄弟”中的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赟也开始在殿前司和赵匡胤的手下任职,更为巧合的是,原本地位在赵匡胤之上的李继勋因为失职,地位遂在赵匡胤之下,为以后成为赵匡胤的黄袍加身的基础力量之一埋下了伏笔。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的是,由于赵弘殷多年在沙场的征战,赵弘殷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虽然赵弘殷在显得三年病死,但是由于赵弘殷数十年在侍卫马军司任军职,所以亲信、部属众多,这也为赵匡胤后来的兵变时,争取侍卫亲军司的将领和士兵拥护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