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朱元璋能力一般都能很快統一,曹操是大才,為何只能三分天下?

自然捲小美


對於王朝更疊,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但是在各王朝之中,布衣出身的皇帝(劉邦、朱元璋)在很短的時間內聚集各方勢力,統一中國,而出身官宦的名門望族,兼有(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名號的曹操卻只能三分天下於其一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足踏歷史,回顧過往歷史煙雲吧😊


在中國歷史上,一統天下包含打破舊結構和建立新結構兩個方面。典型步驟是推翻舊王朝——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新王朝。 對秦亡漢興、元亡明興來說, 短短几年就走完了全部過程。 比較而言,曹操個人的整個事業乃至曹魏集團的全部生命,都只是從漢到晉的漫長曆程中的部分。在比較之中,我們不難看出秦、元兩朝有很多相似之處,卻與東漢有很大區別。接下來我們先從外部因素來分析下優劣。


首先秦與元的政治制度,是一種集中全部資源進行統一戰爭的制度,是一種打天下的制度而非坐天下的制度。 制度完全不可持續,天下人人厭棄,每一個苦秦、元的人,他的思想和行動都在降低推翻王朝的難度。而東漢的制度,雖然未必有多高明,但至少能吸引很大一批維護者,每一個維護漢室的人,都在增加推翻東漢的難度。 當然,現在回過頭去看,歷史大勢是從政治制度是否滿足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規律。無論是從現實的物質世界還是人們的精神世界都是如此。


其次秦與元朝,整體都處於思想大變動的餘輝之中。雖有許多舊時代的思想沒有去除,但劇烈變動的社會讓人們更容易拋棄舊思想,接受新事物。而元朝是一個極度排斥和高壓統一非我族人的朝代,而漢族人文化卻是領先其他民族 ,在這種仁人志士報國無門,恢復漢家江山,百姓盼脫離苦海的朝代,思想變革的年代。 而曹操所處的漢末,舊的思想已經遠去,新的思想已經形成。漢室是當然的統治者,皇帝從劉姓出。這種思想由於高度固化,需要一波又一波的衝擊才能鬆動。 即使後來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曹魏集團內部依舊有忠於漢室的人,如荀彧這樣的重量級人物。 這是思想固化的時代。 在思想上,漢末比秦末,破舊立新的阻力要大得多。


三是秦朝舊貴族,在商鞅變法後的軍功制度下,把他們變成了王朝的死敵。 本應鐵了心維護王朝的皇族卻力量不振。元朝的貴族剛到中原腹地根基不勞,而且極度排斥非我族類的士族大家、豪強地主, 因此從社會層面來看,推翻秦朝的難度並不太高。 與之對比,東漢,最有力量的社會集團,一是遍佈天下的皇族。首先就有一個天生絕對維護漢室的、強大的社會集團。 其次宦官集團。宦官集團完全就是皇權的附屬物,宦官們的權力、財富完全源於皇帝本人。他們是維護漢室和皇權的死忠。 三是外戚集團。外戚同樣是皇權的附屬物,只不過依附程度低於宦官。在皇帝年幼時,外戚能夠擅權。但依然是堅定維護漢室和皇權的。 四是未來幾百年歷史舞臺的主角,形成中的門閥士族,或稱累世公卿官僚集團,然後就給曹操一統天下增加難度。劉邦與朱元璋所面對的舊有政治社會諸結構(缺少支持的秦朝,不合時宜的制度,衰退中的(弱小)貴族),比曹操所面對的(支持者眾的東漢,運行不良的制度,興起中的士族)要脆弱得多,也就是說,在漢末,打破舊結構建立新結構的難度要高得多。 體現在歷史中,就是秦(元)王朝比漢王朝更容易推翻,


最後劉邦與朱元璋面對一個近乎人人喊打的王朝和制度,由於這個王朝和制度在統治上的失敗,這是促使秦與元朝極短時間內傾覆的首要原因,也是促使劉邦和朱元璋快速滅亡秦朝的首要因素。 曹操面對的是一個運行了數百年,終於出了問題導致運行不暢的王朝和制度。雖然有嚴重問題,但從根本上反對帝國本身的,多是下層民眾。而帝國上層,一開始多是維護這個帝國,包括曹操本人。後來隨著形勢發展,才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漢室已不可再興。 但這麼長的時間,都夠劉邦他們滅亡秦、元朝N次了。 這是阻礙漢朝快速滅亡的因素,漢朝都還遠沒有滅亡,甚至連曹操本人都沒有這種心思的時候,新王朝的建立自然無從談起。


而漢末爭霸,由於舊帝國衰亡得很慢,你作為參與者,需要經歷很長的初賽預賽、前期和中期。你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棋子還是棋手,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棋手,哪怕你一直胸懷大志,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秦、元末的節奏,就是速亡速興,漢末,則是慢亡慢興,由於漢末整體節奏就很慢,容錯率反而低。中國歷史上這樣幹成功的人不是沒有。但一來不在本題範圍,二來若真要比,就會發現元末同樣是速亡速興,節奏極快,你能在前朝找到秦的影子,能在後朝找到漢的影子,以上是外部因素。


內部 一個志在奪取天下的集團,促使他們最終成功的內部因素,無非是這個集團在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所具有的力量。 這個集團和其他集團的力量對比,就決定最終誰能統一天下。 在內部因素的比較上,曹操直接去和劉邦比是沒有意義的,他不是在和劉邦爭天下, 比下來得出了優勢程度,比如曹操對袁紹孫劉有何種優勢,劉邦對項羽有何種優勢,朱元璋對陳友諒有何優勢。 然後再逐一對比劉邦與朱元璋和曹操的優勢度。 比下來誰的相對優勢更大,誰就離一統天下更近一步。我們先從內部因素分析比較下:


一、方向目標。 一個政治軍事集團,如果連一個目標都沒有,那就純粹是欽定的混日子。集團上下的動力如何,可想而知。 曹操集團一開始並非衝著一統天下、建立新王朝而去,他說他一開始的人生目標是徵西將軍。秦、元末群雄, 他們整個集團上下的精神狀態,目標非常明確,且具有高度可行性。那就是“佔據關中、蜀中,形成秦統一天下的地緣格局,東向以爭天下”,而朱元璋也是如此“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歷史證明是可行的。 劉邦與朱元璋沿著這條路前進, 因此,在方向目標,戰略規劃上,劉邦與朱元璋的優勢,大於曹操在漢末的優勢。


二是執行力。 有了目標,就要把目標落實。這就需要執行力。 對一個人來說,就是知行合一的能力。想到就做,不拖延,就說他執行力高。拖延症患者,執行力就不咋地,對他們來說知易行難,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對一個集團來說,執行力就是把集團的目標和規劃落實的能力。 集團是由人組成的,很多時候也會出現各種推諉扯皮拖延。通常,軍事集團執行力較高,新生的創業集團執行力較高,制度設計合理的集團執行力較高。 但赤壁之戰後,相對孫劉,曹操集團的執行力在某種程度上還有劣勢,其原因較複雜,既有組織擴大和日漸臃腫的原因,也有曹操個人老年後漸失進入心的原因(得隴不望蜀),這是一個組織擴大、老化之後的通病。劉邦與朱元璋集團,漢初三傑(蕭何、韓信、張良)執行力是非常強的,元末(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常遇春、藍玉、湯和)在執行力上也沒什麼問題,所以在執行力上依然是全面優勢,所以在執行力上的優勢度,依舊大於曹操集團的優勢度。


三是團結度。 在前期,曹操集團內部, 由於曹操為了在前期獲得最大優勢,拉起漢室這面大旗,現在就要還這種政治債,受到反噬。 一步步把漢室趕上絕路,就等於和自己集團內部重視漢室的人一步步走上決裂。 而劉邦,並非沒有遇到過內部問題。最致命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韓信來討價還價的事件,但劉邦完美地處理了這次危機,讓集團內部保持團結。 這裡需要說明,異姓王和中央的矛盾並沒有解決,依然存在。但劉邦通過戰略性延後這種矛盾,等一統天下後再找他們算總賬,避免了這種矛盾的提前爆發從而干擾到一統天下的大業。而朱元璋集團就較為平穩,內部團結,所以 可以看到,在相對團結度上,劉邦與朱元璋集團的優勢同樣大於曹操集團。 有目標,然後有團結度把大家擰成一股繩,用執行力去讓目標實現。另外,這個過程定會遇到各種困難,那麼目標的道德感召、目標能否實現的期望、團隊內部的信任(也是團結度),決定著團隊的抗風險能力,能夠在遭遇困難時不分崩離析。以上,就是評價一個政治軍事集團在內部層面的力量標準。


所以,無論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相對其他競爭對手的優勢度,劉邦與朱元璋集團都優於曹操集團。正是這些原因促使著他們成功一統天下。


雨夜74565


能夠從平民坐上開國皇帝的位子,能力一般?不知道題主覺得什麼樣的能力才叫能力?

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的能力一般?

劉邦曾經問韓信,如果我帶兵的話能帶多少?韓信回說,陛下只能帶十萬的兵,劉邦問他,那你帶多少?韓信說臣多多益善,韓信又說了一句,陛下不善於帶兵但是善於統領將領,這說的是劉邦善於用人。


▲劇照:劉邦

漢初三傑,各自才幹卓越,張良運籌帷幄、蕭何能坐鎮轉輸、韓信軍事過人。他們如此厲害為什麼要屈從劉邦?那要反過來想,蕭何跟劉邦之前不過是一個縣吏,張良是行刺失敗四處逃亡的逃犯,韓信從劉邦前只是一個執戟武士,還有些劉邦身邊的功臣大都是三教九流之人,如果不是劉邦會用人,他們會不會有這些成就都很難講。

還有劉邦的能耐也是被大大的低估了,劉邦起兵時,只有蕭何等幾個人,也打出了聲望,沒得韓信前,也因提前進入咸陽得封漢王,英布謀反時說,自己所畏懼的不過是韓信、彭越、劉邦而已,可見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英布對劉邦也很是忌憚!所以說論籌謀,劉邦對項羽以外諸藩還是可以平定的,論打仗,也只輸於項羽韓信而已,論御人之術,可以說古今無雙,這樣的能力叫一般嗎?


▲劇照:朱元璋

朱元璋的能力也被低估了,朱元璋不但能打天下,還能治天下,中國古代史只有朱元璋能夠從南向北統一全國,朱元璋在南方白手起家,最後消滅各方勢力統一南方,本身的軍事才能自然不在話下,很多大型戰役都是朱元璋定方略,眾將領去實施,在商議北伐方略時,將領們大都主張直取大都,朱元璋力排眾議,分析情況,最後定下“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樞;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他的戰略思維精準有效,戰術水平也極高。

曹操的能力無疑是很強,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劇照:曹操

在中國歷史上,一統天下包含打破舊的結構和建立新結構,推翻舊王朝、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新王朝。

其實從劉邦與朱元璋所處的時代背景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秦始皇統一中國,從韓非輕罪重罰的理論出發,實行嚴酷的刑罰,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四家連坐,賦稅、徭役都非常重,而蒙古人統治中國更是殘暴不仁,秦與元的制度完全不可持續,天下人人厭棄,人心思變,這些起義者都想推翻舊的制度舊的統治以建設新的王朝,而漢的制度卻穩定運行了將近400年,是大家都已經接受的制度,每一個維護漢室的人,都在增加推翻東漢的難度。


▲劇照:荀彧

劉邦、朱元璋所處的時代,是大家都有可以取統治者地位而代之思想的時代,曹操所處的時代卻是漢室是當然的統治者,皇帝需從劉姓出的思想高度固化的時代。誰想動漢室天下豪強還會藉著維護漢室聯合起來。即使曹操統一北方,曹魏集團內部依然有忠於漢室的人,在漢末,破舊立新的阻力要比秦末元末大的多。劉備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就有很多支持者跟隨他,東漢時,門閥士族的興起,豪族大地主的政治、經濟實力越來越強,掌握著文化上的話語權、知識上的壟斷權,想要統一天下必須依靠他們,曹操要在這種亂世混下去,光靠曹家夏侯家還是不夠,還需要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的支持,在消滅割據勢力過程中,雖然滅了河北士人集團支持的袁氏,卻無法消滅聯合起來的江東士人集團支持的孫權和一部分荊襄士人集團支持的劉備。在他們的支持下,各地割據勢力更難消滅,還會在內部給曹魏集團製造麻煩。

劉邦、朱元璋面對的秦王朝和元王朝都是人人喊打的王朝和制度。這兩個王朝制度在統治上的失敗,成為天下群雄共逐的目標,元朝內部也是矛盾不斷,所以王朝傾覆的很快,這就變成群雄相爭的局面,直接進入了決賽期,誰勝利誰就得天下,而漢末爭霸,曹操的身份是漢臣,在剛開始也是奔著維護漢室而去,在漫長的州郡、統一北方、再試圖統一全國,這過程中有大量的觀望、猶豫!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不知道自己目標是什麼。


一個志在奪取天下的集團,促使他們最終成功的因素,就是這個集團在精神與物質兩個層面具有的力量,這種集團之間力量的對比,就決定最終誰將統一天下。這其中精神方面主要是三個:一、方向目標、二、戰略執行力,三、內部團結度。在方向目標、戰略執行力上,曹操優於袁紹,但在赤壁之戰時,曹魏集團的執行力卻因組織擴大、日漸臃腫等各種原因,相對孫劉聯軍處於劣勢。在內部團結度上,曹魏集團前期因為目標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大家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團結度很高,到了赤壁之戰後,曹操自封魏公引起了荀彧不滿,也使集團內部重視漢室的人與曹操走上決裂,內部團結度比不上孫劉,還怎麼去爭天下?

在物質方面,曹操的根據地位置不好,地處中央,沒平定河北之前,經常是打了前面,後面被人偷襲,趕走劉備,還要擔心孫策北上,根據地裡也早被戰亂瘟疫嚴重破壞,導致統一北方進程緩慢,統一北方後,在物質方面才算是有了點優勢,然而面對戰亂較少的南方而言,卻沒啥優勢,特別是赤壁之戰後,曹操元氣大傷,導致很長一段時間都組織不起大規模的南征。
▲赤壁之戰

曹操雖有大才,卻因漢末種種因素,減速了他統一天下的步伐,對手的強勁,人的壽命都阻礙了他再次南征,再來一次的機會,戰爭不會是一帆風順,有時候失敗一次可能就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摯潷畫畫紅塵


劉邦從一個小小的鎮級警察局局長兼郵局局長做到了九五至尊,朱元璋從一個吃不飽飯的小沙彌成了明朝開國皇帝。(這倆人背景都不怎麼深,卻都開創了自己的基業。)我們在來看看曹操,自《三國演義》這書一出,曹操的形象就是“奸詐”連京劇裡都出現了白臉的曹操代表奸詐。(我特別想為曹操正名,你一本書給曹操損的。)



一、流氓皇帝



劉邦乃真小人也,他們老劉家好像無賴都是有遺傳的。(不是說姓劉的啊,各位別噴我哦。)就看起初,自己造反沒有說給老婆孩子先安頓好,自己一個人帶著一夥人跑到山上劫道,老婆孩子在家受罪,先不論呂雉再後來怎麼給劉邦一夥“兄弟”整死的。(就連老劉家的根也不放過!這個就是呂后的事咱這先不深說。)看不起儒生,還給人家帽子裡小便(你也真是不要面子!)



要說劉邦這麼多確定為何還能創下如此基業!那就要說說他身邊的人了。劉邦自己也說:“老劉我沒啥本事,可是你看看我“兄弟”(誰知道你是不是利用人家)論搞好大後方我不如蕭何,論打仗我不如韓信,論謀略我不如張良。”其實劉邦成事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你要給他放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再能成事就怪了!

沒一點地位,還沒有才能,你在那時候要成事必須要有個當皇帝的爹啊!秦始皇一統六國,天下的勢力本就沒有多少了,前面幾波實力強大的,幾個人掐的時候實力消耗的差不多了。最後就剩下劉邦項羽了,這項羽完全是敗給自己的性格了。人家劉邦本來就沒啥背景,人不要面子,知錯就改。項羽呢?自己看自己是楚國貴族,很看不起劉邦的。(人張狂了,絕對沒啥好事,沒多久就給人劉邦收拾了。)劉備聰明就再也對於給他建議的人從來都不擺架子!

二、 當皇帝的小沙彌



朱元璋是徹徹底底的平民出生,家裡吃不飽飯。到皇覺寺當和尚,可是在那亂世之中寺廟裡也養不了那麼多人,他自然就是被裁員下場(看來不管啥時候,弱者都是底層啊!要想有地位就要努力。朱元璋就是大家的典範,逆襲走上巔峰!)在被皇覺寺裁員後的朱元璋在“紅塵歷練”看盡人間疾苦,他了解人民需要的什麼!(自古以來真正瞭解人民的才能領導人民。)後來加入紅巾軍,使得朱元璋在政治軍事上的短板都得到了補充,也算是深造了。



不過就算當了皇帝,他還是介意自己原來當過和尚的身份,只要一說禿子,他就怒了。

三、奸雄曹操

(你看那,這微笑充滿了自信!我是貴族啊!雖說爺爺是個宦官,可是我家有錢啊!)曹操的背景比劉邦、朱元璋都強,曹氏家族在東漢末年可是大家族,他爹花一個億買了一個太尉當,要是放在劉邦、朱元璋他們家哪裡來那麼多錢呢!曹操要想當官絕對簡單,連三公都能買的通,還有啥買不了?



可是為何曹操只能三分天下,卻不能一統江山?同是身處亂世,曹操又那麼有才。(我是力挺曹操的,什麼奸詐,不奸詐你在亂世能活嗎?)曹操內心對於稱帝多少是有牴觸的,當時的魏國在三國裡算是最強的,完全有能力吞併蜀國、吳國。



當時有人曾經叫曹操一起參與廢帝行動,曹操拒絕了。沒多久那些準備廢帝的人就被抓了。從這件事以後就在也沒心思當皇帝了(最後也只是稱王)。 在當時的情況下稱帝,並不是好想法。稱帝以後,蜀吳兩國一定會佔據有利的言論,攻擊曹操。到那時曹操就是眾矢之的!沒稱帝也是明智之舉。

騷史君說:劉邦朱元璋稱帝都是在大局將定的情況下,曹操所處的時期軍閥派系太多,一旦有人想稱帝,絕對是群起而攻之,袁術就是個例子!曹操沒那麼傻。

我是騷史君,你覺得我講的歷史夠騷嗎?夠騷的話,加個關注支持一下哦!每天都有有趣的歷史故事帶個大家,喜歡的朋友們關注支持一下吧!


騷史君


如果硬要解釋你的問題,那麼可以這樣理解:一是劉邦朱元璋的對手沒有曹操的對手強大;二是劉邦朱元璋受百姓推崇,而曹操被世人詬病。

但是劉邦朱元璋並非你所說的能力一般,他們可都是2000多年裡才造就的兩個僅有的草根皇帝啊!這要是能力一般,誰能夠信?

1、劉邦,用8年稱帝


47歲起兵,54歲稱帝!你能想象那個畫面嗎?

劉邦確實沒有軍事才幹,也被後來的許多人稱為“混混”、“流氓”、“豎子”。但他同樣有著諸多優點,過人之處。

你聽聽他如何總結自己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械,暢通糧道,我不如蕭何;統帥千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但能任用這三位英傑,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

劉邦胸懷大志,寬厚仁慈,能籠絡人才,並知人善用,用8年時間,最終取得天下。

2、朱元璋,15年稱帝


與劉邦一樣布衣出生,不同的是,朱元璋一開始就展示出了強大的軍事才能。他打仗勇猛過人,方略高明,常身先士卒,忠誠而講義氣,很快就贏得主帥郭子興和將士們的信任。

他從小餓著肚子長大,有上頓沒下頓,親眼目睹親人餓死,激發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也促成他喜交各路豪傑圓滑處世的性格。

身邊甲士林立,戰將威猛,謀士成群,加上他本身有魅力有遠見,不成功都難,他不稱帝也找不出別人。

3、曹操,苦打34年仗


曹操是大才,這一點也沒錯。要是沒有打著正統旗號的劉備,要是赤壁之戰沒有敗倒給周瑜,他也就離稱帝八九不離十了。

世人都看錯了曹操,可他寧負天下人不受人欣賞,挾天子令諸侯不受人愛戴。

所以說,時勢造英雄,英雄造了出來也要順應時勢。劉邦朱元璋順應時勢,也不算很快,但最後成功了。曹操也在順應時勢,東漢末年動盪不停,需要有人站出來拯救百姓於水深火熱。只可惜曹操名不太正言不太順,只可惜差那麼一點火候。


夢途客棧


劉邦和朱元璋能力一般?我覺得這個題主對於“能力”二字的含義有所誤解。


著名史學家孟森,孟心史先生在其《明史講義》開國篇第一句中就講: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什麼意思呢?孟先生是說:中國歷史上從夏商周至清朝,漢代和明代是最具有民心、最具正統的兩個朝代。

為何這麼說,孟先生後面還解釋了這一句: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

什麼意思呢?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草根出身,他們起兵之時不是抱著我要當皇帝,而是抱著為民除暴的念頭。

在時勢之下,才造了這兩位英雄。不是劉邦、朱元璋要當這個皇帝,是天意民心選他們當這個皇帝!



劉邦在亂世之中的對手一個是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始皇帝嬴政留下的大秦;一個是歷史上所有武將的武力值之頂峰的項羽。

但是劉邦就在這樣的局面下百折不撓,屢敗屢戰最終因為漢初三傑的輔佐,平定天下,建立了第一個草根出身的大一統王朝--漢朝。

我們可以評價劉邦是小混混出身,做事為人都很無賴,但是要是沒有能力能收服:蕭何、韓信、張良這樣的天才人物?

再來看看朱元璋,朱元璋出身比劉邦還慘,一度落魄到當乞丐、和尚。但是機緣巧合之下朱元璋成為反抗暴元的一面旗幟,朱元璋先後平定南方割據勢力,從南到北把蒙古人趕到漠北。

在中國歷史上,從北到南統一中國的佔據絕對多數,僅有的兩次從南到北統一天下,第一次就是朱元璋的大明。

而且劉邦和朱元璋都開創了漢民族長達三百餘年的盛世,這樣的開國之君竟然被人評價為能力不足?題主需要好好讀一遍中學歷史課本了。


再來看看曹操。


曹操起兵就是打著“起義兵以誅暴亂”的旗號,並且將這一理念貫徹到底。在曹操一生中,將稱帝稱王,割據一方的諸侯勢力基本全部掃除。

只留下對漢室臣服的孫、劉寥寥數人,不是曹操不想打,只是因為機緣巧合,中原戰亂,曹魏的勢力已經不能對孫劉聯盟佔據壓倒性的優勢。

但是在曹操的努力下,北方迅速恢復生產,經過曹丕、曹叡幾代人的發展,北方的經濟實力再一次佔據了了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反倒是被司馬氏摘了果子。

但是曹操一生南征北戰,貢獻給了大家多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和戰例?

所以說通讀了中學歷史課本,就會發現劉邦、曹操、朱元璋三人,都是中國歷史上極有才華的優秀人物。根本不是什麼能力平庸之人,可以武斷的講: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中就沒有庸俗之輩!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歷史

。。劉邦,朱元璋,曹操。三個朝代。由於天時,地理,人和三個關鍵性問題。

。。劉邦和項羽,是秦二世滅亡後,兩人口頭協議。誰先打進秦都城咸陽,誰立國稱帝。劉邦兵馬實力多不如項羽,可是劉邦先佔領咸陽。項羽反悔,設鴻門宴,想殺言而無信的劉邦。結果未成,被劉邦逃走,劉邦知道自已理虧,還不一定能勝項羽,所以不入咸陽而入川,燒燬棧道,讓項羽放心。劉邦在蜀中,養尖蓄銳,節草屯糧。

這樣項羽進入秦都咸陽。

這是劉邦稱帝的一大關鍵,靠的是正確的戰略思想,作如此打算沒有高才是想不出來的。一般人都認為已佔領咸陽而不守。如果堅守咸陽必被項羽消滅。這是以人為而取勝。

。。朱元璋。

。。鄱陽湖之戰。1363年8月3O日一一1363年|0月4日,是中國元朝未年的一場重要戰役。朱元璋擊敗並殺死強敵陳友涼,是中世紀最大的大水戰。背景陳友涼是元未一支兵強馬壯的武裝隊伍。在1357年九月,陳友涼殺死倪文俊,陳友涼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建都江州(現江西九江)。

。。明朝治藏曆史。是指朱元璋(丨368年)建立明朝,建都南京。朱元璋手下有歷史上稱諸葛再世的劉伯溫,著名武將徐達,常遇春。朱元璋起始是窮極渺倒,邦舅舅家放牛,設錢化殺了一頭牛,買掉作另化錢,將牛尾塞在螃蜞洞中,經舅舅發現少了一頭牛,追究朱元璋假稱一頭牛佔進了螃蜞洞中,稱你不信去看,舅舅一看確實有一條牛尾,一拉牛還在叫,天助也。

朱元璋起義駐紮安徽鳳陽,有童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來了朱元璋,十年到有九年荒’。

。。。曹操生在亂世,有道是亂世出英雄。在三國中的謀士和將軍不知有多少。而且他們各助其主,誰也不原叛變其主造成勢均力敵。所以誰也統一不了誰。整個時代情勢與上述二帝大不一樣。所以曹操是不可能統一三國。


老龔166916589


主要是所處時代社會形勢不同,競爭的能人不一樣。

秦末漢初,和元末明初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天下大亂,時代呼籲英雄,劉邦和朱元障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有能力和他們過招的,基本上只有一個最多不超過兩個,劉邦的對手就幾乎只有項羽一人,打敗項羽,天下就歸劉邦。

朱元障的競爭對手,忽略掉元軍,就只剩下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個對手放在當時幾乎都不是朱元障的個兒,更別說和其它朝代著名的天下能人相比!

而曹操所處的形勢和他們兩人則完全不同!

東漢末三國初,能人太多,和曹操爭天下的對手實力,一個比一個強,且不說董卓,袁紹,等各方嫋雄,就說他兩個實力最強的,孫權和劉備。

孫權本人能力自不必說,佔據江東地理優勢,手下謀臣武將人才濟濟,隨便拎出一個,都足以與曹操手下抗衡。

劉備,大家都比較瞭解,文有諸葛亮,龐統,武有五虎上將。實力不比曹操差。

所以,當時的社會形勢,和競爭對手的不同,決定了曹操只能三分天下!









豫南陳刺園主


劉邦,才能一般,但是聽人勸啊!又有韓信輔佐,自然能得天下!

朱元璋的能力絕對不一般,他就經濟能力稍差,但是中國古代有幾個經濟能力強的人?這個傢伙的軍事能力很強,比韓信差,但是絕對可以傲視同儕,自己治國、理政、軍事都很強,奪不了天下才奇怪!

倒是曹操,他的治國、軍事、文學能力都挺強,但又不能超越同儕,有沒有韓信一樣的兵仙戰神加持,所以不能一統天下。曹操的奸詐和軍事能力一樣,都被後人高估了!


鯤鵬之心


曹操有個屁的大才,主席評朱溫和曹操同處四戰之地而狡猾勝之。李世民評曹操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主席評劉邦是封建帝王中最厲害的一個。曹操徐州大屠殺,袞州人肉脯,官渡殺降卒,政治上臭名昭著,全靠漢王朝這塊遮羞布掩蓋。軍事上先後敗給過徐榮,張繡,呂布,袁尚,周瑜,馬超,劉備。就連戰無不敗孫十萬都敢在曹操面前如入無人之境。


大漢破虜


不見時世造英雄,

那來假設命題論,

別拿古人當談資,

人死萬古同一丘,

活在眼前說當下,

務實生活是民本,

雖然前人講的好,

歷史是人生老師,

劉邦洪武和魏武

同你生活無分毛,

老師叫你知一點,

發奮學習今雄古,

你卻當成談資料,

看來還是無用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