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义山钟氏起源:

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钟氏孔太婆带领儿子铭清和五个孙辈从长乐(现五华)迁到狮岭墟西部的官田地区创业。孔太婆在原乡本是殷实之家,到官田后看到周边是一个小平原,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孔太婆一家都喜欢这好地方,即与当地人购买田地,开基创业。孔太婆是一位精明的妇女,以耕读立业,她根据五个孙子的性格、能力和爱好等特点进行合理分工,有耕耘田地的、有经商买卖的,有管理畜牧业的等。五个孙子中,坤玉精于钻研、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被分配管理畜牧业。几年后,坤玉把畜牧业发展成为肥猪满栏,牛羊满山的景象。

为了更好发展,他又带领牧童到离官田不远的山岭放牧。此山共有五个山头,树林茂密,青草遍地,方圆有数万亩之阔。坤玉在此放牧一段时间后,曾想把牛羊赶往更远的地方,但牛羊又主动跑回原来的山坡。坤玉对山头进行认真察看,认为这五个山头适合放牧,便产生在此创业的念头。与家人商议后,决定在此开基创业,还起了个地名,开始叫羊茸山,又改为羊依山,后世族人觉得此名土俗,经全族人商议一致同意改为杨义山,即现在的义山村。钟氏坤玉即是义山村的开基祖。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钟氏宗亲聚会谈乡情

据悉,为增进钟氏兄弟友谊,团结一致谋发展,花都钟氏各村轮流摆宴,基本每月都有一次聚会,义山村钟氏宗祠也会迎来钟氏兄弟欢聚的一天。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钟氏宗乡亲回来相聚

钟氏坤玉是义山村的开基祖。义山村钟氏宗祠还是中共杨义山村支部旧址。1949年春,中共杨义山村支部领导成立杨义山地下农会,发展农会会员50多人。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钟氏宗亲在祠堂上香

义山村钟氏宗祠一进和二进之间有一口天井,这是该宗祠的最有特色之处。涓涓细流从水池源源不断流出。相传此泉自古就有,义山村钟氏开基祖钟坤玉放牧时常引牛羊在此喝水解渴,后人在选址修建钟氏宗祠时便视此泉为风水宝地。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钟氏祠堂内的山泉水甘甜可口

光绪年间,钟氏宗祠计划按原地基重建,坤玉公后代将宗祠坐向从东向北偏一米。但当墙脚砌到半米高左右时,泉水忽然断流。族人大慌,忙拆墙脚按原地基建设。从那以后,钟氏宗祠几经修建,但从未改变过坐向,泉水也从来没有断流过。如今,宗祠内的那口泉水仍然清澈见底,潮流不断,来到祠堂的人们,无论是钟氏后代还是其他人,都从那里舀水洗洗手、擦擦脸,祈求得到钟氏先祖的庇佑,沾沾喜气。

义山村还有一个享誉世界的创业传奇。上世纪初,花县有一种手工业叫“栏干带”,是用于装饰衣服和捆扎工业品。织造机器并不复杂,用木料做成,一人一机。义山村人勇于尝试,在自家干起了织带子的活,把织好的带子包装好送去市场换钱,以渡难关。据说还有不少人因此发家,建起了火砖大屋供子孙享有,当时义山村的几位读书人,也都出自织“栏干带”发家的家庭。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书法家到义山村钟氏宗祠挥豪

后来,义山村钟守文带动提出把车皮袋引进来,提高生产力,搞活村里经济,同时带动了其他村。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义山村的皮革皮具产业,不但带动村民走上产业化道路,也带动了狮岭皮革皮具产业的发展。如今,狮岭皮革皮具产业成为花都发展最早、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链最完善的产业之一,具有设计、生产、销售、运转、信息交流的相配套产业,享有“世界皮具看中国,中国皮具看狮岭”的美誉。皮具箱包营销市场辐射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五大洲136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向义山经济发展带头人祝酒

喝水不忘挖井人,狮岭皮革皮具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得益于义山钟氏。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义山村山钟氏有三奇,奇址、奇井、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