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喬布斯的一句話

近到我們身邊的那些成功人士,遠到那些著名的成功人士,他們都特別善於提問。

毫不誇張的說,有些成功人士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恰恰是因為他們不斷且合理的提問。

那些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從而走向成功。

史蒂夫·喬布斯,就是這樣一位提問高手,他一開口,就挖走了百事可樂的總裁。

大約在1983年,喬布斯特別鐘意百事可樂的總裁約翰·斯卡利,希望挖走他,並與自己共事。

面對喬布斯伸出的橄欖枝,斯坦利思考了很久,考慮到種種原因,暫時還是不想放棄自己現在的事業,拒絕了喬布斯,表示雙方還是做朋友吧。

這時,喬布斯用上了提問的技巧,說出了至今仍然被視為“最好的銷售廣告詞”的話:“你究竟是想一輩子賣糖水,還是希望獲得改變世界的機會?”

喬布斯的這句話觸動到了斯卡利內心深處的東西,他瞬間被喬布斯這句話打動,離開了百事可樂,成為了蘋果的首席執行官。

他和喬布斯一起創造了最棒的產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廣告(“1984”)。

而這也是喬布斯與蘋果走向成功重要的一步。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我們身邊那些優秀且成功的人同樣也是特別擅長提問的。

  • 那些與老闆談加薪,總是能取得勝利的人,他們除了豐富的實力,同樣也存在獨特的提問技巧。
  • 那些人脈廣,且質量高的人,他們在與他人交談時,涉及到的提問一定是恰當好處的。
  • 那些與家人、愛人關係融洽的人,總能把提問變成增進彼此之間關係的潤滑劑。

那些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他們贏得了老闆的信任、贏得了朋友的幫助、贏得了親人與愛人的珍惜,這麼一看,他們彷彿贏得了全世界,那麼,我們這種很普通,不太會提問的人,也能變得像那些優秀且成功的人一樣會提問嗎?

當然可以,阿胖的這篇文章正是要讓你變得會提問,開口即贏,贏得全世界!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一、為什麼我們不是那個會提問的人?

我們先來明確一下自己的現狀,為什麼我們不是那個會提問的人?因為,我們連問題都不願意提。

想想看,一個連問題都不願意提的人,怎麼可能會變成一個會提問的人。

就像一個人連書都不會去看,那他又怎麼可能會成為一個會看書的人。

而我們又是為什麼不願提問呢?大體上是這2點原因:

1.認知偏差

2.厭損心理

拿我的親身經歷來加深你對這兩點的理解。

先來說說認知偏差。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我之前一直都很自卑,成績不好、反應也慢,看上去糟透了,做什麼事情都做不來。

怎麼辦?其實我剛開始是這樣想的:“既然我什麼也做不好,什麼都不懂,那我就去問那些懂的人。”

有天正準備拿一道題去問老師,結果看到剛剛上去問題目的另一位同學被罵得狗血淋頭,大致意思是“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還來問我,你怎麼這麼蠢”。

接著我就打消了問問題的念頭,寧願自己去琢磨,也不願意再去問他人問題了,因為,那句話給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問問題的人,都是因為蠢,所以才去問,聰明的人什麼都懂,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這個就是〔認知偏差〕

大家與我的情況可能不一樣,但導致的結果大多都是類似的,我們產生了一種“聰明人沒有問題,蠢人才會有問題”這樣的認知。

什麼壞處呢?在那之後,我開始了我的不懂裝懂之路,明明不懂,也要裝作聽懂了,寧願自己琢磨3天3夜琢磨不出來,也不會去向他人求助。

這讓我的不懂越來越多,多到連裝懂都掩飾不了,本來就已經夠糟糕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了。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那什麼是厭損心理呢?

就是厭惡損失嘛。

當我的生活變得更加糟糕了之後,我大致的意識到了問題所在,拖下去不是辦法,問題還是需要去解決,自己適當的還是需要提出問題,於是,我找到機會,就出發問問題了。

毋庸置疑,簡單的問題當然還是被罵了,雖然我瞭解到了聰明人也會問問題的情況,暫時不存在〔認知偏差〕上的壓力了,但別的問題又來了,被罵的時候被同學們聽到了,接著就出現了一陣陣嘰嘰喳喳的討論聲,頓時臉就漲得很紅,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本來好不容易準備改變的我,又要回到原點了。

這次事件,讓我厭惡別別人議論的感覺,因為在我看來這樣我會損失面子與形象,這點就是〔厭損心理〕,因此,我也是徹底戒掉了提問題。

在〔認知偏差〕與〔厭損心理〕的作用下,我們連提問題的意識與勇氣都失去了,怎麼可能做到提好問題呢。

如何改變現狀?

a.名人影響法:要從內心裡真正認可並不是蠢人才問問題,聰明的人同樣也問問題 ,甚至比蠢人問的還多這樣一個觀點,最好的辦法就是去了解名人的經歷。

比如。

  • 如果牛頓沒有對無意間落下的蘋果提出問題,那萬有引力的發現者,也不會再是牛頓。
  • 如果愛迪生在做了1600多次耐熱材料和600多種植物纖維的實驗的過程中,沒有不斷的提出問題,尋找答案,進行改進,那發明燈泡的人很可能也不再會是愛迪生。
  • 如果喬布斯沒有對百事可樂的總裁提出問題,那很可能最棒的產品(第一部Mac)和最棒的廣告(“1984”)不再屬於喬布斯與蘋果。

越是成功的人,越喜愛提問題,提問題能讓他們不斷的思考,從而不斷的發現問題,發現了問題,才有機會解決問題,也才有可能變得更好、更成功,看到這裡,我相信你感觸良多,提問的意識也誕生了出來。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b.本質3問

每當在提問上厭惡損失的時候,問自己這3個問題就好了。

“提這個問題我能得到什麼”

“提這個問題我會失去什麼”

“失去的東西與得到的東西哪個對我影響更大”

當你按照這三個問題問自己一遍之後,邏輯變得清晰,其實你的思路就已經擺脫了偏向潛意識厭惡損失的思路了。

就像拔河,左邊是損失,右邊是獲得,什麼也不做的情況下,我們的行為會是厭惡左邊,偏向右邊的,但通過了這三個問題之後,我們把思路理清楚了,就來到了中心點,公正的看待損失與獲得。

再說具體點,拿我的經歷來說,面對自己厭惡損失的心理,我問了自己那三個問題之後,答案自然也會思考出來,我得到的是解決問題,考試可能會多拿幾分,而我失去的是面子,被別人嘲笑給我帶來的影響是虛的,而考試多拿幾分,解決問題卻是實打實的,那我還是去提問題吧。

你看,我按上述方法提問並回答了一遍之後,厭惡損失的偏愛就沒了,理清了邏輯,公正合理的做出了決策,把提問賦予利益具體化,也就有了提問的勇氣。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二、提問思維

當我們有了提問意識與勇氣之後,我們會變得願意提問,但願意提問,並不代表我們能在應該要提問的時候能想起來要提問。

但如果掌握提問思維,那就能大概率的找準該提問的時機去提出問題。

訓練方法:

問句化

顧名思義,嘗試把自己即將要說出來的每一句陳述句都變成問句。

比如,對自己說,“我今天一定要學習4個小時”,可以換成問句,“我有多久沒學習4小時了,是不是今天要做到了”。

當你與同事發生摩擦,本來是說出一句:“你這件事情做得太過分了”,改成問句則是“這件事情如果私自做決定,是不是不太好”。

在把陳述句梳理成問句的過程中,語氣會相對變得友善、合理,問題也會變得容易解決。

如果不斷的把每一句陳述句都梳理成問句,你會有一個深刻印象,在什麼情況下陳述句換成問句能夠更加好的解決問題,這樣也自然能更加準確的找到合理的提問時機。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三、提問技巧

哪怕能找準提問的時機去提問,但如果沒有好的提問技巧,提不好問題,也沒法提出一個好問題。

  • 從他人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沒有用合理的技巧提出合理的問題,對方很可能不會去回答你的問題,自然也達不到你提問的目的。
  • 從自我的角度來說,提不好問題,意味著對問題認識的不夠清楚,連問題都不清楚,自然也沒法取得進步。

與對方的提問技巧:

1.封閉式提問:封閉式提問就是你把選項準備好,拋出來給對方選擇,這樣其實就把範圍限制住了,適合對方總是不正面回答,與你兜圈子或者是對方不明白如何行動的情況下去用。

比如,我女票每天特別糾結的一件事就是吃什麼,如果我不去提出合適的問題,那能糾結至少半個小時,所以她每次糾結吃什麼時,我就問她:“你是想吃米飯還是粉面呢”?這時她就只能選一個,當她選擇了其中一個,其實就已經走向成功了,因為範圍一下就縮小了不少。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2.開放性提問:開放性提問則是給予對方一個問題,對方沒法用“是”與“不是”來回答。

這樣的問題不具備限制性,讓對方有更多的想象空間,適合想要增進與對方的關係時用。

大家都喜歡被傾聽,如果有一個人你與他說了許許多多的話,他不僅認真傾聽了,還能適當給予回應,這樣我們會對那個人產生大量的好感,這其中就要用到開放性提問。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比如,之前我公司來了一位同事,是位寶媽,有一次回家的時候我們在路上碰到了,於是就聊了起來,簡單的聊了幾句,我發現似乎她對她小孩所取得的成就特別驕傲,接著我就採取了開放式提問的方法,向她提出問題:“你現在最值得驕傲的成就是什麼呀”,毋庸置疑,對這位寶媽來說,驕傲的當然是她的孩子,於是她開始不停歇的分享模式,我也在不斷的提問,在她看來我的提問是對她驕傲的事情感興趣,她也很開心,我與她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就這樣建立了。

3.6何分析法:6何分析法不是用來提問的,而是在提問之前用6何分析法把面對的事情去思考一遍,你會發現邏輯變得特別清晰,你的封閉性與開放性提問也會更加準確。

“喬布斯一句話挖走百事可樂總裁”:會提問的人,一開口就贏了!

與自我的提問技巧:

覆盤化:自我提問的目的是發現自己沒發現的問題,從而有了能解決更多問題的可能。覆盤化是針對慣性思維下手,不斷覆盤那些早已在我們腦海中根深蒂固的詞與意識,針對它們提出新的問題,探索更多可能,從而取得提升。

總結:扭轉認知偏差,抵抗厭損心理,訓練提問思維,掌握提問技巧,你也能成為一個會提問的人,開口即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