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燈睡覺引起兒童性早熟?警惕這5個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醫生,我女兒5歲,最近一直說乳房痛,能摸到小腫塊,有觸痛,是不是性早熟?”

一位媽媽在兒科門診急切地問醫生。根據媽媽反映的症狀,醫生讓小女孩做了B超檢查,檢查結果顯示乳腺發育現象,最終的診斷是“特發性中樞性早熟”。

開燈睡覺引起兒童性早熟?警惕這5個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經過詳細的病史問診,醫生告訴小孩媽媽,導致小女孩性早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從小怕黑,一定要開燈才能入睡,徹夜開燈是性早熟不可忽視的誘發因素。這讓這位媽媽大吃一驚,從來不曉得長期開燈睡覺危害竟然這麼大!

現在小孩子性早熟的現象為什麼越來越多?為什麼開燈睡覺和性早熟有關係?應該怎麼預防性早熟?要了解這些答案需要我們深入地瞭解性早熟。

“性早熟、中樞性性早熟、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是怎麼回事?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歲之前,女童在8歲之前出現第二性徵。第二性徵過早出現表現為,女童:乳腺發育,身高增長速度突增,陰毛髮育,一般在乳房開始發育2年後月經初潮。男童:睪丸和陰莖增大,身高增長速度突增,陰毛髮育,一般在睪丸開始增大後2年出現變聲和遺精。

性早熟是兒科常見內分泌疾病之一,女孩發病率是男孩的5~10倍。性早熟一般分為中樞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中樞性性早熟以前又稱為真性性早熟,具有和正常性發育相似的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發動和成熟的過程,由下丘腦提前分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刺激垂體釋放促性腺激素,繼而促性腺激素作用於性腺促使其分泌性激素,最終使性發育提前,導致內、外生殖器發育好和第二性徵的出現。外周性性早熟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體內甾體激素達到青春期水平,只有第二性徵的過早出現,並沒有完整的性發育過程,所以以往又稱為假性性早熟。

中樞性性早熟通常需符合以下標準:

1. 男孩9歲前,女孩8歲前出現第二性徵,男孩首發表現為睪丸容積增大,女孩首發表現為 出現乳房結節。

2. 年生長速度明顯高於正常兒童

3. 骨齡超前:骨齡超過實際年齡1歲以上

4. 性腺增大:盆腔B超顯示女孩子宮、卵巢容積增大,卵巢可見多個直徑>4mm的卵泡;男孩睪丸容積≥4ml

5. 血清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達到青春期水平。

中樞性性早熟病因可為器質性病變引起,如下丘腦、垂體腫瘤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未能發現器質性病變的,則稱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女童中樞性性早熟患者80~90%為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男童則相反,80%以上都是器質性的。

睡覺開燈為什麼會誘發性早熟?

研究發現,人體處於睡眠狀態的時候,位於大腦的松果體能夠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在特定時期有防止性早熟的作用。松果體在7~10歲後開始慢慢退化,沒有了它“從中作梗”,7~10歲後人體的性發育開始逐漸增強。

褪黑素呈晝夜節律分泌,夜間11點至次日凌晨7點分泌最多。夜間如果有過多光線照射,褪黑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目前關於人工照明和性早熟的系統研究缺乏,多度光照可引起性早熟,但是“過度光照”的標準是多少?目前仍然沒有定論,沒有可靠的實驗數據。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做好預防措施,孩子夜間睡眠狀態下應該關燈,如果孩子怕黑,可以在睡著前開柔和的小夜燈,待其完全睡著了,應該關閉居室燈光。此外,長時間看電視、看手機ipad等電子屏幕發出的光線也有類似危害,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經過萬千年長期適應而形成的生活節律,這裡面一定蘊含著深刻的、已知或尚未知的道理。

還有哪些因素可致性早熟?

性早熟使骨骼生長時間縮短,骨骺過早閉合,影響最終身高。患兒性發育提前,性腺過早成熟,而心理年齡跟不上,容易引發心理障礙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除了夜間光照過強,還有哪些因素可引起兒童性早熟呢?

1.飲食

有些家長熱衷於盲目給孩子進補,比如蜂皇漿、冬蟲夏草、鱉精、牛初乳、蛋白粉、人參黃芪等,這些補品和保健品可能含有性激素或類性激素樣成份,長期攝入可能對性腺產生興奮作用,使體內性激素分泌增高而出現性發育提前。一些禽畜肉類和水產品可能殘留激素,比如乙烯雌酚、丙酸睪酮、地塞米松等,攝入人體後可造成內分泌紊亂,這是目前性早熟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此外,兒童攝入過多油炸膨化、高糖高脂食物,長期可導致營養過剩、肥胖,體內脂肪細胞增生,脂肪細胞因子可刺激性腺誘發性早熟,肥胖對性早熟有助推作用。

開燈睡覺引起兒童性早熟?警惕這5個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2. 避孕藥、化妝品

曾經有兒童誤服家中家長存放的避孕藥的案例,相當於直接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導致孩子提前性發育。因此這類藥物一定存放好,不要讓孩子有接觸的機會。有些成人化妝品可能添加了少量雌激素,如果小孩子用了,可通過皮膚吸收促進女性第二性徵發育,因此兒童不應接觸成人化妝品,而應該用兒童專用護膚品。

開燈睡覺引起兒童性早熟?警惕這5個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3. 環境中的內分泌干擾物

塑料增塑劑中的鄰苯二甲酸酯、塑料容器含有的雙酚A、有機氯農藥中的DDT、洗滌劑中的烷基化苯酚、動物飼料中添加的激素、農作物中可能添加的催熟劑……這些化學成分都可以感染人體內分泌,可能誘發性早熟。

4. 社會心理因素

當前社會電視、互聯網、報紙雜誌導致充斥著言情、暴露、露骨等與“性”有關的大量信息,孩子長期浸潤在這些“兒童不宜”的內容中,會刺激下丘腦和垂體的神經反射,導致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提前啟動,促進性激素的分泌,從而導致性早熟。

1. 性早熟診療指南(試行).衛生部.2010

2. 中樞性性早熟診斷與治療共識.中華兒科雜誌.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