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灯睡觉引起儿童性早熟?警惕这5个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医生,我女儿5岁,最近一直说乳房痛,能摸到小肿块,有触痛,是不是性早熟?”

一位妈妈在儿科门诊急切地问医生。根据妈妈反映的症状,医生让小女孩做了B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乳腺发育现象,最终的诊断是“特发性中枢性早熟”。

开灯睡觉引起儿童性早熟?警惕这5个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经过详细的病史问诊,医生告诉小孩妈妈,导致小女孩性早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她从小怕黑,一定要开灯才能入睡,彻夜开灯是性早熟不可忽视的诱发因素。这让这位妈妈大吃一惊,从来不晓得长期开灯睡觉危害竟然这么大!

现在小孩子性早熟的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为什么开灯睡觉和性早熟有关系?应该怎么预防性早熟?要了解这些答案需要我们深入地了解性早熟。

“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是怎么回事?

性早熟是指男童在9岁之前,女童在8岁之前出现第二性征。第二性征过早出现表现为,女童:乳腺发育,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乳房开始发育2年后月经初潮。男童:睾丸和阴茎增大,身高增长速度突增,阴毛发育,一般在睾丸开始增大后2年出现变声和遗精。

性早熟是儿科常见内分泌疾病之一,女孩发病率是男孩的5~10倍。性早熟一般分为中枢性性早熟和外周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以前又称为真性性早熟,具有和正常性发育相似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动和成熟的过程,由下丘脑提前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垂体释放促性腺激素,继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促使其分泌性激素,最终使性发育提前,导致内、外生殖器发育好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外周性性早熟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甾体激素达到青春期水平,只有第二性征的过早出现,并没有完整的性发育过程,所以以往又称为假性性早熟。

中枢性性早熟通常需符合以下标准:

1. 男孩9岁前,女孩8岁前出现第二性征,男孩首发表现为睾丸容积增大,女孩首发表现为 出现乳房结节。

2. 年生长速度明显高于正常儿童

3. 骨龄超前:骨龄超过实际年龄1岁以上

4. 性腺增大:盆腔B超显示女孩子宫、卵巢容积增大,卵巢可见多个直径>4mm的卵泡;男孩睾丸容积≥4ml

5. 血清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达到青春期水平。

中枢性性早熟病因可为器质性病变引起,如下丘脑、垂体肿瘤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则称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中枢性性早熟患者80~90%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男童则相反,80%以上都是器质性的。

睡觉开灯为什么会诱发性早熟?

研究发现,人体处于睡眠状态的时候,位于大脑的松果体能够分泌“褪黑素”,褪黑素可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在特定时期有防止性早熟的作用。松果体在7~10岁后开始慢慢退化,没有了它“从中作梗”,7~10岁后人体的性发育开始逐渐增强。

褪黑素呈昼夜节律分泌,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7点分泌最多。夜间如果有过多光线照射,褪黑激素的分泌就会减少。目前关于人工照明和性早熟的系统研究缺乏,多度光照可引起性早熟,但是“过度光照”的标准是多少?目前仍然没有定论,没有可靠的实验数据。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做好预防措施,孩子夜间睡眠状态下应该关灯,如果孩子怕黑,可以在睡着前开柔和的小夜灯,待其完全睡着了,应该关闭居室灯光。此外,长时间看电视、看手机ipad等电子屏幕发出的光线也有类似危害,要引起足够的警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类经过万千年长期适应而形成的生活节律,这里面一定蕴含着深刻的、已知或尚未知的道理。

还有哪些因素可致性早熟?

性早熟使骨骼生长时间缩短,骨骺过早闭合,影响最终身高。患儿性发育提前,性腺过早成熟,而心理年龄跟不上,容易引发心理障碍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对孩子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除了夜间光照过强,还有哪些因素可引起儿童性早熟呢?

1.饮食

有些家长热衷于盲目给孩子进补,比如蜂皇浆、冬虫夏草、鳖精、牛初乳、蛋白粉、人参黄芪等,这些补品和保健品可能含有性激素或类性激素样成份,长期摄入可能对性腺产生兴奋作用,使体内性激素分泌增高而出现性发育提前。一些禽畜肉类和水产品可能残留激素,比如乙烯雌酚、丙酸睾酮、地塞米松等,摄入人体后可造成内分泌紊乱,这是目前性早熟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此外,儿童摄入过多油炸膨化、高糖高脂食物,长期可导致营养过剩、肥胖,体内脂肪细胞增生,脂肪细胞因子可刺激性腺诱发性早熟,肥胖对性早熟有助推作用。

开灯睡觉引起儿童性早熟?警惕这5个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2. 避孕药、化妆品

曾经有儿童误服家中家长存放的避孕药的案例,相当于直接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导致孩子提前性发育。因此这类药物一定存放好,不要让孩子有接触的机会。有些成人化妆品可能添加了少量雌激素,如果小孩子用了,可通过皮肤吸收促进女性第二性征发育,因此儿童不应接触成人化妆品,而应该用儿童专用护肤品。

开灯睡觉引起儿童性早熟?警惕这5个因素“催熟”你的孩子

3. 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

塑料增塑剂中的邻苯二甲酸酯、塑料容器含有的双酚A、有机氯农药中的DDT、洗涤剂中的烷基化苯酚、动物饲料中添加的激素、农作物中可能添加的催熟剂……这些化学成分都可以感染人体内分泌,可能诱发性早熟。

4. 社会心理因素

当前社会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导致充斥着言情、暴露、露骨等与“性”有关的大量信息,孩子长期浸润在这些“儿童不宜”的内容中,会刺激下丘脑和垂体的神经反射,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提前启动,促进性激素的分泌,从而导致性早熟。

1. 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卫生部.2010

2. 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