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競爭升維:華為終端雲服務“架橋“架出競爭力


智能手機競爭升維:華為終端雲服務“架橋“架出競爭力

曾經有人提到這樣一個觀點:商業模式本質上只有兩種,一種是“修路—架橋—收費”,另一種是“來料—加工—賣出”。前者是畫一條線(平臺),後者在做一個點。

儘管這樣的比喻多少有點簡單粗暴,但這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卻確確實實已在智能手機市場先後上演。

早期的智能手機大多按照PC的模式製造,手機廠商們多靠硬件賺取利潤,可到了2019年,智能手機的競爭已然白熱化,整體市場容量都在以超過10%的速度下滑時,智能手機的商業模式勢必要進行升維。

比如剛剛在上市的華為P30系列,預熱期主打的賣點是“攝影”, 超級變焦、升級版的攝像頭模組以及熟悉的徠卡標誌,讓華為P30多次屠榜微博熱搜。但在國內的新品發佈會上,華為同時也把不少篇幅留給了終端雲服務。

01 “要想富,先修路”

“加工“和”修路“的最大區別,無外乎創新與否。

華為大概是最早明白這一道理的中國手機廠商。進入智能手機時代,華為開始以自主品牌的形式經營手機生意,2014年,放棄機海戰術的替代方案是精品戰略,迎來了真正轉折點。

智能手機競爭升維:華為終端雲服務“架橋“架出競爭力

2014年後的“華為式創新”,在新發布的HUAWEI P30系列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可以佐證的是,HUAWEI P30系列發佈後,坊間迅速流傳起兩個“綽號”:望遠鏡和夜視儀。前者解決了長焦遠距離拍攝,後者迎合了暗光拍攝的痛點,也讓HUAWEI P系列繼續在拍照方面領先競爭對手一個身位。

不過,單純在硬件上的創新恐怕不足以構建起護城河。智能手機市場的軍備競賽從未停止,加上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鏈,自身耗費了大量金錢和人力的研發成果,可能只需要一兩月的光景就會被產業鏈迎頭趕上,如果考慮到量產時間,實際差距還將進一步縮小。

根據IDC公佈的數據,2018年華為智能手機的出貨量高達2.06億部,在整個行業同比下滑超過兩位數的時候,華為卻取得了33.6%的同比增長。

原因在哪?智能手機的競爭不僅要“修路”,也要“架橋”。

02 華為的“架橋哲學”

坦白來說,很多手機廠商仍停留在硬件和系統為中心的思維,並未能真正理解用戶體驗的內涵。導致的結果就是,應用市場、主題、帳號體系、語音助手等幾乎成為所有智能手機的標配,用戶卻並不“感冒”。

還要歸咎於智能手機生產的“PC模式”,手機廠商的注意力過渡集中在硬件上,系統和服務上繼續著“買一送一”的思維,除了佔據手機的內存空間,沒有理解用戶的核心訴求,也沒能建立與用戶的溝通渠道。

華為終端雲服務的不同在於,不再侷限於改善用戶的交互體驗,而是給用戶全場景的智慧化體驗,打通了服務和用戶心智之間的通道。

比如基礎應用的觸點思維。幾乎所有的手機都內置了音樂、視頻等基礎應用,但跟廠商提供的只是簡單的工具應用,缺少內容支撐,也缺少用戶體驗上的優化。

華為終端雲服務似乎與其他手機廠商很不一樣,華為視頻覆蓋了1萬多部好萊塢及國內院線大片,華為閱讀擁有60+萬冊精品圖書及高清彩漫可供選擇,華為音樂包括了跑步音樂、電臺、Hi-Res高品質音樂等多種場景……華為終端雲服務似乎並沒有把這些基礎應用看作是簡單的入口,而是與用戶溝通的觸點。

再比如延伸功能的場景化。智能手機正在朝著超級硬件的方向進化,特別是NFC、心率傳感器等正逐漸成為旗艦手機的標配,手機的功能也進一步延伸。

智能手機競爭升維:華為終端雲服務“架橋“架出競爭力

華為在延伸功能上打造了兩個典型場景:一是以Huawei Pay為核心的服務延伸,諸如移動支付、eID、門鑰匙、交通卡等等,建立起圍繞本地生活的一站式服務;二是以天際通為核心的服務矩陣,華為的天際通業務已經覆蓋了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移動數據服務,並在高速上網的服務外連接了駕照、酒店、租車等等。

本質上講,華為“架橋哲學“的立足點在於全場景的用戶體驗,為用戶提供圍繞數據、應用、出行、娛樂等全場景、高品質的數字生活體驗,同時也是一場沒有終點,不斷進化的過程。

03 ”工具“的底層進化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智能手機的屬性仍然是工具,無非從通信工具演變成了娛樂工具、遊戲工具、支付工具等多元的角色。

華為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則有著不同的觀點:“手機這個終端設備,遠遠超越了智能時代的通話和上網設備的功能,不僅成為距離每個人最近的貼身、貼心的數字助理,未來還將成為人的數字分身。”

張平安提出的“數字分身“,已然成為智能手機市場的新共識,一個典型現象就是“智能助手“熱。

以華為的智能手機助手為例,以信息流和服務流融合的方式,可以智能推薦新聞信息、追蹤物流、提前規劃上下班路線、情景智能卡片提醒等等,已然有了數字分身的雛形。

不過,從“工具“到”數字分身“的迭代,不僅是智能助手或其他類似服務的邏輯形式,華為終端雲服務的方法論是不斷加速底層創新。

一是全面開放“芯-端-雲”能力。

2018年6月,華為終端首次公佈了面向全球的開放能力框架:

在芯片側,通過HiAI移動計算平臺、影像工具、遊戲助手等,打造流暢的操作體驗和穩定可靠的安全保障;

在端側,通過智慧硬件、HiAI平臺、AR/VR等設備,構築全連接服務和全場景應用;

在雲側,通過華為移動服務(HMS)、AppGallery等,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使用需求。

正是基於終端的計算力和雲端的數據能力,華為智能語音助手的智慧體驗相較於同類產品有著明顯提升,為用戶提供不同場景下的一站式服務。

二是連接華為、用戶和開發者。

華為終端雲服務的“架橋“不只是在華為和用戶之間,而是連接其華為、用戶和開發者,打造開放共贏的生態系統。

一方面,華為終端雲服務給了開發者最大限度的開放,從芯片端的傳感器和硬件能力,到終端的應用市場、瀏覽器、負一屏等入口,再到快服務、快應用、華為錢包、雲空間等雲服務,可以說是智能手機領域為數不多進行全場景開放的玩家。

智能手機競爭升維:華為終端雲服務“架橋“架出競爭力

另一方面,華為終端雲服務為開發者提供了從開發、測試到營銷、推廣、變現的服務支持,其中“耀星計劃”已經評選了6期,累計有160多家合作伙伴及開發者獲得了耀星激勵資源。

截止到目前,華為全球開發者數量已經超過56萬、全球終端雲服務註冊用戶已超過5億,並且還在像滾雪球般不斷壯大。

誠然,華為終端雲服務的初衷並非只是從點到線,在硬件之外去另闢蹊徑,而是嘗試在自身、開發者和用戶間創造共贏,完成一場從線到面的進化,為華為終端用戶提供更加極致的用戶體驗。這其中,用戶、開發者乃至整個行業而言,都將是的受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