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獻給毛烏素沙地 98歲老人讓10萬畝荒沙重披綠裝

青春獻給毛烏素沙地 98歲老人讓10萬畝荒沙重披綠裝

4月12日上午,“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大型主題採訪團走進榆林市靖邊縣開始蹲點採訪。四月的榆林藍天白雲,春意盎然,抬頭,是明媚的“天空藍”,遠望,是滿眼的“青山綠”。出縣城,道路兩旁的樟子松傲然挺立,40分鐘路程,東坑鎮到了。

廣告

與採訪團一行,記者再次探訪居住在東坑鎮毛團村的郭成旺。讓記者欣喜的是,今年98歲的郭成旺似乎與三年前的他看起來並無變化。還是那件灰色中山裝,他笑著說,“我身體挺好,腦子也好使,而且還住上了新房。”

郭成旺是靖邊縣沙區一位普通的農民,多年來他一心撲在治沙造林事業上,把青春獻給了毛烏素沙地,用他那火一般的心、勤勞的雙手、智慧的大腦,譜寫了一曲治沙造林的頌歌。

靖邊縣東坑鎮毛團村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過去由於受風沙的危害,這裡“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土地被沙壓,莊稼遭沙埋,一年三種無收成,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郭成旺就生長在這樣惡略的環境中。

新中國成立後,沙區人民開始了治沙造林這一偉大工程的建設。正值而立之年的郭成旺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領全體村民在本村的沙地南緣營造起了一條5公里長,4公里寬的防沙林帶,給該村的農業生產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屏障,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

防沙林帶是村民生產生活的支柱,植樹造林、治理沙荒是沙區人民的寄託。郭成旺深受風沙之苦、無林之害,也嚐到了治沙造林的甜頭,為了保護好這塊好不容易才營造起的林地,他放著村辦林場場長不當,主動承包起了林木的管護任務。

郭成旺的孫子郭建軍告訴記者,從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中,郭成旺早出晚歸,頂風雪、冒嚴寒,每天守護在林地,任何困難也沒有嚇倒他。他看待林木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進沙地時他總是扛著鐵鍁、拿著剪子,碰上枯枝爛草,拾起埋在樹下,樹木受到風蝕沙埋,他及時給培土挖沙。為了保護好林地,他寧可自己多吃點苦、多受點累,也不給毀林者留有任何可乘之機。

在保護好原有林木的同時,郭成旺想方設法增加林地面積,由於村裡收入少,護林工資長期不能支付,每年平茬修枝能獲得一定的收入,可他寧可自己不拿錢,而是用柴草換工搞造林,用賣柴的錢買樹苗,不斷擴大林地面積。

1984年時,郭成旺守護的林地已擴展到6萬多畝,他的事蹟受到上級部門的關注和表彰,連年被評為靖邊縣、鄉先進護林員。1981年,在陝西省護林防火表彰會上,郭成旺被授予全省模範護林員稱號。

1985年靖邊縣將五荒地放開,一次劃撥給群眾進行承包治理,他心裡異常激動,興奮地走家串戶聯絡了15戶有志治理荒沙的村民承包了村上的4.5萬畝荒沙地,並逐級簽訂了治理合同。為了治理這塊荒漠,承包戶在郭成旺的帶領下,克服重重困難,不能進車他們人拉著走,沒有便道人揹著進,硬是把一株株苗木、一捆捆柴草運進荒沙地,栽起來。

1989年,郭成旺的聯戶承包被列入技術集體承包項目,他高標準、高質量按時完成上級部門下達的2000畝治理任務,被評為優良工程,受到表彰獎勵。這更堅定了他治理荒沙的信心。一個更大的構想在他心裡萌生,他召集所有承包戶投資抽料,在沙漠裡安營紮寨,修起了5間磚木結構作業房,並在周圍開了一塊地,打了井,種上了蔬菜,在沙漠裡有了棲息的地方。苗木、材料有了保管的地方,為這塊荒沙的進一步治理創造了新的物質和生活條件。

沙地造林無水源、降水少,風蝕嚴重,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搭設障蔽是最好的措施。1990年,由於春季風大、夏季乾旱,全縣造林成活率均有降低,而郭成旺等人的工程障蔽完好,所造1.2萬畝林成活穩定,再次被評為榆林市優良工程,受到獎勵。1990年至1993年,他們每年造林1萬畝。此時的郭成旺已年過古稀,但他仍像青壯勞力一樣,堅持造林。

郭成旺一生與沙鬥,與綠色同行。他植綠了10萬畝荒沙,用雙腳在沙漠裡踩出16萬公里的足跡,相當於繞赤道4圈。郭成旺的家與沙漠往返一程至少20公里,他一年中半年在沙漠裡,堅持植樹40多年的他,根本不記得自己植了多少棵樹。

如今的郭成旺年近百歲,他說想要樹成活,必須有人看護,他把看護林地的重任交給孫子郭建軍,希望孫子繼續傳承自己的綠色夢想。

對此,郭建軍說,這片林地傾注了爺爺和全家四代人的心血,這片林地是爺爺留給他們全家最好的“財富”,“我一定會看護好這片林,踏著爺爺的腳步繼續走下去。”郭建軍堅定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