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主人公指谁?

安禄山原名扎荤山,营州人,他的父亲为胡人,母亲是突厥人。相传,他的母亲多年不育,于是便去扎荤山(突厥尊扎荤山为战斗之神)做祈祷,结果没多久,就感应生子,因此将孩子取名为扎荤山。

安史之乱的主人公指谁?

因为扎荤山的父亲去世很早,于是他便随母亲在突厥部族生活。后来他的母亲改嫁于突厥将军延挖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扎荤山于是逃离突厥,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朝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曾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为何认杨贵妃当干娘

安禄山本是胡人出身,骁勇善战且通六蕃语言。后来任幽州节度张守珪的捉生将,一路升至讨击使,但是却因为出兵讨伐奚和契丹战败,而被押送到京师。宰相张九龄洞悉安禄山以后必会造反,上奏折要求唐玄宗李隆基杀他。

谁知,唐玄宗一见到安禄山本人矮矮的个子,又特别肥胖,于是便乐了。而安禄山凭着外表的憨傻,成功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因此唐玄宗对安禄山很是纵容,偶尔有犯上之举也不给予追究。

天宝六年,安禄山见杨贵妃宠冠六宫,而且其地位颇高,于是便想着如果能与之搞好关系,顺势攀附一下,那对自己是十分有利的。而当时杨贵妃伴于唐玄宗身边多年,可惜膝下无子,于是安禄山便认了杨贵妃做母亲。

在认干娘的仪式上,安禄山献尽愚憨之态,在皇帝面前大献忠心耿耿的憨态。他扎了小辫,戴上肚兜,打扮为“小儿”,前来拜见“母后”。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因而得以随意出入宫中。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直到安禄山率兵攻占了洛阳,唐玄宗才害怕起来。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同年6月在潼关击溃唐军,直捣长安,迫使唐玄宗匆忙南逃。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为儿子安庆绪所杀。

极受重视的安禄山为何发动叛变

安禄山在宫中是极受唐玄宗重视的,而且身为杨贵妃的义子,照理说也应当是十分受宠爱的,那么为什么在得到如此厚重的权势利益后,他还会发动反叛,制造出安史之乱呢?

第一,我们来看看安禄山与杨国忠的关系。

杨国忠乃杨贵妃的族兄,杨贵妃得宠于唐玄宗之后,由于唐玄宗爱屋及乌,杨国忠也跟着飞黄腾达起来,升任到宰相。

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新贵,同样得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喜爱。但是,杨国忠的发迹却要比安禄山晚很多。杨国忠尚未担任高官要职时,安禄山就已经升任平卢节度使。杨国忠虽然有外戚关系,但是一直到天宝七年初才兼御史中丞。当时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十分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瞧不起。

杨国忠在升任到宰相后,看到自己无法制服安禄山,于是时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天宝十三年,唐玄宗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可是安禄山是何等狡猾之人,早在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见到唐玄宗后,安禄山立即表明自己的赤诚之心,而且说得头头是道,反而在唐玄宗面前赢得了更高的信任,而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却通过这件事变得更加尖锐激烈起来,甚至一触即发。加之杨国忠任宰相后,官吏贪渎,政治腐败,民怨沸腾,终于使安禄山发动了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行夺取皇位之实的叛乱。

第二,安禄山能够造反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手中握有重兵、已是一方实力雄厚的军阀。唐朝的法律给予了节度使充分的权利,而安禄山做节度使的时间又太长,他一个人掌管的兵力几乎就占了唐朝所有节度使兵力总和的近40%,再加上他私下招募的军队,有如此广大的地盘和庞大的军队,别说是安禄山,换了别人也难保不会造反。

第三,杨国忠当宰相后对安禄山敲诈过狠,又没有控制安禄山的手段,安禄山不反也得反。

另外,就算唐玄宗要收回兵权,而安禄山个人就算想交,可是跟他混了十几年的手下估计也不会这样轻易答应。毕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他们已经是一个同进同退的利益共同体。况且当年李渊也是凭借山西一隅之地取得天下,安禄山拥有精兵十几万,而内地兵力空虚,他的谋士们也认为他有最终夺取天下的能力。

综合种种原因,安禄山终于起兵谋反。

安史之乱的主人公指谁?

唐玄宗真的完全信任安禄山吗

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安史之乱”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唐玄宗过度信任安禄山,才导致安禄山势力过度膨胀。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写道:“天宝之时,偏重之势太甚,君相不早为之计,而徒荒淫纵恣,耽宠怙权,则神州陆沉,因不得不任其责耳。”吕思勉认为唐玄宗没有节制安碌山,而是一心耽于享乐。

但是唐玄宗真的就完全没怀疑过安禄山吗?

其实早在唐玄宗重用安禄山之前,心里就已经有了定数。毕竟一代帝王能爬上那么高的位置,先不说其究竟聪明与否,单从经历过那么多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帝王之心实则是绝对不可小觑的。这也是为什么唐玄宗一边重用安禄山,一边又重用与安禄山矛盾很深的哥舒翰和安思顺的原因。

天宝十一年冬天,哥舒翰与安思顺两人同时来朝,唐玄宗让宦官高力士摆御宴款待二人。安禄山在酒席宴上特意和哥舒翰套近乎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的母亲是胡人,父亲是突厥人,咱们俩的血统一样,应该亲近些才是。”可是哥舒翰却答:“古人曾说,山野中的狐狸对着洞窟而嚎,那是忘本的行为。”安禄山认为这是哥舒翰在讽刺他是胡人,大怒,指着哥舒翰骂道:“你这个突厥野老竟敢如此无礼。”哥舒翰立刻也要开骂,一旁的高力士急忙劝阻。

天宝十年正月,安禄山和哥舒翰的矛盾彻底公开化,而坐镇高堂的唐玄宗听闻后也没有任何表态。尤其是在封任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后,唐玄宗依然让哥舒翰“进封凉国公,食封三百户,加河西节度使,寻拜西平郡王”。唐玄宗之所以这样做,就是用哥舒翰来节制安禄山,使东西两人军事集团的实力达到平衡。这说明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也是有限度的。

而唐玄宗之所以收安禄山为养子,主要是想笼络他并且用一种“家人”的关系来让安禄山效忠于自己。

可以说,唐玄宗对安禄山所做的种种,都是带有政治目的的,不能完全视为宠溺。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主要是指他们共同起兵反对唐朝的一次叛乱。

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朝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