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延遲滿足"您還在傷害自己的孩子麼?

相信很多家長都應該聽過"延遲滿足"實驗,.但您真的會運用了麼?

錯誤的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

實驗人員準備了好吃的軟糖,糖對4歲的孩子來講,那可是極具誘惑力的事情。當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放好一個軟糖後,實驗人員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但是馬上吃掉的話,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之後再吃的話,就能幸運地吃到兩顆糖。毋庸置疑,誰都想吃到兩顆糖,那麼就看誰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強了。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進行了觀察,發現: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有些孩子很有耐心,他們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等等,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的等待了20分鐘,這些"延遲者"當然享用到了兩顆糖。

等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的展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的成為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在學習能力上,"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高出20分。延遲滿足是個很有效地自我調節和成功適應社會行為發展的重要特徵,是一種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主動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屬於人格中自我控制的一個部分,是心理成熟的體現。 "如果需求太容易得到滿足,就不會去珍惜。"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都是如此,所以,現在這種叫做"延遲滿足"的教育在家長中流行起來。

錯誤的

但真的是這樣麼?不可否認"延遲滿足"的價值,但您真的要學會正確的運用。錯誤的"延遲滿足"是會對寶寶心理造成無法挽回的創傷的。

錯誤的

首先很多家長在採用"延遲滿足"時,不考慮孩子的年齡,這樣很容易讓孩子心理上受到傷害。3歲以前運用"延時滿足"肯定就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創傷。一般來說孩子都是3歲以後才會逐漸表現的

有自控力,比如控制大小便。太小的孩子是建立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的"延時滿足"對孩子的傷害可以加暴擊了。所以要運用"延時滿足"教育的家長一定要等孩子滿足4歲理解並能遵守規則才可以逐漸運用。

錯誤的

其次對孩子過度延遲滿足,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延遲滿足"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

。父母是孩子小時候最親近和最信任的人,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分的延遲滿足,不管孩子提出什麼要求,父母都不會去滿足,甚至不去理會。這樣會讓孩子心理上產生一種父母不愛自己的想法,慢慢會感到自己是對拋棄的,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無法正確的認識自己,和父母之間也會產生隔閡。

如果孩子因不能及時被滿足而難過,家長也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和傾聽。比如和寶寶說"我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很遺憾……",說話的同時可以抱抱、親親孩子,這樣的舉止和言語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情緒的理解。在這樣"延遲"的過程中,孩子雖然不愉快,但內心不至於受到傷害。

錯誤的

所以,"延遲滿足"可以有,但家長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並且要尊重和理解孩子。避免一些錯誤的做法傷害到孩子。"延遲滿足"是教育孩子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不是強行為孩子做出選擇。延遲滿足的度比較難把握,實際上,如果我們有原則地在良善的道路上對孩子"有求必應"(非溺愛的),孩子也未必會變得越來越霸道和急性子。總之,在良性循環的延遲滿足鍛鍊中,孩子的自控能力會不斷提高,也許只需要換一種更接近孩子的方式。只要孩子足夠信任你,延遲滿足不是什麼大問題。

錯誤的

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急救常識。傳遞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