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海相望,咫尺又天涯——台湾艰难回归之路

公元230年,东吴孙权称帝后觉得在陆地上扩张无望,将目光转向海外,一为增加东吴人口,二也为了寻找传说中的仙山,派卫温、诸葛直二人率兵一万出海。

经过长达一年的航程,二人找到这座被称作夷洲、蓬莱的仙山,由于水土不服,二人损失了大半兵兵力仅仅带回了数千土著返回东吴。这次航程出发前就不被看好,陆逊曾说:欲益更损,欲利反害。气的孙权为挽回脸面借口二人没有完成任务将其处斩。

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作为第一个发现和登上台湾的卫温等人,命运确实悲惨,但此后,台湾逐渐与大陆密切来往,明代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归属福建泉州同安县管理。

台湾和大陆之间命运多舛。

隔海相望,咫尺又天涯——台湾艰难回归之路

(一)来自西方殖民者的威胁

17世纪,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人打败西班牙人,并从其手中夺取台湾控制权,明朝因为内部原因无法顾及到荷兰人对台湾的侵占。

公元1659年,明永历十三年,郑成功北伐抗日清惨败,退回厦门,有感于满清统治逐渐稳固,自身力量不足,困守孤岛,粮草难以为继,抗清事业前途渺茫……

正当郑成功一筹莫展之时,客家人何斌从台湾投奔郑成功,并向其建议夺取台湾,一为收复自万历年间被荷兰人侵占的大明领土,而亦可以作为抗清基地。

“台湾沃野千里,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耕种足以其食,且横绝大海,置船兴贩,移镇诸将士家眷入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富而兵强,进可攻,退可守”’

隔海相望,咫尺又天涯——台湾艰难回归之路

明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四月,郑成功留其子郑经守厦门,自己统帅二万五千将士在金门誓师收复台湾。

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得知后,一方面加强防守,一方面向外求援。郑成功的船队也并不顺利,因为遭遇海风不得不暂时在澎湖修整。郑成功船队利用每月初一和十六两次涨潮的机会,顺利通过鹿儿门抵达台湾,经过几番苦战,逼迫赤嵌城内的荷兰人投降,紧接着包围荷兰人在台湾最后的据点—热兰遮城。

荷兰殖民者揆一冥顽不灵,负隅顽抗,寄望于援军到来,所以拒绝郑成功的招降,郑成功也不着急,继续包围城堡,派人在四周屯垦。当荷兰人的援军被打败后,揆一彻底绝望,为了乞求活命,只得下令投降,明永历十六年即公元1662年2月6日,荷兰殖民者揆一投降,宣告被侵占长达38年的台湾回归大明。

(二)叛将施琅的反攻倒算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不久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其子郑经、孙郑克塽继续奉行大明永历正朔,坚持以台湾为基地反清复明。

隔海相望,咫尺又天涯——台湾艰难回归之路

施琅,原本是郑成功的部将,因为自身桀骜不驯,与其郑成功发生矛盾,酿成其父、兄被杀的惨剧,施琅愤而再次投降满清。

公元1663年,满清勾结荷兰人企图攻入台湾,遭到失败后,满清罢免施琅职务,由主战变为招抚,派孔元章入台招抚。

公元1682年,满清结束三藩之乱,再次启用施琅为水师提督,8月13日,施琅是从台湾叛逃出来的,自然熟悉台湾军务,带着满清鞑子的军队踏上台湾土地。

隔海相望,咫尺又天涯——台湾艰难回归之路

虽然施琅进入台湾主动去祭拜郑成功,自称克台是为国为民,不因为与郑成功私仇,……无论施琅是否真心,但施琅终究是叛明降清,助纣为虐,同吴三桂、洪承畴等一样不愧是汉奸,满清的好奴才。

施琅在占领台湾后本性暴露无疑,公然侵占台湾良田,无论有主没主,并且渔民也要向其交租税,称之为‘施候大租’由满清在台湾的官吏代收送到北京的施府,一直持续到满清行将就木之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