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低毛利会杀死明星企业吗?

顺丰的电商、小米的AIoT,会是未来的三级火箭吗?

2018年美团、饿了么、滴滴激烈竞争时,HIGH财妹我在南京点一顿外卖只花几块钱,出门打车两三块,生活一度很滋润,但捞到便宜之余,作为普通消费者不禁忌惮这些人要从哪里占我的便宜,总不会一直烧钱,不让我为拉动经济增长做贡献吧?

这种一开始就往里砸钱,来势汹汹,圈过无数用户的互联网创业模式,近两年已经屡见不鲜,起初大家被高性价比的产品、较好的服务打动;但对企业来说,如何延伸出某类用户商业场景,把这群人牢牢地牵住,从而完成商业闭环才是挑战。共享单车就是没有开展出更多的商业场景,OFO和摩拜的商业模式闭环盈利才走向失败。

2018年财报发布后,无论是以安全高效著称,并被认为是行业龙头的顺丰,还是被当作三级火箭模式典型案列的小米,都没逃过低毛利的“魔咒”。

顺丰2018年的净利润为45.56亿元,同比下滑4.57%,出现上市后首次利润负增长。小米的年度经调整净利润率则保持在5%以下。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低利润最直接的影响是打击投资者信心,信心关乎资金,资金关乎技术投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顺丰的电商、小米的AIoT,曾被认为会是三级火箭,在资本市场给予他们某种加持的光环。所谓三级火箭模式,就是企业先搭建高频头部流量,再延伸出某种高粘性的商业场景,最终完成商业闭环变现。

顺丰:“不能失败的项目”失败了

顺丰可谓内外交困。

对内,顺丰关闭了在上海、成都等地的旗下生鲜超市———顺丰优选,顺丰优选将撤出华东和西南市场,这个在顺丰内部被称为“不能失败的项目”,顺丰寻求的另一级火箭,目前似乎陷入了危难。

对外,在物流传统业务中,来自“通达系”与京东的竞争压力丝毫没有减少,今年3月继百世汇通、圆通和中通之后,阿里又斥资46.6亿元入股申通快递。

2016年为借壳上市,顺丰和鼎泰新材进行资产置换,承诺资产重组后的顺丰控股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度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不低于21.85亿元、28.15亿元和34.88亿元,三年累计不低于84.88亿元。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如图表,顺丰确实实现了承诺,但2018年实际调整后的净利润为34.84亿元,比承诺低了0.11%;

另外顺丰2018年开发支出总计25.78亿元,其中14.08亿元本年转为无形资产,使得2018年的账面研发支出仅为11.7亿元。通过研发费用资本化,表面本期报表更好看,顺丰这才勉强完成关于净利润的承诺。

细化季度来看,自2017年第四季度,顺丰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一路下滑,到2018年三、四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影响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无非营收和成本、费用。

营收方面,2018年四个季度同比增长率均呈下降趋势,2018年的环比增长比起2017年缓慢不少。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这是因为依附电商平台的“四通一达”,借助拼多多、淘宝等电商下沉的红利,业务量上占有优势。2018年全年,中通业务量为四家上市物流公司中最高,达到70亿件,韵达、申通、顺丰分别完成67亿件、51亿件、39亿件。

第四季度度“通达系”快递业务量增速回升至40%-50%,而顺丰增速则回落至12%。

但顺丰有高于行业的品牌溢价。

2015年至2018年顺风的快递业务票均收入分别为23.83 元、22.15元、23.14元和23.18元,远高于行业12-14元的平均水平,由于采用直营经营模式,这些票均收入全额确认为为营收,加盟制的“通达系”仅12-14元的票均收入还不能全额计入营收。

从这个程度讲,顺丰的营收出现下滑,是因为业务量的减少多于高出行业的溢价。

顺丰的营业成本分为速运物流营业成本,商业销售营业成本及其他,三者构成比例如下: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速运物流的成本占98%以上,2018年达到736.8亿元,而2018年的营业收入才为909.4亿元。

再看费用: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2018年顺丰各类费用总计115.2亿元,相比2017年90.5亿元,同比增长27.3%;其中研发费用增长较快,同比增加51.7%,顺丰增加了研发投入。

所以综合,一方面成本与费用持续加大,可是营收增长乏力,扩张的盈利效率过低,而且成本中速运物流成本,主要集中在外包和员工薪酬,物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短期内降低人力成本的可能性不大。

事实上,顺丰的毛利进入2017年就一直低于同行。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但顺丰也不是毫无作为,它早已不满足于2C,筹划逐渐将资源转嫁到2B业务上,以及部署零售行业,开拓更多的盈利空间。

为此顺丰积极拓展物流服务相关的新业务,快运、冷运等新业务的确对营收做出了一定增长贡献。但“通达系”也都纷纷进入快运市场,京东物流快运、冷运都在做。这部分的增长贡献没有弥补起整体的增长陷阱。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所以顺丰的更远战略是打造一个“通达系”进入不了的“火箭”,2012年5月推出的生鲜电商平台“顺丰优选”,就是寻求的另一级“火箭”。

顺丰优选社区店有30%的销售额来自社群运营,社群运营团长的头部效应非常明显,所以运营者的水平至关重要。在布局路线上,顺丰优选也没有围绕“成本、效率和体验”来布局,似乎总在跟风时代热点,没有明确自己在零售中的目标。再加上顺丰只有物流业务,没有零售、金融、置业、体育等更多业务,顺丰优选社区店在顺丰整个体系中,说到底还是没有发挥出它的真正的价值。

最近顺丰优选多个城市关店的事实证明,顺丰优选最终还是没有从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包围之下成功突围。

在美上市的中通快递,尽管年营收只及顺丰控股的19.3%,但42亿元的年度净利却只落后顺丰控股不足8%。

接踵而至的,日前顺丰4名股东宣布准备合计减持不超过占总股本7.9%的股份,按4月3日收盘价37.3元计算,这次减持股票的市值达130亿元。

这种情势下顺丰的确算内忧外患,此番对电商的调整是否预示着寻求的这级火箭的失败?不过在没有找到更优、更有发展和盈利空间的“火箭”之前,顺丰应该不会放弃电商业务,但前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小米的未来:AIoT双引擎

4月4日雷军在清华,以“小米的创新、改革和未来”为题目的演讲称,小米是互联网思维做硬件,小米的创新点在:和用户真心交朋友、做感动人心的好产品和高效率的商业模型。雷军表示,性价比不是战术,性价比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商业模式、是一种核心能力,背后是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和死磕自己的决心。

作为消费者听了很动人是不是?不管如何,小米就是运用社区运营和性价比赢得一众用户的,虽然雷军强调不计较利润的高低,但利润太少了,投资者不会不在意,小米在IOT和互联网领域的进一步布局不能不受到阻碍。

小米的模式简单来讲就是“低毛利硬件获流量”+“高毛利互联网赚利润”,小米曾承诺,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永远不会超过5%,雷军在演讲中还特意贴出: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实际小米的整体净利润率也没有超过5%: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小米的营收由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类、互联网服务和其他构成。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智能手机2018年的营收虽然增长缓慢,但在小米的整体营收中仍占比最大,2018年智能手机实现收入1138亿元,相较2017同比增长41.3%。但智能手机最不赚钱,毛利率低于10%,且基本趋于稳定。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借手机获得更大流量的方式,其实已经不是先见直选了。

为了强化在中高端手机市场的地位,小米2018年发布了Mi 8及小米MIX 3,第四季度,售价在2000元或以上的智能手机收入占智能手机总收入的31.8%。

可是中高端的手机既没有带来大量流量,也没有改变其低毛利率的现实。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IOT与生活消费类收入438亿元,同比增长86.9%,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板块,2018年智能电视贡献较大,全球出货量达到8.4百万部,2018年小米还推出了洗烘一体机,这意味着小米开始布局大家电。

IOT及生活消费类毛利率也不高,徘徊在10%,相较2017年,2018年该部分的毛利率有增长趋势,这主要是高毛利率的智能电视的贡献。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互联网服务收入分为广告收入和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后者又包括游戏收入与其他。2018年互联网收入160亿元,其中广告收入就有101亿元,但广告深受外部政策影响,具有不稳定性。

综合以上数据,智能手机获客已达瓶颈,又不能靠其对利润做出重大贡献,在小米目前的业务布局下,互联网服务收入占比又过少,IOT及生活消费类同样占比少并且毛利低,小米的盈利可谓道阻且长。

另一方面小米引以为傲的物联网布局,并非没有竞争对手,反倒该赛道涌入不少竞争者,除了手机行业的其他的厂商,还有电商、互联网行业。而比起华为,传统家电格力、美的等,小米的核心技术显然不够支撑,比起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大数据、云计算、资金方面也不具优势。

小米2018年研发开支58亿元,同比增长81%,从季度投入来看,呈较缓慢的增长。


低毛利之殇:顺丰、小米,搏命“三级火箭”


与此同时,2018年华为研发开支为1015亿元,同比增长13.2%,过去十年华为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4850亿元。

小米的优势是性价比,它的愿景是提供低价而优秀的产品,但这两点似乎很矛盾,更优秀的产品、更好的生态恰好需要资本投入,产品也需要一定的价值体现。

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与TCL签订合作协议,以此来拓展家电领域;与美图也达成战略合作,年报指出美图将负责智能手机相机的部分图像相关算法及技术,小米借助美图品牌在女性用户中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用户群体。

另一个着力点是海外市场。2018年小米国际市场收入占总收入的40%,且印度是重要增长引擎,但第四季度,海外互联网服务收入才占互联网服务总收入的6.3%。

这是因为海外市场在Google Play为代表的安卓系统之下,用户对小米互联网增值服务的需求量并不大。小米的出海,目前以出货为主,对在海外与安卓的竞争准备不足,稀释了互联网概念。

所以,未来海外的互联网服务或可成为新的增长点。

演讲中雷军表示,“我更看好是5G+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我认为这是下一代超级互联网,能够把所有的东西连起来。小米五年多前开始做物联网,现在做到世界第一了,但是这个领域会继续加速。去年年底小米定了未来十年战略是手机+AIoT双引擎(AI+IOT),我们承诺在未来五年里面投资100个亿在AIoT”。

这100个亿从何而来,借力资本市场还是重振智能手机市场、扩充IOT品类,或者双管齐下?

顺丰和小米如何逃出低利润的困境,互联网三级火箭模式真的存在吗?各位财迷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