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務”施於人:內塔尼亞胡的以色列國家安全觀

不出意外,內塔尼亞胡又贏得了2019年以色列選舉。自2009年以來,內塔尼亞胡已經連選連任擔任以色列總理10餘年。此外,他還在1996-1999年的數年間擔任該職。算起來,內塔尼亞胡擔任以色列總理的時長已經僅次於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裡安。

己所不欲,“务”施于人:内塔尼亚胡的以色列国家安全观

內塔尼亞胡贏得2019年以色列選舉。圖片來源:Reuters。

對國人而言,內塔尼亞胡並不是一個熟悉的角色,但在歐美的輿論場,他的熱度卻非同一般。孔武有力,聲如洪鐘,時常大放厥詞的內塔尼亞胡很容易引爆新聞熱點。另外,內塔尼亞胡旅居美國多年,並在麻省理工學院先後完成本科和碩士學習,操一口純正美式英語,儼然美國精英人士,這讓他在歐美輿論中的形象又加分不少。

而在以色列國內,選民已經一次又一次用選票證明了他們對內塔尼亞胡的愛戴。為什麼保守強勢的內塔尼亞胡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贏得選舉呢?有人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內塔尼亞胡只不過是在向以色列人販賣焦慮,然後從中“竊國”得利。

不過,選票不會撒謊,略微考察歷史就會發現,以色列人民的焦慮早已洪水漫堤,根本用不著任何人去“販賣”。縱觀全球,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會像以色列這般關切自己的國家安全問題。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數據顯示,以色列的國防開支佔GDP比例常年位居世界前列。以2017年為例,以色列的這一比例高達5.62%,僅次於阿曼、南蘇丹等國,位居全球第6。在以色列的歷史進程中,安全永遠是稀缺資源,國家安全一直是該國選舉政治的核心議題。誰能稍微緩解以色列人的安全神經,誰就能登堂入室執政該國。而內塔尼亞胡的保守和強勢,正是頭痛的以色列人的“布諾芬”。

身後是大海,四顧是敵人

熟悉中東地理的人都知道,以色列國土面積的大小几乎可以在世界地圖上忽略不計。如果說世界地圖上的阿拉伯國家的面積有巴掌那麼大,以色列則是巴掌中間的一顆芝麻(阿拉伯國家的面積總和比以色列大出500多倍)。內塔尼亞胡曾在一次採訪中形象地說,以色列國土面積太小了,小到以色列國防軍經常會橫貫東西來拉練跑操;如果駕駛戰鬥機的話,橫貫以色列只需要5-10分鐘,而南北縱貫也僅需15-30分鐘。

國土面積狹小、戰略縱深全無是以色列國家安全永遠解不開的心結。因此,以色列國家安全戰略的首要理念就是“以色列不能在任何一場戰爭中敗北”,這意味著以色列每戰必勝、不能有任何差池,戰敗幾乎等同於亡國。

己所不欲,“务”施于人:内塔尼亚胡的以色列国家安全观

中東主要國家基本國情對照表。

全民皆兵

意識到戰略縱深和人口的劣勢,以色列只好“全民皆兵”。以色列國民人數僅僅800萬左右,要維持大規模的正規軍無疑會影響國家的正常生活和生產。因此,在“全民皆兵”的理念下,以色列在平時僅維持小規模正規軍,並與此同時儲備大規模預備役。據統計,每個以色列男性整個一生大約有5-6年的時間在軍隊服役。這些預備役即便是在平時也會參加強制性的訓練以維持其戰爭技能。在緊急情況下,以色列總參謀部(Israel General Staff)能在極短時間內動員這些預備役迎擊來犯的敵人。

核威懾:不戰而屈人之兵

在以色列人看來,即便是提高了安全意識把人民武裝到牙齒依然不夠,以色列必須要獲得絕對的安全優勢。要做到這一點,以色列覺得必須要禦敵於國門之外——具備威懾能力。

威懾的要義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其原理同法律的哲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法律通過明確的條文列舉出特定的違法行為的相應制裁,而威懾戰略的原理則在於準確告知試圖進攻的一方的危險結局,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以色列意識到打贏戰爭的最好辦法就是事先制止戰爭的發生。在情勢危急的關頭,以色列會率先做出明確的威懾態勢,在特定情況下甚至以先發制人打擊相威懾。如以色列明確表示任何外國軍隊進入約旦境內都將被視作對以宣戰,而且也明確表示任何阻斷和封鎖以色列航道的行為都將引發戰爭。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之前,埃及不顧以色列的威懾態勢,封鎖以色列南部的蒂朗海峽(Straits of Tiran),以色列在請求美國無果之後先發制人出擊。

當然,對高度緊張的以色列而言,常規威懾的效力顯然不夠,核威懾似乎才能讓以色列人稍微鬆一口氣。在以色列的整個國家安全戰略中,核武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以色列從來沒有公開宣稱本國擁有核武器,但是也從不否認其存在。根據大量美國的解密文件可知,美國政府早在1975年就確認以色列已經擁有了核武器。以色列的“核模糊”政策已經成為世人皆知的“公開秘密”。一般認為,以色列大約有80顆核彈頭,而且擁有製造超過200顆核彈頭的燃料。

以色列導彈基本信息表。參考:Norris, Robert S., et al. 2002. Israeli Nuclear Forces, 2002.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2002, Vol. 58, 5, p.73.以及:喬治·C.馬歇爾研究所下屬的《導彈威脅網》:George C. Marshall Institute. (n.d.). All Missiles(Ballistic Missiles and Cruise Missiles). Retrieved 04 21, 2013, from Missilethreat.com: http://missilethreat.com/all-missiles/。

一山不容二虎。在獲得核武器以後,以色列就開始致力於維持其在中東地區的核壟斷地位,扼殺一切潛在的核競爭對手於搖籃已經成為以色列當仁不讓的“職責”。比如,1981年,以色列突襲轟炸了伊拉克的奧希拉剋(Osirak)核基地。2007年,以色列再次空襲敘利亞的核設施。而以色列之所以鍾情於炒作伊朗的威脅也同樣是出於這個原因。

近鄰不如遠親

中國有句俗話,“遠親不如近鄰”。但對以色列而言,這話必須要反過來說,即“近鄰不如遠親”。以色列自建國以來便多方遊說,獲得了相當多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大力支持。長期以來,美以之間保持著一種極為特殊的關係。1994年7月26日,時任以色列總理的伊扎克·拉賓(Yitzhak Rabin)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熱情洋溢地說:“對於你們所給予的、現代歷史上無出其右的慷慨支持、理解和合作,我們已經無法用言辭來表達感激之情······”

誠然,美國給予以色列的支持是無與倫比的。根據美國國際開發署的《綠皮書》(Greenbook),以色列僅在2005年就從美國獲得了1538.947億美元的經濟援助。美國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更是無以復加。以色列不僅能夠得到美國最重要的武器——F-15、F-16和F-35戰鬥機、黑鷹直升機等,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協議,同美國國防情報部門連接在一起。除了在經濟和軍事上支持以色列,美國還向以色列提供持續的外交支持。僅在1972年到2006年間,華盛頓否決了42項聯合國安理會批評以色列的決議。

枕戈待旦

照理說,內有民眾精誠團結、兵強馬壯,外有西方國家背書的以色列應該高枕無憂了。但對承受了幾千年苦難史的以色列人而言,這還不夠。大衛·本-古裡安曾說:“我們不要奢望我們能夠通過某一次決定性戰役就能完全擊敗我們的敵人並且不用再開戰端······每次戰役之後、每次勝利之後,我們仍然需要重新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將會面臨第二場、第三場、第四場、第五場戰役。然而敵人(阿拉伯國家)卻能仗著無盡的人力和物力設想第二場戰役就能一勞永逸。”

誠然,對以色列而言,“畢其功於一役”只是個偽命題,“枕戈待旦”才是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自1948年建國以來,以色列國家安全的弦就從未懈怠。阿拉伯國家雖然各自立國,但在反以問題上在一開始就是各國共同的意識形態。作為泛阿拉伯主義的急先鋒,納賽爾、卡扎菲和薩達姆等人都認為以色列是帝國主義的工具,必欲滅之而後快。眾多阿拉伯人也將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視作新的十字軍。在他們看來遲早會有“第二個薩拉丁”,將以色列趕入大海。而對以色列來講,絕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幾乎都是潛在的安全威脅。即便是已經同以色列締結和平條約的埃及和約旦,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仍然是其主要的潛在敵人。

事到如今,以色列在中東地區仍然“舉目無親”。以以色列為軸心環視中東,其周圍除開土耳其以外全部為阿拉伯國家。所謂的“邪惡軸心”的伊朗也就在伊拉克之外的一箭之遙。周圍的阿拉伯國家都無一例外和以色列爆發過慘烈的戰爭。而2005年內賈德當選伊朗總統後,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維持了近20年的冷和平時期結束開始進入全面戰略對抗期。伊以關係的極度惡化,使得以色列極為脆弱的國家安全狀況雪上加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內塔尼亞胡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己所不欲,“务”施于人:内塔尼亚胡的以色列国家安全观

內塔尼亞胡在聯合國大會上抨擊伊朗(2012年)。參見:https://news.un.org/en/story/2012/09/421552。

內塔尼亞胡與威懾性和平:己所不欲,“務”施於人

內塔尼亞胡是出生於獨立建國後的以色列的首位總理,憂患意識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2000年,內塔尼亞胡便出版《持久的和平》(A Durable Peace)一書集中闡述了他對以色列國家安全和中東局勢的認識。在該書中,內塔尼亞胡痛陳猶太人幾千年來的苦難,並細數了以色列當代面臨的嚴峻形勢。在他看來,各種事實表明,和平談判的方式很難實現中東地區的“持久和平”,只有所謂的“威懾性和平”才能實現這一點。

己所不欲,“务”施于人:内塔尼亚胡的以色列国家安全观

內塔尼亞胡《持久和平》封面。

什麼是“威懾性和平”(Deterrent Peace)呢?這是內塔尼亞胡借鑑西方國家“民主和平論”(Democratic Peace Theory)發明出來的概念。根據該理論,民主國家之間一般不會爆發戰爭。一國是否發動戰爭取決於內部限制和外部限制兩種因素。內部限制能夠阻止民主國家發動戰爭。而缺少內部限制的獨裁國家只有通過施加外部限制(比如威懾)才能控制其戰爭意圖。因此,針對獨裁國家,只能“以實力求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內塔尼亞胡對該理論深信不疑,並將國家間實現和平的兩種方式分別稱之為“民主國家間的和平”以及“威懾性和平”。

在亂象環生的中東,要怎樣實現和平呢?內塔尼亞胡旗幟鮮明地說中東地區只有以色列是民主國家。除以色列之外的阿拉伯國家不僅沒有哪一個稱得上是民主國家而且連民主化的表現都沒有。論及伊朗,內塔尼亞胡認為伊朗雖然並非阿拉伯國家,但在這一點上倒是和其周邊國家“臭味相投”!因此,在內塔尼亞胡看來,在中東地區只適用“威懾性和平”而無福消受“民主和平”。

在自由主義者看來,內塔尼亞胡的“威懾性和平”無疑過於強硬保守,忽視了和平談判等溫和路線的積極面。但對內塔尼亞胡自己和時刻神經緊繃的以色列人民而言,以色列已經被歷史無情地擠壓到了牆角,已經無路可退。過多的歷史苦難讓他們沉迷於自己的痛苦而不可自拔,而巴勒斯坦等其他人民的痛苦似乎不值一提。

正是在內塔尼亞胡任期內,以色列對內“開疆拓土”,不斷在西岸地區拓展猶太人定居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似乎並不是內塔尼亞胡的哲學。相反,內塔尼亞胡“不相信眼淚”,似乎就是要將猶太人承受2000餘年的顛沛流離之苦加諸巴勒斯坦人,正可謂己所不欲,“務”(必)施於人。

對外,內塔尼亞胡過去幾年的外交成績更是可圈可點。就在去年,美國政府正式宣佈將在2019年年底將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特朗普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態度已經不言而喻。可以說,內塔尼亞胡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既“得了裡子”,也“賺了面子”。而就在最近,特朗普政府還正式將伊朗的革命衛隊界定為“恐怖組織”,原本在奧巴馬政府末期已經峰迴路轉的美伊關係又再度陷入死局。不過,對以色列而言,美伊關係越是惡化,美國就越會繼續留在中東,而這正是以色列喜聞樂見的。

不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以色列苦難的歷史和惡劣的周遭環境催生了內塔尼亞胡,那麼內塔尼亞胡又會將以色列帶向何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