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赵信义


诚邀,如题。看到这个问题,小编不得不感叹一句影视剧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与影视剧相比,正统的史学故事反而因为枯燥无味很少得到人们的青睐,比如最近热爆的《于成龙》就把一代廉吏于成龙的故事广为传播,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真有于成龙这个人吗?

影视剧中的于成龙大公无私,自入仕以来从罗城县令做起,宽厚仁爱,甚有功勋,累官至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衔。于成龙为官勤政爱民,不仅治下有方,还敢与皇亲国戚江宁将军以及权臣明珠索额图等做对,真可谓官之楷模,上对得起天地,下对得起黎民。那么真实的于成龙有这么厉害吗?

划重点,其实大清一朝,是有两个于成龙的。

据史料记载,清朝名为“于成龙”的官员有两个,一个是治河官员,一个是治民官员。影视剧中所描绘的于成龙应该是后者,于成龙是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计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终身,深得百姓敬爱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晋剧《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今吕梁方山县)人,祖籍位于今吕梁柳林县于家沟村,被康熙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早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于成龙就参加了乡试,因发现考官收受贿赂,便在试卷上写文攻击,结果出榜后只考取了一个副榜贡生。副榜贡生虽然不算中举,但可以参加后面的会试。会试之后,于成龙以赡养其父为由,放弃了做官的机会。

▲清朝国子监

清朝建立后,于成龙也参加了多次科举,但都未能乡试及第。后因生计劳累奔波,只得暂时放弃科举。顺治十八年(公元1611年),于成龙进入国子监,结业后清廷将他分配到偏远荒芜的广西罗城担任县令(正七品)。因非科举而入仕途,其前途可谓渺茫。其次,广西罗城过于偏远,亲人纷纷劝阻,但他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毅然辞别父母妻儿,只身赴任,时年44岁。

▲清朝广西地图

说起来,清廷对广西的有效统治还不足两年。于成龙上任之初,只能住在当地的关帝庙中,因为乱世之初,盗匪横行,他采用重典治理罗城,很快将县城治安整顿了一番。同时,他又鼓励农耕,还以身作则耕种农作物。为发展农业生产,流民只要肯在罗城定居,县令于成龙就会亲自欢迎并鼓舞其放心生产。在他的治理下,罗城发展很快,三年任期结束时当地百姓十里相送,人称“于青天”。

因其卓越表现,两广总督金光祖在考核中将他评为广西省唯一“卓异”。于成龙遂升任四川合州知州,此后又历任湖北黄州府同知、知府,同样在考核中被评为“卓异”。连续三次因工作成绩卓越而考核的“卓异”,于成龙的光辉业绩无法掩盖,他由此进入康熙皇帝视线。事实上,这样的成绩在整个清朝也极为少见。

▲康熙皇帝画像

普通官员一旦进入皇帝视线,只要不犯错误、有能力,那么升迁几乎是注定的。于成龙此后果然平步青云,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出任两江总督(从一品)。对于他19年间连升11级的惊人速度,却从未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或许是因为于成龙除了工作成绩突出外,还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调任湖北之后,依然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如不是被人发现,很难想象他竟然和仆人吃的一样。担任两江总督时,人们赫然发现这位封疆大吏居然吃不上肉,整天都以青菜下饭,一时间全省哗然,给他起了个“于青菜”的绰号。值得一提的是,于成龙不仅严于律己,御下也非常严格,因此无人敢在他眼皮子底下谋私。他撰写的《新民官自省六戒》,更是被被奉为清朝地方官的行为准则。在执政方面,他秉公执法又不滥用刑罚,多数冤假错案得以在他手上平反,时人称之“于青天”。

▲于成龙故居

从政二十余年,于成龙与家人聚少离多,赴任从不带家眷,孑然一身。在两江总督任上,于成龙终因操劳成疾去世,遗物仅一件朝服。康熙皇帝破例亲撰碑文,金陵百姓闻之痛哭流涕,送葬队伍多达30万人,绵延二十余里,哭喊嚎啕掩盖长江流水之声。


趣观历史


许多人认识于成龙都来自央视大戏《一代廉吏于成龙》,近年反腐剧投拍少,反腐却愈演愈烈,所以这部2000年拍摄的电视剧与2014年后得到反复复播。

于成龙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祖上在明朝曾多次出仕,于成龙于崇祯十二年参加科举考试,因为看不惯科场舞弊,当了回愤青,在考卷上大肆发飙,虽然获得了会试的机会,但他以父亲生病为借口辞去做官的机会

顺治年间,于成龙再次参加科举,但依旧落榜,顺治十八年,于成龙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了到边远地区广西罗城做县令,当时的广西盗匪横行,瘴气遍地,给钱人家都不愿意去,44岁的于成龙为了进入体制内不得已选择支援边疆。

哪知他这一去反倒干出一番大事业。来到罗城的于成龙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为官三年,就使罗城摆脱混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年度考核优秀,被评为全省治理先进个人,并被举荐为广西省唯一“卓异”。

KPI第一名的于成龙被提拔为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今天看起来这是个不错的位置,但在当时却是另外一个给钱都不愿意去的烂地方,由于张献忠屠川,加上清兵的祸害,合州的野猪都比人多。但于成龙自带光环,上任两年合州就人口暴涨,荒地得到大幅开垦,建设根据地有功的于成龙再次获得提拔,出任:湖广黄州府同知。

在黄州的四年,于成龙成绩优秀,二次获得“卓异”奖学金,被提拔为武昌知府,上任没多久就赶上了吴三桂造反,吴三桂手下湖北籍军官众多,私底下大量撺掇造反,于成龙当机立断,挫败了多起反叛阴谋,受到朝廷通令嘉奖。

此后于成龙官运亨通,康熙十六年,于成龙升湖广下江陆道道员,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未逾两年,又出任两江总督。

从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县官做到最富庶地区的封疆大吏,于成龙的官员生涯简直是个传奇。

除了能干活会干活,于成龙还是出了名的清官,当年他离家做官为了改善生活不假,但他却恪守读书人的操守,从来不贪财不腐败,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遗物只有一套官服,别无余物,南京男女老幼,商贩僧侣皆痛哭流涕,康熙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破例亲为他撰写碑文,赞誉他为:天下廉吏第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于成龙为官半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恪守了读书人的本分,值得后人敬仰!



日慕乡关


于成龙,历史确有其人。不但有其人,而且被赞为“于青天”。

于成龙出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山西人士。清顺治十一年,于成龙被派往广西罗城县任知县。于成龙另行之时,只待家中随从二人,走了大半年才到了罗城县,到达之后已经跟乞丐没什么两样。罗城县地处群山之中,少数民族杂居,民风粗犷凶悍,常常发生械斗事件。当时全县城只有六户人家,有一处小官衙,因为常年没有县令,早就坍塌。于成龙只好和仆人寄居关帝庙内。关帝庙四外透风,出来一张供案当桌子,三人全部睡在地上,连张床都没有。

于成龙走访乡间,到田间地头跟老百姓拉家常。鼓励在外人员回乡,化解族人矛盾,教化百姓礼仪等等。三年之后,此地大变样。七年之后,等他离任之时,百姓无不落泪不舍。送行百余里,仍依依不舍。

于成龙以“卓异”被广西巡抚举荐,康熙六年,授予他四川合州知州。于成龙到达四川不负皇恩,将因战乱变得荒废不堪的合州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便有一百户增长为一千多户。四年之后,此地变成繁华场所。

此后,于成龙先后被康熙授予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被康熙亲赐匾额“清官第一”,并赠他白银千两、御马一匹。

于成龙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欢欣雀跃,纷纷称赞他为“于青天”。康熙二十三年,为民操劳一生的老总督于成龙在衙门的椅子上端坐而逝,享年67岁。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不论到何地从未携带家眷。他去世后,负责身后事的一干人等,在他的居室收拾遗物时,只在床头的箱子里,找到一套粗绸做的袍子。瓦甕里有几石米和几罐盐豆豉,文武官员无不恸哭失声。

于青天仙逝,百姓无不为此悲伤,人们聚在一起痛哭,有人专门绘制他的画像祭祀在庙堂,前往总督署祭奠他的百姓每天有万人之众。

康熙得知消息,对文武感叹道: “居官如于成龙,能有几耶?”


大狮


前些时候看了一期《开门大吉》,三德子赵亮说了一个消息,今年九月《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五部就要开拍了。



想到了小时候第一次看《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没当康熙装❌要玩完的时候,钦差大臣于世龙就来救驾了。这个于世龙的原型就是于成龙。



在2017年《于成龙》这部电视剧播出,主要讲述了于成龙为民请命的宦海经历。从最底层的官吏做起,一直做到了封疆大吏。

于成龙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满清入关统治中国后才开始了自己的仕途,所以他“成龙”的时间比较晚。



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抛妻别子,远赴广西罗城为县令,当时的广西罗城只有6户居民,府衙已经破败不堪,跟随前来的随从或死获逃,只留下了于成龙一人在罗城县理事,但是这确实其迈开仕途的第一步。

几年后因为政绩颇佳,50岁的于成龙升任合州知州。其后多次因为政绩突出被连续升任。

到了1674年,于成龙已经是黄州知府,但是时值三藩作乱时期。当地麻城县有人附庸吴三桂作乱。于成龙当机立断,组织数千乡勇主动进剿,最终平息了叛乱。



之后仕途一路平坦,先后出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最终出任为两江总督。这一年于成龙已经63岁了。

在升任两江总督后四年,于成龙病逝,当他去世后,仅仅留有一套官服,别无他物,可以说是清如水明如镜,南京的父老百姓为之动容。康熙也亲自撰写碑文,表彰他的一生廉洁刻苦。


我是越关


向敬之

清朝不但有于成龙其人,而且有两个,是同时代人,都是康熙的廉吏重臣。

一个为汉人,即山西于成龙(1617—1684),三此被举卓异,官至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以卓越政绩和廉政官声,赢得百姓拥戴,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我们今天熟悉的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讲述的就是此人,凭借前明的一个贡生学历,由治理南疆边远罗城而崭露头角,在仕途二十余年,官至督抚,却慷慨赈济,一贫如洗,平日里尽吃萝卜青菜,却成就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

因为康熙朝有两个于成龙,故而山西于成龙又称“老于成龙”,而另一个则为“小于成龙”,即汉军镶黄旗于成龙。

汉军于成龙(1638—1700)曾为养猪倌,因荫生入仕,从县官做起,官至直隶巡抚、左都御史、河道总督。他是康熙朝的治河名臣,曾在安徽按察使任上,反对时任河道总督靳辅的治河方案,引发长达数年的朝堂之争。康熙很是看重于成龙,而且决意惩处权臣明珠,也是因为此于成龙对康熙直言明珠及其亲信大学士余国柱卖官鬻爵。

有趣的是,康熙二十年,老于成龙由直隶巡抚,被擢升为两江总督时,曾奏请朝廷补缺江宁知府。康熙任命的知府就是小于成龙。二位于成龙不但同朝为官,而且有过上下级交际。康熙巡幸江宁时,曾勉励小于成龙多向老于成龙学习,传为佳话。


以礼观书


有,开远南洞有其游记碑一坊。


剑灵39429335


于成龙实有其人,现在研究清史多数都是依据《清史稿》,在《清史稿·于成龙传》中对于成龙有记载:

“卒时,将军、都统及僚吏入视,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据史书记载,于成龙生于1617年卒于1684年) ,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字北溟,号于山,是清初名臣。于成龙是属于大器晚成,直到1661年顺治十八年,44岁的于成龙出任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生活节俭,勤于公务,仕途平坦,深得上司和康熙的赏识。


壹柜坊


青菜清官于成龙:为官当学于成龙,勤政寡廉身无文。一心为民日夜奋,逝去留名史中闻。二十三年衙台声,不卑不亢苦乐更。坐正一方百姓耕,秋收冬藏粮仓封。三次卓异帝王肯,天下第一未假文。千里马要伯乐乘,大展宏图势比风。累死公上皮骨剩,忠君爱民模范呈。母去难回旨意圣,弃孝到闽匪祸沉。国大家小顾万众,今天再来榜样陈。


胡从钱


这就太无语了!果然是杜撰虚构的电视剧看多了,你反而不知道真正的历史能人是什么样的!于成龙,清顺治康熙年间能臣廉吏!外号,于青菜,说明他是个大清官,不仅清廉,于成龙还荣获三次卓异!以及其升迁历程,可想其做事能力!个人崇敬这样一位好官!有机会希望去山西拜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