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是新時期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分佈於黃河上游的一隻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齊家文化中的玉器以其特有的渾雄拙樸、磅礴大氣、多姿多彩,向人們傳遞著四千多年前史前人類的歷史信息。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齊家文化,以及齊家的精美玉器。

一、齊家文化的由來

齊家文化是分佈在黃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一支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齊家文化的得名源於瑞典人安特生,安特生本是一名地質學家,應北洋政府邀請前來中國負責尋找鐵礦和煤礦,但他卻機緣巧合地脫離了地質行業並先後發現了著名的北京人化石和仰韶文化。1924年,安特生在甘肅省寧定縣齊家坪村進行野外調查時發現了不同於仰韶文化的文化遺存並將其命名為“齊家期”。他在自己的考古報告中寫道:“絕無彩色陶器之跡,但美麗之單色壓花陶器極為特別,齊家期似較仰韶者較早”。安氏的觀點即齊家文化的陶器表面無彩繪且紋飾不如仰韶文化陶器複雜,顯然仰韶文化應晚於齊家,但顯然安特生忽視了事物發展有衰落這一階段,並不是複雜的事物的出現一定晚於相對簡單的事物。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

到1945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在齊家文化墓葬中發現了仰韶文化陶片,根據這一地層學證據(可簡單理解為在早期的遺蹟中不會出現比之更晚的遺物)改訂了安特生的結論,提出了齊家文化晚於仰韶文化這一論斷,這一論斷也被後來的考古發現所證實。如今根據碳十四數據,齊家文化其絕對年代為距今4100-3600年,大約與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中提到的夏代紀年重合。

二、齊家文化玉器的發現

安特生在發現齊家文化的同時也曾收集到一些齊家文化玉器,但由於當時他對齊家文化年代錯誤的判斷及對玉器文化性質的忽視使其並未對這些玉器進行研究。其實早在安特生髮現齊家文化之前,齊家文化玉器就已經流傳於世,在清宮舊藏就有齊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學家吳大澂在《古玉圖考》中也曾著錄一批齊家玉器(現部分收錄於上海市博物館),但書中對具有齊家文化特徵的玉器考釋不多,且通過文獻記載認為玉琮可能為商周時期的禮器。同時在20世紀初西方興起了收藏中國古玉的熱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於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導致流失海外的中國古玉大多沒有出土地點和出土情況記錄,因此收錄在海外的齊家文化玉器具體來源大多無法知曉。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玉琮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由於出土的齊家玉器資料較少,導致人們對齊家玉器少有關注。直到1975年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的第四次發掘發現了300多件齊家文化玉石器,人們才重新意識到對齊家文化中玉器的重要地位。但與此同時,一些商人和收藏家也紛紛湧入甘肅收購齊家古玉,引發農民大規模挖掘,對齊家古玉的研究造成了破壞,但這種收藏熱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齊家文化的知名度。除皇娘娘臺遺址外,甘肅武威海藏公園遺址、永靖秦魏家遺址、青海柳灣遺址以及有“東方龐貝”之稱的喇家遺址等都出土不少齊家文化玉器。齊家文化玉器也也成為古玉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楊伯達先生也將齊家文化玉器列為中國史前五個玉文化亞板塊之一。

三、齊家文化玉禮器

一般認為齊家文化玉器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大類:禮器、裝飾品、工具。其中對禮器的研究最為豐富。下面簡單介紹幾種代表性的齊家文化玉器。

玉璧: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即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三種。不過對好和肉的分配也出現了吳大澂、那志良兩種不同的解釋。但從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孔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夏鼐先生建議把總稱為璧環類,或簡稱為璧,這一觀點現廣為學術界採用。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在介紹齊家玉璧之前,有必要先對玉器加工過程中兩個關鍵的工藝進行說明。首先是開片,就是將玉料切割成型的工藝。目前一般認為史前玉器切割成型主要分為線切割和片切割兩種。線切割又被稱為砂繩切割,是指在麻繩或皮條上加水和解玉砂在玉料上作左右方向的直線運動達到切割的目的。而片切割工藝則是指是指用石刀(石片、石鋸)或木片、竹片等壓住鋪在玉料上的解玉砂,作來回反覆直線運動,帶動解玉砂摩擦玉料從而達到切割的目的。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玉器研磨工具(澳門黑沙遺址出土)

其次是玉器製作中的鑽孔工藝,主要包括琢擊鑽孔、桯鑽(又稱實心鑽,鑽具實心,鑽頭一般比較尖銳)和管鑽三種。管鑽即利用竹管或其他管狀物加解玉砂對玉器進行鑽孔,又可分為單面管鑽和雙面管鑽。因為在鑽孔過程中,鑽具因為摩擦往往會有所損耗,管璧變薄,因此鑽孔從外到內會逐漸變小。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文化玉璧出土數量較多,除考古發掘所見外,收藏品中也見大量齊家玉璧。如徐琳在故宮博物院藏的史前玉器中找出200多件齊家文化玉器,又對其中的20多件玉璧進行了研究。在這些玉璧中有5件乾隆御筆玉璧,說明至少到清中期,齊家玉器已有出土並進入宮中。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齊家玉璧一般器表素面,不見紋飾。從製作工藝來看,玉璧多為片切割成型,在一些玉璧上還可見片切割所見的直線痕跡。切割時也常常因為對切錯位形成高低檯面,切割時也常常產生厚薄不均的現象。鑽孔基本採用單面鑽,在鑽到底部時孔徑變小,會留下敲擊振斷產生的毛茬。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玉琮:

玉琮是一種內圓外方的筒形玉器,一般在圓孔兩端有“射”長出方體之外。齊家玉琮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矮體短射類玉琮,其高度多在7釐米以下,高度小於寬度,兩端出射,射口較低。器表一般以素面為主,不見紋飾;另一類則為

高體長射類玉琮,主要特徵就是琮體較高,兩端出射也較高。器表多素面,也有飾以平行弦紋的。由於玉琮高度的原因,鑽孔多為雙面管鑽。和史前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玉琮相比,良渚玉琮器表多有神人、獸面紋飾,齊家玉琮表面多素面。但基本形制二者卻多有相似,不少學者也認為齊家玉琮受到了良渚玉琮的影響。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聯璜璧:

璜,通常指半璧形的玉,《說文》:璜,半璧也。但事實上史前出土的璜幾乎沒有一件稱得上“半璧”的。這裡要說的齊家文化獨特的聯璜璧(也有人稱之為玉圍圈),多用3件或以上等長或不等長的璜形玉片每端鑽一孔或兩孔連綴呈似璧形。有學者認為這是“小玉大作”,即用較小的玉料做成玉璧,也有學者將其解釋為圓圈狀祭壇。

簡潔樸素之美——漫談齊家文化玉器

除上述幾種玉器外,多孔玉刀、玉鉞等也是齊家文化的代表性玉器,在此不一一贅述。

文史君說

齊家文化玉器是西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出現的原始玉文化,其不僅受到了龍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玉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成為商周玉器的重要起源之一,具有原始玉文化與商周玉文化溝通銜接的作用。同時因為齊家文化地處河西走廊區域,其玉器又具有溝通西域和田玉產地與中原玉文化的作用,在中國原始玉文化中佔據著十分重要而獨特的地位。

1、楊伯達:《中國史前玉文化板塊論》,《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4期。

2、徐琳:《故宮博物院藏齊家文化玉璧綜述》,《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3期。

3、王裕昌:《齊家文化玉器與其他文化玉器的比較》,《收藏家》2015年第1期。

4、姜亞飛:《先秦時期制玉作坊遺存及相關問題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5、夏瑞娟:《經典玉璧,傳世佳作——淺談紫砂“漢宮玉璧壺”的文化》,《江蘇陶瓷》2014年第3期。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