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三种方式探索

导读内容:

乡村振兴正当时,我们一直在前行……

乡村振兴中的三种方式探索

农,国之根基,国之根本。民,民之生计,生之于民。物,农之缘来,取之用民。自古以来,农业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见证了历史变迁。农民是最受到尊敬的职业,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越岁月的蹉跎与时光的荏苒,已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祖国。农产品也越加的多样化,在面对消费升级的新时代过程中,传统的农产品买卖已凸显出一些弊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来,电商化已经是一个趋势所在,农产品借助电商化可以卖的更好、卖的更远、卖的更时髦!

正文阅读:

第一部分:新视野

(1)国际视野

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治理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目前,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品质远高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一些乡村庄园甚至成为接待外国元首的外交场所。然而,这些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道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同时,还要顺应世情国情农情的动态变化,集思广益,科学推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乡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世界乡村振兴奉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展现中国体制的独特魅力。

(2)历史视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型大国,乡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乡村振兴尚处在初始阶段,田园风光、诗意山水更多地还停留在”图纸上“、”规划中“。展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乡村全面振兴已经迎来了极佳的历史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树立历史视野,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3)人文视野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传统古老的乡村传承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着中华民族历史遗留的习俗、礼仪、饮食、服饰、建筑等文化元素,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深深地沁入民族的集体血液之中。改革开放4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急剧推进,中国的乡村正在经历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生活,汹涌的市场化、城镇化浪潮给古老的农村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传统乡村文化被忽视、破坏、取代的情况相当严重,一些地方乡村传统生活形态、社会关系日趋淡薄,乡村文化日渐荒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古老的农村焕发生机,共享时代的荣光,就是既要在发展中珍视历史传承,保护乡村风貌,传承乡村文脉,留住美丽乡愁,更是要在乡村振兴中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到实处,充分发掘乡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科学引导和改造传统乡土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引导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向现代文明转变,兼收并蓄、守正创新,更好地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新模式

(1)探索农业产业新路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农业。自古以来,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成人类生存所需求的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中国有非常古老的农业传统。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始终坚持从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特点出发,保持传统农业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走有机生产、绿色生产、多样性生长的道路。这是一条与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完全不同的道路,不但满足了中国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安置了大量的农业人口,还因此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基于这些基本国情。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大力推行以农业产业为龙头的“一乡一品”运动,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加强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适度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使一个乡(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提升乡村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整体实力。

(2)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开了绿色,乡村也就失去了本色。然而,在一些乡村,农业产业结构依然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农民增收难度较大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农民只能“守着金山讨饭吃”。2017年2月5日,中央一号文件将“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发布,倡导通过农业搭台,旅游唱戏,向绿水青山要效益,在乡村“好风景”中培育“好钱景”。如何实现既要能唱戏,更要唱得长久。秉承“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艺学习等乡村旅游产品,形成了以生态建设、产业建设、文化建设为核心的一体化乡村建设体系,努力建成了一批“让鸟回来、让年轻人回来、让文化和民俗回来”的美丽乡村。

(3)探索艺术设计新路径

生态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的财富,艺术和设计是乡村振兴的最大公约数。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气息,需要通过艺术和设计这把金钥匙来开启价值实现和魅力绽放之门,以便与现代化的生活更好地接驳。一种用艺术来改造乡村的做法,不仅做到了守住环境本色、又增添发展亮色,就是要尊重保护好当地农村的自然生态和地域文化,促进当地村民的参与意识,让农民从事附加值更高的新农业、享受更现代的农村生活,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运行机制,同时发挥艺术家的主导作用,通过艺术铸魂,为乡村发展赋能,进而带动文创产业,将“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结合,走出一条“美丽如画”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如画”乡村,这将是一个艺术乡建美如画的村庄。

第三部分:新思维

(1)培育有理想和情怀的新农人

乡村振兴,有人说,就是要种好庄稼建好房,这样说没错,但是仅仅做到这样是远远不够的。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要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这六大建设缺一不可。而且,农业是投入大收益慢的行业,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效益,有的就项目本身甚至根本就不太可能见到收益。

一方面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我们要让社会上的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努力培养一大批心系农业、心向农村、心爱农民的有理想和情怀的新农人,支持他们不局限于小农经济的眼光和思维,也不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产业问题,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实践,让乡村和城市各美其美,真正与党中央的伟大战略构想同步合拍、同频共振。同时,还要新建乡村振兴智库,组织有理想和情怀的专家学者,在做好一个个乡建示范点的过程中,通过实践的探索和触碰,去发现政策的短板,呼吁政策的突破,推动政策的改革。

在这里我们也非常诚意的推荐一本适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新农人培养的教材书籍“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工程教材《农产品上行》“。这是一本由吕亚伟和徐明主编的实用型电商类教材。全书彩色铜版纸印刷也是相当的精美,相比起市面上的同类书籍,这书里面的内容是非常的全了。当我们看完此书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本书内容充实,从无到有的讲述了现在农业的电商发展历程,以及如何去做好农产品电子商务。在书中最后两个章节把前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在里面,阅读起来丝毫不费力。

乡村振兴中的三种方式探索

(2)统筹考虑激活涉农资源

“土地是财富之母、农业之本、农民之根。”在推动乡村发展过程中,德国始终注重“城乡等值化”理念,将乡村土地整治作为切入点,在不同阶段赋予其不同功能。早期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对土地进行平整,推进小块变大块以提高生产效率,后来,把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作为重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重点突出景观和环境保护。在影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中,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最重要的政策安排。在特定政策下,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13亿人的口粮,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就有“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等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政策。

2018年,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土地资源统筹。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实现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然而,当前正在实行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等政策是为脱贫攻坚量身打造的,已明确政策有效期将于2020年底截止。在这些政策集体到期后,政策的过渡延续问题应当提前考量谋划。而且,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腾退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在操作上并没有与推动乡村振兴深度有机融合。如果能够将土地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推动土地整治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旅等相结合,有望走出一条新路来。

(3)引入新的经营主体

近些年以来,我国有许多优秀民营企业扎根乡村建设,积累了一些领先业界的理念、人才、经验、技术等优势,却往往因为社会资源、特别是融资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如果,能够出台一些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入股优秀的乡建民营企业的政策举措,由国有资本承担社会投资人角色,而民营资本承担产业运营人角色,这样就可以将双方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形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强大合力。

(4)全社会共同参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就是要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见,乡村振兴决不是一篇浅尝辄止的短小文章,而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同心协力,才能行稳致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发展,特别是需要协同政府、农民、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首先是政府的力量,特别是村镇干部。他们是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有生力量,也是党和国家培养并储备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应当让他们切实感到“眼有盼头,心有奔头,干有劲头,干好了能出头”。

二是农民的力量。他们是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人。要尊重农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争取他们的理解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是只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造乡村,做一些“穿衣带帽”“搓澡擦背”的事,这样很可能会伤害农民,伤害农民的尊严。

三是企业的力量。企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在现实情况下,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离不开企业这个主体。在乡村振兴中,绝不能剥削农民,也绝不能掠夺农村资源,而是既要“建设美丽”,更要“经营美丽”,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四是社会的力量。

今天,乡村社会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治理问题也因此具有了综合性、复杂性和琐碎性的特点,农民的许多诉求往往不是某个专业部门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特别是要发挥乡镇“多面手”的功能与作用。

乡村振兴中的三种方式探索

小结:

本文内容较多,也符合时下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和内容来阐述了我们的观点。今后我们也会在以后的文章中与大家共同探讨乡村振兴与农村电商之间的那些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