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柳编新传

“咱韩家庄柳编培训班开课了。”

“好!好!功德无量!"


4月13日下午,张玉桐发来一条微信,我十分惊喜,异常激动,立即回复了一条。又立马打电话找车,要回村里去,看看这个培训活动。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韩家庄人称簸箕之乡,柳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舜耕历山时,犁杖上挂一张小簸箕,不鞭牛,敲打簸箕。尧王访贤,从这张小簸箕上发现了舜的仁慈和智慧,禅位给虞舜。留下了“簸箕问鼎"的佳话。这张小簸箕是舜的舅舅给舜编的,舜的外祖母家是韩家庄。韩家庄几乎家家有地窨、人人会柳编。几千年的传统产业、产品远销山西南半边的柳编制品。走到如今,跌入低谷,在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的冲击下,市场巨缩,人员锐减,几近失传,令人忧愁。培训班的开课,像一股春风,"春风吹又生″啊!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激情燃烧!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赶回村里时,已是张灯时分。我走进嫁到同村的妹妹家,刚在沙发上坐下,妹夫就告我说,咱村柳编班开始了。我问,在哪里办?他说,在台子上。说到这里时,隔壁的张月喜进门来问,多会儿回来的?我说,刚进门,培训班开始了?张月喜说,今天是第三天。我问,学的人多吗?张月喜说,不少。刚过年时报名的八、九十人,人等不着,有的出去打工,学的人有五十来个。我问,学习时用的柳条是谁的?张月喜说是咱的,我拿镰在咱村边的柳树上割的,还有杵达的。我妹夫说,杵达和有生可当回事哩。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我知道,张有生、韩杵达是两位传统柳编大师,走南闯北,销新修旧,坚守故乡柳编这一阵地,对振兴柳编产业一直充满信心。在他们的倡导下,去年12月韩家庄成立了柳编协会。张月喜被选为会长,他二人伙同韩生锁、李东喜当选副会长。协会成立不几天,韩杵达就研编出"丰″字簸箕,韩有生又开发出菱形图案柳编新工艺。在韩家庄柳编业升级换代中,年近80岁的张有生和杵达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张月喜说,有生守在一旁破柳条,杵达本来要去交口县赶会,也不去了,给培训班打柳线。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我说咱去有生哥家坐坐,月喜说走。来到张有生家,张月喜同张有生讨论起柳编工作场地。他们说在舞台上学,水泥地,风又吹,柳折的不行。正式闹起来,还要下窨里。咱们想法挖个大窨。这样出的货好。走出张有生家大门,张月喜的电话响了。他说是他老婆打来的,在歪歪家,拆了新编的底子几个人重闹,迟一会儿回来做饭。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夜以继日,疲寝忘食。想不到村人对此培训如此的上心!带着美好的憧憬,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吃罢早饭,刚放下碗,张有生来叫我到台子上去看看。走!是要去看的。

台子上,就是村里的舞台上,台前台后已有三十多位学员在编织了。神情专注,一言不发,只能听见柳条发出唏唏嗦嗦的声晌,在手指间翻上翻下,翩翩起舞,一人手里像捧着一团白云,白云变幻着,翻滚着,渐渐膨胀。一双巧手,耕云绣霞,编织梦想。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教授的老师姓李,50来岁,来自蒲县柳编厂。她在学员们面前一个一个巡视,发觉不合适时,就停下来,手把手的辅导。李老师说,韩家庄人一等的聪明,在别处,起底儿就得两周,编成一只筐得用一两个月,这里三天就出成品了;又是一等的刻苦,白天学了,晚上又跑到我的住处,围住请教,真让人感动。不亏是是簸箕之乡,特有的柳编遗传基因。

马春玲就是三天出成品的学员之一。去年她在北京汽车配件厂打工,月工资四、五千元。今年听说村里要办柳编培训,就报了名留下来学柳编。她说学成这门手艺,在村里创业,老人孩子全照顾了。再种二亩柳,原材料也不用买了。

柳编培训班负责人李兴才,拿着手机正同天津一位叫七妹的人视频,手机对着一位学员,请对方远程指导。李兴才把培训现场发了个快手,七妹是位柳编老艺人,看见后,主动寻来,热情的线上辅导。


临汾“柳编之乡”老技艺有新活力



李兴才说,这个培训班是洪洞东方职业学校给咱村“量体定做”的。教师是人家请的,属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咱村人非常欢迎,非常投入,见效很快。有人说五月五日,洪洞、襄汾、翼城、古县和蒲县等五个县,将在蒲县举行柳编比赛,咱村将派出新学员和老柳匠组成十五人的队伍,代表洪洞参加这次比赛。新学员和老艺人们有信心取得好成绩,争得好名次。为簸箕之乡续写新荣耀,再创升级转型版的柳编新产业。

朝阳下, 韩家庄的舞台上,学员们专心致志,有的选柳条,有的开头学编底,有的学编绑,有的请教老师缠边框。韩有生坐在一旁,帮学员破柳条,缠边框。韩杵达坐在一旁打柳线,又拿起喷壶喷柳条。李兴才举着手机与襄汾通话,联系新柳条……

柳编,这个传统的产业,在春天里,登上新舞台,焕发新青春,编演簸箕之乡的新话剧!新传奇!

文 韩 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