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有多鐵呢?

宋安之


我小的時候,常聽大人們說誰誰端的是鐵飯碗,令人羨慕。當時不太懂,還真的以為他們吃飯是用鐵碗盛飯,覺得好神奇,後來才知道鐵飯碗就是一份非常穩定的工作,比如說公務員之類的。



在清朝的時候也有一種手拿鐵飯碗的王爺,被稱之為鐵帽子王,很鐵的那種。

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

在清朝王爺的正式名頭裡面,沒有鐵帽子王一說,正式的說法叫做世襲罔替。


鐵帽子王是親王裡面的一種,親王之說由來已久,從西晉開始已經出現了這個封號。正常來說,這種封王只給皇帝的兒子、兄弟,別人是得不到這個王位的。以前各個王的前面只有一個字的,那就是默認的親王,比如什麼晉王、趙王什麼的,都是親王。

清朝比較特殊,他們的親王都是統一的一個名頭,叫和碩親王。 清朝的親王權利很大,不像有些朝代一樣,為了防治他們干政作亂,而不用皇室。滿清的親王在內可以主政,到外面還能領兵打仗。而且這親王之位,基本都是由功勞得來的。滿清在初期和漢人作戰,努爾哈赤的幾個兄弟、兒子基本都在領兵,在長期的戰鬥中建立了很多軍勳,這些人從較低的爵位開始,通過積累功勳,從將軍等職位,上升到貝子,然後再逐漸到了郡王,然後再有重大的功勞,這才能晉級為親王。


所以,在清朝前期,想得到這個爵位,真的要去戰場上拼殺才能得到。 親王的權利大,俸祿也多,在清代,一個親王一年就能得到萬兩白銀,還有五千石糧食,所以光靠這些東西,就足夠王府裡面奢侈的用度了。不過親王雖好,卻只能封了這個爵位的那一輩人享受,後代可沒有這麼好的待遇。皇親都是從較低的爵位慢慢上升到親王,而親王的後代又要沿著這個順序被削弱。

親王的兒子只能得到郡王的爵位,再往後繼續降低一等,於是到了後面,親王的後裔就成了一個沒有高等爵位的普通宗室,這和以前的朝代的做法一樣。不過後代人如果再做出了功績,也能得到賞賜,如果積累了很多功勞,就會再次晉升到高級的爵位。

不過,鐵帽子王卻不一樣,其後代可以原封不動的繼承他的爵位,而且是世代繼承,先祖是親王,後代可以時代繼承親王的爵位,先祖是郡王,其後代世代都可以繼承郡王的爵位。當然,這有兩個前提:首先清朝得存在,清朝都沒了這鐵帽子也就就變成鐵鏽了;另外一個就是皇帝沒有剝奪這個鐵帽子,別看是黑帽子,但是隻要皇帝願意,也是隨時可以剝奪的。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看出來這個鐵帽子到底是有多麼鐵了,如果上好幾代人以後,尋常的親王后人早已經成了普通人,而他們的後人的嫡系繼承者,依舊是尊貴的親王,是最頂級的爵位。

整個清朝,也就12個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其中前八位都是清朝建立之初的大功臣,都立下了很多戰功,比如說睿親王多爾袞。怡親王這一脈則始於雍正的十三弟允祥。後面三位都是在慈禧時代才被封為鐵帽子王的,鐵帽子沒帶多久清朝就沒了,比如說慶親王奕劻這一脈,就奕劻自己是親王,然後清朝就沒了。


小鎮月明


鐵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襲罔替制度,可以世襲,無須降等。在清朝享有這項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級就是和碩親王,其次是親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碩親王才可以世襲罔替。

(鐵帽子王)

除了清初設立的八個鐵帽子王,如代善、多爾袞、多鐸等,其餘四個分別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碩怡親王,咸豐皇帝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光緒的爸爸和碩醇親王,晚清著名貪官和碩慶親王奕框。

(多爾袞)

在設立這項制度的時候,滿清期初只是為了籠絡親貴,安撫宗室。在滿清入關的時候,一些皇親國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擁有極大的權力。

那麼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爾哈赤時代有滿族八王議政的傳統,這是為了平衡政治勢力。這套制度對於結束裂土分封制度,維護中央權威有重要意義。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為嚴厲,有封號而無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軍隊,而且除了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遞減,這樣就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隱患。

(清代爵位)

而且鐵帽子王也沒有“免死金牌”,以多爾袞為例,其跋扈的擅權,嚴重威脅到了順治的統治,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下詔削多爾袞爵位,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9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代的王爵承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降等承襲,子孫在承襲爵位的時候每一代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由親王降至鎮國公,由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還有一種是原等承襲,也稱作世襲罔替,子孫在承襲爵位時依照原有等級承襲,世代不變,這類王爵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了。

(睿親王多爾袞)

有清一代三百年,僅有十二家鐵帽子王,其中頭八位是因開國有功而敕封的,後面四位則是因為政績突出而受封。在這十二家鐵帽子王裡當屬睿親王多爾袞最為厲害,如果沒有他清人就很難入關,定鼎天下。

(恭親王奕訢)

十二位鐵帽子王:

禮親王,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睿親王: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

豫親王,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

肅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

莊親王:皇太極五子碩塞;

鄭親王: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

克勤郡王: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

順承郡王: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怡親王:康熙十三子允祥;

恭親王:道光帝第六子奕訢;

醇親王: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光緒帝本生父;

慶親王: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嫡孫奕劻。


老照片


鐵帽子鐵的是指帽子,不是戴帽子的人,世襲罔替的王爺犯了錯誤革爵(如第九任禮親王昭鏈,第六任克勤郡王平郡王納爾蘇)都因過失革去爵位,由兄弟子侄繼續襲爵!鐵帽子王也不是免死金牌也有被處死(如第十三任鄭親王端華,第七任怡親王載垣在辛酉政變後被賜死,支持義和團的第十任莊親王載勳也被賜死)。所以襲鐵帽子王爵的人並不保險,被申飭,罰俸,革爵,圈禁,甚至賜死都有!還有簡親王(第二代鄭親王系)濟度,科爾沁親王世子納爾蘇,都英年暴薨(據說是為了家族的鐵帽子自盡的)。顯然鐵帽子王犯了錯依然會被處理!一句話:帽子是鐵的戴帽子的人是肉的!


一葉小舟風雨渡


其實真的沒多鐵,就是一種形容而已,類似於丹書鐵劵吧,一切解釋權在皇帝那裡,如果得罪了皇帝,完全可以剝剝奪。但其帶來的好處也很多吧:

1、無上的榮光,有這等優待的,基本全是對國家做出卓越貢獻的,清朝早期的八大鐵帽子王,全是立下赫赫戰功的人。中後期的四位鐵帽子王中,和碩怡親王胤祥在九子奪嫡中支持了雍正,所以獲封(乾隆時期定的);和碩恭親王奕訢不用說了,負責給慈禧太后擦屁股的卓越政治家,無可辯駁;至於和碩醇親王奕譞是光緒親爹,沒辦法啦;和碩慶親王奕劻職業貪汙犯和拍馬屁專家,他的獲封也代表大清帝國窮途末路了。


2、世襲罔替、不降爵。眾所周知,清朝的爵位制度是降爵獲封,你爹是親王,你襲爵就是郡王,以此類推,當然你要爭氣,也可以往上提。鐵帽子王就鐵在這裡,萬年不生鏽,呵呵(只要不出大事兒)。

3、榮華富貴享不盡。早期的八大鐵帽子王,在入關後,他們的後裔很多都不在中央的權利中心了,實權不在手裡,但薪水照樣領啊,還有政府分房(鐵帽子王府)所以根本不用擔心生計問題。

不過還是我說的,這東西好不好用,全在當政者的一句話而已。歷史上被奪爵的就多得是,當然奪爵的多數把爵位讓給了兄弟之類的,最有名的當屬怡親王載垣,他是咸豐託孤的八大顧命大臣之一,不過在辛酉政變中被抓,賜自盡,鐵帽子被同治剝奪(其實是慈禧啦),但後來不久也被恢復。

鐵帽子的設立,本身就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需要而已,而清朝對宗室管理之規範與嚴格大大超過以往朝代。他們沒有封地,基本就在北京待著,其落後性不言而喻,隨著革命爆發,民國開始,清代的鐵帽子王便永遠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黑水布衣


所謂鐵帽子王,從名字上我們就能看到,是類似鐵飯碗一樣的尊貴稱號。這也是清朝歷史上獨有的爵位,整個清朝只有12位。

那為什麼說鐵帽子王鐵呢?

最直觀的就是鐵帽子王的爵位能夠世襲罔替。一般的爵位都是世襲降等,也就是傳一代,爵位降低一等。但是鐵帽子王呢,是不管怎麼傳代,爵位等級都是不變的,這可就厲害了,因為只要獲封鐵帽子王,就能讓自己後世代代富貴。

而鐵帽子王的待遇相比一般爵位來說,也更加優厚,鐵帽子王年奉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而且還有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府,這可不是一般爵位能享受的殊榮。

至於鐵帽子王的爵位獲封也是無比的困難。

清朝的爵位主要有功封、恩封、襲封和考封,整個清朝歷史上的12位鐵帽子王,有8位是開國初期獲功封,這八位都是開國元勳,屬於戰功卓越之人,比如代善、多爾袞等人,而另外四位都是恩封,怡親王胤祥是雍正時期獲封,看過《雍正王朝》的人肯定都知道,胤祥對於雍正政權的穩定起到了多麼到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胤祥,就沒有雍正王朝,而另外三位都是咸豐帝的兒子,包括恭親王奕訢,從這些人就可以看出,獲封鐵帽子王有多難,也應該能感受到鐵帽子王有多榮耀。



鐵帽子王的爵位確實名副其實夠鐵,但是戴鐵帽子的人卻不一定夠鐵。因為清朝對權貴管理的比較嚴,尤其是清朝前期,很多有爵之人獲罪除爵。比如說代善的兒子在承襲爵位後,就因為獲罪被降爵,再比如鐵帽子嶽託的後代也是因為獲罪被除爵,其鐵帽子王爵位被轉給他人,從這一層面上來說,鐵帽子王其實也不是想象的那樣“鐵”。


大耳朵金絲猴


有多鐵?就是讓你當大爺,還是那種祖宗十八代都能輪一遍的大爺,你說鐵不鐵?


“鐵帽子王”主要是一些皇族子弟或者頗有軍功的皇族成員才有資格享受此等殊榮。清朝建立之後,為了能夠賞賜那些功勳卓著的大功臣們,特意設立了一套完善的封爵制度,而能夠享受封爵之人都為皇室成員,這個封爵制度中,分為12等12家親王鐵帽子王。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12等爵位】中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國公、將軍他們這些人是在爵位的傳承上是按照降爵順序世襲爵位的,也就是說獲得這12等爵位中的任意一個人,在傳承給自己 的子孫的時候,這個爵位是降序傳承爵位的,不會按照原本爵位傳承的。但是降爵位傳承也不會讓你傳著傳著就沒有了爵位,而是降序到【輔國將軍】就不再會進行降級傳承。


而這【12家鐵帽子王】就不一樣了,他們爵位的傳承是不會降序傳承的,而是沿著固有的爵位一直傳承下去。


而這12家鐵帽子中出名的有我們經常聽到的代善。多爾袞等等,這項殊榮可是說是皇族之內最崇高的榮譽,也許清朝為了避免重蹈明朝的覆轍,所以才會在爵位上大做文章,而且降級傳承的爵位他的俸祿響應的也會減少,所以不會導致給政府很高的財政負擔。


可是清政府也許不會想到,即使如此稀釋爵位的含金量,滿清的貴胄依舊錢多的花不了,(正是應驗瞭如今馬雲的那句話:即便我將阿里巴巴的股份稀釋到這種地步,我還是這麼有錢)。


但是遇到特大的罪過也會直接削爵,或者給你進行降爵。而這又顯得鐵帽子王並非有那麼“鐵”了,只是在名字上特別好聽,而且他是清王朝最富有含金量的“鐵飯碗”,沒有經歷過開國大業的風風雨雨,沒有特殊的重大貢獻,這個“鐵帽子”王是不會直接給你的。


歷史總探長


鐵帽子王是清朝民間俗稱,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這種爵位可以一直承襲,並且不會被降爵位,清朝一共設有12個世襲罔替的王,也就是鐵帽子王,清朝初期設立鐵帽子王也是因為這些皇室宗親對皇室和國家有著突出貢獻,尤其是清朝初期,鐵帽子王的權力是極大的(鐵帽子王是先有極大的權力才有這個稱號,並不是有了這個稱號之後才有的權力)。

那麼這個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

如果是清朝初期的話確實比後期要鐵很多,權力高不說,還處處得到皇帝的照顧,當時清軍入關,這些被封為鐵帽子王的人,都有議政權,基本上都是八旗旗主,並且有兵權,因為入關後清朝根基不穩,所以必須藉助宗室的勢力來鞏固,這時候的很多王室犯罪受到的處罰並不嚴厲,即使到了康熙年間,他們都經常受到照顧,基本上犯罪也都只是簡單的罰款,除非是嚴重的,但即使是這樣也不會有死刑,這樣看來還算是挺鐵的。

鐵帽子王后期並不鐵,但就這個爵位的制度和特權來說是比較鐵的。

實際上鐵帽子王究竟鐵不鐵,完全是看皇帝的權力有多大,隨著後期皇權的鞏固,國家逐漸穩定,尤其是康熙雍正大力調整愛新覺羅家族勢力,設有軍機處,官員大多都只參與政事,議政大臣會議已經取消,所以這些所謂的鐵帽子王對國家大事的影響逐漸減弱,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就不鐵了,他們的後代大多都只是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是如果有犯錯或者越權的,那下場就是“鐵帽子”都給你打爛。

我們不妨看幾個典型的鐵帽子王,這個人物大家都直到,就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的權勢極盛,曾經是順治帝的皇父攝政王,這個時候,多爾袞的排場非常大,所有出行的禮儀都是按照皇帝的制度辦的,奈何生前權傾朝野,順治皇帝並沒有實力打壓。

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皇帝立刻下令取消多爾袞的爵位,撤去廟享,罷黜其宗室地位,財產和佔地全部充公,就連自己的弟弟也受到連累,直到乾隆年間才得到平反。

還有就是咸豐末年,鄭親王端華和肅順,他們原本就是受了遺詔共理朝政,奈何兩人於慈禧不和,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肅順被殺,鄭親王端華自盡。還有禮親王的後代,因為被彈劾侮辱大臣、對莊頭濫用私刑之後被削掉爵位。

之所以說鐵帽子王鐵,大多是因為這個爵位鐵,而不是這個人有多厲害,怎麼都不會被懲處,因為鐵帽子王制度規定,如果這個世襲罔替的王被廢除,他的旁支或則其他後代又可以承襲鐵帽子王。

所以說如果繼承鐵帽子王這個爵位,還是應該有所收斂,畢竟自己不夠牛,所以他們往往犯錯之後會受到懲處,比如降級、奪取爵位、圈禁發配。

還有人認為鐵帽子王就是鐵做的帽子,實際上是有帽子,但是這個帽子的材料是寶石做的,而其中為什麼成為“鐵帽子王”,這個鐵更多的是指這個世襲罔替的制度固定,意思是穩定、不改變,世襲罔替可以承襲爵位不降級,但是並不意味著承襲爵位的人就可以肆無忌憚,畢竟不是開國功勳,所以還得收斂些,不然承襲爵位的可能就是其他旁支了。


羽評郡主


鐵帽子王是什麼?

鐵帽子王在滿清指的就是可以世襲罔替,且永不降爵的王爵。自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在為多爾袞平反之後,隨即將王爵可以世襲罔替的制度明文確定。而此時乾隆也明確八個王爵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即禮親王、鄭親王、睿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克勤郡王和順承郡王,這八個王爵獲得了可世襲罔替的永久爵位。之後雍正時期怡親王胤祥被賜予世襲罔替,同治時期恭親王奕訢被賜予世襲罔替,光緒時期醇親王奕譞被賜予世襲罔替,及慶親王奕劻被賜予世襲罔替。而自清亡之前,滿清總共有12位王爵獲得了世襲罔替的恩賜。



鐵帽子王的權利

鐵帽子王相對於普通的王爵擁有二項獨特的權利。其一鐵帽子王的爵位是永不降爵的,其後代子孫都可以選出一人來繼承這個爵位,而普通的王爵是採取降爵繼承的制度的,也就是說這些後代子孫只要繼承即降爵繼承,比如原是親王,繼承就將郡王,郡王就將貝勒,直至降到輔國將軍就再不會降。其二鐵帽子王可以獲得一座在北京的永久王府,而不像普通的親王一旦降爵繼承就得將王府改為府,而不能再稱之為王府。



鐵帽子王很鐵嗎?當然不是

當然鐵帽子王看似很鐵,但卻始終都得聽從皇帝的意願,皇帝讓他是鐵帽子王就是鐵帽子王,不想讓他是立馬就可廢除。我們要知道清朝的王爺可不像明朝的藩王那樣的有權利,清朝的親王們一輩子都要待在北京城裡,等同於被圈禁,非皇帝命令不得出京,可以說清朝的王爺們是徹徹底底的無權無勢之人,他們有的只是那一個看似高貴的爵位罷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在清朝所有的親王都是滿清皇帝手中的玩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可以說鐵帽子王也是如此,皇帝想讓他是他就是,不想讓他就不是,那麼談何鐵不鐵的呢?



而事實上在清朝也的確有多起鐵帽子王被剝奪的情況。比如同治十三年,恭親王奕訢因勸諫同治不要修建圓明園,而被同治遷怒同時被剝奪了世襲罔替的權利,也就等同於失去了鐵帽子王的尊號,當然後期還是被慈溪恢復了。道光八年莊親王胤祿因辦事不力,又在道光禁鴉片的關頭吸食鴉片而被剝奪了鐵帽子王的帽子,降為郡王。再比如乾隆五十二年,豫親王裕豐因參與了林清之變而被奪去了豫親王的鐵帽子爵位。



可以說從以上看來,其實鐵帽子王真的不鐵,他們的一切都掌握在滿清皇帝的手中,是生是死皆有帝定。


澳古說歷史


鐵帽子王名義上世襲罔替,到底有多鐵,其實情況比較複雜。

清代實施降等和嫡長子繼承製,即使是鐵帽子王的後代,也只能有一個兒子才能繼承爵位。

清代初年,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功入八分,後來增加到十二家族,顯赫一時。

鐵帽子只管當代富貴,不管後代富貴。只顧及嫡長子地位,不考慮非嫡長子和庶出後裔。對於鐵帽子家族非嫡長子的其他兒子,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繼承,還需要考試選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種模式。

如果成績確實優秀,賦予低一級爵位。對於那些成績太差的,有的人乾脆失去爵位,成為閒散宗室。

因此,清代早期的鐵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兒子,不斷繁衍,支脈愈發擴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經相當貧困,入不敷出,成為朝廷救濟的對象,失去了曾經的鐵帽子榮耀。朝廷規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級,等繼承到最後一等的奉恩將軍之時,也就意味著鐵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繼承的空間。當然,鐵帽子家族畢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見有的旗人或宗室覺羅生活憂慮,也會有補助措施,每個月給餬口的錢糧。

並且,鐵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議體制相關的,入選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旗主親貴,大部分是鐵帽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直系親屬。後來的輔政王大臣們,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戰事減少,鐵帽子家族成員都是吃皇糧的老爺太太,逐步蛻化墮落,供養成為一大筆開支。後來,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斷實施集權,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削減鐵帽子家族待遇,嚴格規定後裔繼承法,所謂的鐵帽子家族,慢慢就成為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政治地位。

溫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後期乾脆連經濟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實了,造成了旗人親貴的衰落。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