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故事——王猛择良木而栖

南北朝时期的王猛本来是汉族的知识分子,他出生在青州北海郡剧县,年幼时因战争动乱,他随父母逃难到了魏郡。而苻坚是氐族在长安建立秦国之后的一位君主。当时,汉族人的东晋政权还依然存在,王猛为什么要投奔到氐族苻坚的手下去呢?

智慧故事——王猛择良木而栖

​这是因为王猛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作了极为认真的选择。他心里明白:一个人再有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聪明能干的上司,其才能是无法发挥出来的。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上司,本身就是一个人才能和智慧的体现。

王猛年轻时,曾经到过后赵的都城—邺城,这里的达官贵人没有一个人瞧得起他,唯独有一个叫徐统的,见了他以后非常惊奇,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于是,徐统便召请他为功曹,可王猛不仅不答应徐统的召请,反而逃到西岳华山隐居起来。因为他认为自己的才能不应该干功曹之类的事,而是帮助一国的君王干大事的,所以他暂时隐居山中,看看社会风云的变化,等待时机的到来。公元351年,氐族的苻健在长安建立前秦王朝,力量日渐强大。354年,东晋的大将军桓温带兵北伐,击败了苻健的军队,把部队驻扎在灞上。王猛身穿麻布短衣,径直到恒温的大堂求见。桓温请他谈谈对当时社会局势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边把手伸到衣襟里面去虱子,一边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他问王猛说:“我遵第照皇帝的命令,率领十万精兵凭着正义来讨伐逆贼,为老百姓除害,可是,关中豪杰却没有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说:“您不远千里来讨伐敌寇,长安城近在眼前,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来,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沉默了好久都没有回答,因为王猛的话正暗暗地击中了他的要害。他的心思实际上是,自己平定了关中,只得了虚名,而地盘却归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为他人作嫁衣裳,还不如拥兵自重,为自己将来夺取朝廷政权保存力量。

桓温听了王猛的话,更加认识到面前这位穷书生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他才抬起头来,慢慢地说道:“江东没有人能比得上你。”后来,桓温退兵了,临行前,他送给王猛漂亮的车子和优等马匹,又授予王猛高级官职“都护”,请王猛南下。王猛到华山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继续隐居华山。

王猛这次拜见桓温,本来是想出山显露才华,干一番事业的,但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因为他考察恒温和分析东晋的形势之后,认为桓温不忠于朝廷,怀有篡权野心,,未必能够成功,自己投奔到桓温的手下,很难有所作为。这是他第二次拒绝别人的邀请和提拔。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前泰的荷健去世,继位的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荷生。他昏庸残暴,杀人如麻。荷健的侄儿荷坚想除掉这个暴君。于是广纳贤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他听说王猛不错,就派当时的尚书吕婆楼去请王猛出山。

荷坚与王猛一见面就像知心的老朋友一样,他们谈论天下大事,双方意见不谋而合。符坚觉得自己遇到王猛好像三国时刘备遇到了诸葛亮;王猛觉得眼前的荷坚才是值得自己一生效力的对象。于是,他十分乐意地留在荷坚的身边,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公元357年,荷坚一举消灭了暴君荷生,自己做了前秦的君主,而王猛成了中书侍郎,掌管国家机密,参与朝廷大事。王猛三十六岁时,因为才能突出,精明能干,一年之中,晋升了五级,成了前秦的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为苻坚治理天下出谋划策,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

[解析]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从。”历史上多少有才能的人由于投错了主人而遗恨终身。王猛同诸葛亮一样在动荡不安的形势下,正确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才有他事业的成功,才有他一生的辉煌。他暂时安于现状,忍住一般人求遇心切,急于求取功名富贵之心,认真选择,才投身仕途,这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该尽力去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的领导,这正是你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