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的沦落,是内地电影崛起造成的吗?

tb雅


当然有影响,但香港后备力量不足也是关键。内地市场崛起,主要也是因为经济崛起了,投入变大了可以搞的项目自然多了,报酬高了也吸引大量港台演员转投内地。此消彼长,香港电影资金拼不过,人才又流失,当然走下坡了。不过从小看港片,对香港电影还是有情怀的,现在上映的一些我喜欢的题材的港片还是回去看一看,当然票房是无法与现在的内地电影比的,但好作品还是有,周润发 梁家辉 张家辉 刘青云 古天乐 郭富城 刘德华 林家栋这些影帝演技都一直在线(无厘头喜剧片除外)。有种预感,再过个十来年这批人老得拍不动了,港片也许就真的没了,人才真的青黄不接了,现在能看一部是一部,珍惜现在还能看到原汁原味并且精彩的港片吧。








加油鸭鸭鸭鸭鸭鸭鸭鸭


看吴孟达采访,他重复了几次,拍科幻片,要国力够才可以。之前香港,日本,中国都不够实力拍,拍的很难看香港电影衰落是个大势,但是凑成是各方面原因的。

内地电影是从02年才由英雄带来的转型崛起,而且依靠的也大多是香港团队。

而香港电影的衰落,是96年就被港人电影人喊出来了。

要解读香港电影的衰落,首先得理解为何弹丸之地的香港电影能崛起。

香港娱乐圈的崛起,是吸纳了全球华语电影人,在特殊时代形成的特殊现象。之前内地没有商业化开放,台湾过于讲文艺,好莱坞在亚洲不够亲切有文化隔阂。日本主要是电视剧,韩国那时候娱乐业还是扑街。香港是亚洲最开放,最能吸引资金人才的娱乐业圣地。

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港娱乐人,有大量来自于各地。比如李连杰刘嘉玲张敏内地,林青霞胡慧中台湾,叶倩文张曼玉海外华裔。

九十年代后,香港电影黑帮势力渗透越来越深。赚快钱,洗钱目地的劣质影片太多,再加上韩国,东南亚,台湾本土崛起,香港逐渐丢失了原本最重要的外部市场。

光依靠香港本土市场,是养不活那么多娱乐圈人的。于是香港影人开始向各个市场扩散。人才流失导致传承几乎断绝,新人几乎断档。

而2000年后,内地市场崛起,则给了香港最后一个绝望的重击。内地的市场规模,必然吸引所有高端人才,香港电影与其说衰落,到不如说是回归了他本来应有的形态。


方士的知识乐园


香港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本土化和不融合。

其实在我读高中时,看香港电影和小说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些外来的人写的古典类别的小说电视剧都非常大气。如金庸。

但外来人写的科幻小说都非常小气。哪怕建立了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但结局都非常小。显得格局小。典型的虎头蛇尾。如倪匡。

如果是本土作家就只能谢一些香港故事。如黄碧云。

现在看来,因为香港本身格局太小。限制太多。

那些在中国出生的香港人,在全国各地流浪后在香港定居。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深刻,写武侠小说写的大气。拍出来也非常大气十足。如果加上大陆的合作,可以排出经典大剧。小时香港武侠电影众多。但最出名的,格局最大的就是和大陆合拍的电影:少林寺,黄飞鸿之狮王争霸等。以黄飞鸿系列为例:最棒的一部就是狮王争霸,超过其他黄飞鸿一大截。所以香港武侠电影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

但科幻小说就差一大截,由于缺乏政府级别的部门合作,香港的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有虎头蛇尾的感觉。开始感觉好神秘,结果就是一个小事。卫斯理,原振侠都是这样。这是典型的格局不够神秘凑。答案揭晓,凑不够。

当这批外来人离开以后,下一代香港人更糟糕,英国教育最成功的就是隔离了一代香港人。他们眼中只有香港,没有世界,实际上比现在的台湾还不如。现在的台湾至少知道美国爸爸,日本妈妈。但香港即瞧不起美国底蕴不足,又瞧不起中国土气。当他们的宗主国英国,被大陆按在地上摩擦时,他们彻底死心。关起门来。这就是所谓的本土化。放在小说就是写一下香港小故事。这种东西如何拿来拍电影。只能勉强拍一些爱情片。还是本土爱情。

所以香港第一罪就是本土化。

97以后,香港本有机会和大陆深度合作,大陆打开双臂欢迎香港,只要通过23条。但被香港拒绝。这是香港最好一次和大陆融合的机会。香港有钱,有人才,大陆有底蕴。可惜在疑虑中错过。反正澳门则全方位与中国合作,现在已经成为东亚最发达地区。由于失去了与大陆融合的机会,香港彻底沦落。大陆后来利用资金把香港的人才几乎搬空了!

所以香港第二罪就是不融合。

香港本可以成为电影之王,只要大举进军大陆电影事业,控股大陆公司,大陆电影最多也只能和香港平起平坐。但本土化,不融合,使得香港只能在小水湾里自给自足。殊不知外面已经天翻地覆。

香港电影没落大陆有责任吗?有!香港的没落是英国引导,大陆默许,港人自己被误导的结果。


yyyysssswwww


我认为香港电影的沦落,主要是香港电影界的问题,内地电影崛起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

香港是97年回归的,而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是在八、九十年代,其鼎盛时期的很多电影,并没有在大陆上映,大陆也没有多少电影在香港上映,可香港电影却一直活得很好,97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反而逐渐不行了,而事实上这一时期的大陆电影也并没有好到哪去,香港回归大陆,对香港电影界只有好处,因为电影市场数倍的扩大了,资金、人才也开始有了合作,按道理说,所谓的内地电影崛起,其实应该是有利于香港电影的,怎么反而不行了呢?这个锅和内地电影崛起毫不搭界。

我觉得根本原因还在于香港电影界的影视剧人才断档了,首先演员方面,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周润发、张国荣、万梓良、郑裕玲、钟楚红、张曼玉等等实力明星演员,尤其没有张国荣这样的天才的演技实力演员,仅剩一个刘德华,演技还算可以,却也老了,竟然没有同等演技实力的接班人。老实说,后来看到那位耍二节棍的歌星周杰伦也演起了电影,面瘫如此严重,毫无演技天赋,我就曾经哀叹香港电影完了。

没有批量的人才源源不断的涌现、接班,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沦落,这是规律。

内地电影的崛起,可能有一点点影响,但不会是决定性因素。


久卓子60


客观上来讲,有一部分原因是内地电影的崛起造成的。但是根本原因却不在此,就算没有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的沦落也是必然。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香港电影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那时候不止是香港本地,包括台湾,内的演员也纷纷前去香港电影市场淘金,最有名的就是功夫巨星李连杰了,在内地出演了轰动一时的《少林寺》后,不久就去了香港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成龙,周润发,周星驰并称香港影坛四大天王,红极一时,无出其右。

但是,自从香港回归后,香港电影却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虽然也有短暂的再度辉煌,但那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香港电影无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香港电影的人才断层现象非常突出,可以说我们现在看到活跃在影坛的知名影星还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巨星们,成龙,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依旧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演员们,依旧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还是二十年前那些熟悉的面孔,在内地影坛新人辈出的时代,你几乎看不见 香港影坛出现的新人。这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香港电影的没落。


说到底,还是经济因素,不得不说经济发展决定一切,当时的香港,亚洲经济的四小龙之一,香港电影的票房在九十年代就可以达到单片几千万的票房,而那时的内地电影票房惨淡的可怜,到如今香港的票房市场还是那么大,但是内地的电影市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一部影片的票房没有几亿,那都不好意思叫电影。香港电影人才也纷纷来到内地淘金,真是风水轮流转啊。现在的香港电影几乎看不见能轰动一时的爆款影片了,去年出了一部影片《无双》让人对曾经的港片怀念不已,看看影片的主演,周润发,郭富城,还是老一辈的演员,港片的没落终究无法阻挡。


山阳影迷


97年之后香港电影的衰败与香港有票房号召力的巨星有直接关系。

在林青霞古装武侠片霸气占据4年后1994年结婚退出了影坛。从90年林青霞转型成一代侠女后,大导演徐克、李惠民、袁和平、程小东、于仁泰、王晶、王家卫等著名导演合作的电影都是票房的保证。由于林青霞名气大许多武术指导及美术美工、化妆造型还包括著名的作曲黄霑都愿意为巨星添光添彩。要知道林青霞的片酬是人民币350万,也是女明星里最高的,比张曼玉、王祖贤、关之琳、梅艳芳等一线女明星要高3倍多。大家这么一看肯定要吃惊了。可以说当时请林青霞而不选择其他女明星也是有点冒险的。如果票房不好,肯定要赔钱喽。可大导致还是选择了她,并启用更好的班底和团队打造电影,这才出了更多的古装武侠片经典电影。

94年林青霞结婚退出了影坛。再没有哪个女明星能撑起一部好武侠片,投资商也不会投资武侠片了。

同理周润发、李连杰想去好莱坞闯荡,去了尽演些小配角及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影响力也一般般也是一蹶不振。

剩下四大天王及几大花旦,没有了大导演的配合合作表现也都没有起色,这更加剧了投资商不愿意投大制作。电影质量也是每况日下。

看如今资金足,电影技术,后期制作等方面与二十几年前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可为什么拍不出让人感觉精良经典的电影呢?

说白了就是没有像林青霞这样的巨星了。她的演技带动的是徐克的灵感。她的票房召唤力带来的是投资商大手笔的投资信任。她的人气带来的是精良的合作班底可以锦上添花!

如今没有这样的巨星!


古法酿制


恕我直言,香港电影某一段时间的繁荣只是因为别的地方还没有发展起来,观众没有更多选择,现在的香港电影只是回到了它应该所处的位置而已。

香港电影有一个大的通病,就是题材很单一,永远都是警察,卧底,毒贩,古惑仔,犯罪这种类型,虽然偶尔也有其他类型的,但这些是绝对主流,连龙套都是一个类型的龙套。这也造就了香港的演员戏路窄,只能演某一种类型的角色,可能有人不服,但这就是事实。

我们的媒体喜欢怀旧,总是把香港演员的演技捧得很高。但事实上,科班出身和非科班出身有很大不同,具体表现在情绪的控制上。细腻之处才能真正看出演员的功底,而不是一些声嘶力竭的嘶吼才叫演技。

还有就是香港电影人有一些固步自封,不论什么时候都是同样的老套路。他们对自己的见识总有一种迷之优越感,不肯做出改变。看看一些香港导演在内地拍的电影就能看出来,总有很浓的港片的味道,与内地的主流价值观有些偏差。

最后就是,最近几年几乎全部香港电影人都开始有点自甘堕落,开始狂拍烂片来内地圈钱。至少有一半烂片出自他们之手,比如《富春山居图》《封神传奇》《阿修罗》《大话西游3》《澳门风云》系列《功夫瑜伽》《越光宝盒》《大内密探零零狗》《盗墓笔记》《武林怪兽》《天降雄师》……太多了。


ghghhjjhv


香港的繁华,是因为新中国建立后西方世界对新中国的封锁,香港成为大陆和西方交流的一个窗口管道,电影的繁荣,是因为解放后大陆过去的电影精英人才支撑起来的。当大陆越过香港这个中间商直接和西方打交道,大陆过去的电影精英人才凋零过后,香港的电影没落无可挽回。这个没落是历史趋势,大陆的崛起不过是顺势而为,更加衬托出香港的没落。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就陷入娱乐至死的圈子,三级片 低俗 血腥暴力等等,作为一个弹丸之地根本无法承担起电影复兴的重任,台湾也一样,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还是要看大陆。


公子天行健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影视那些SHI儿

香港电影的沦落,是内地电影崛起造成的吗?有这个原因,但小编认为不是主要原因。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电影处在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质量,数量在全世界都可以有一席之地,而且能人辈出、实力当道!当时香港电影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美誉。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香港电影萎靡不振,数量和质量都直线下降。问题出在哪里,有人说是经济问题,也有人说是演员的问题,还有人说是好莱坞和内地电影市场冲击造成的。


小编觉得经济,演员,同行业冲击这些问题任何时候都存在,根本问题还出香港电影本身

1.什么选手都可以当导演

2.九十年代思维不思转型

3.由于香港的回归,幕前幕后的电影工作人员流失

4.互联网时代到来,丢失一部分日韩,欧美影迷

这几点也可以看出香港电影的沦落就是没有跟随时代改变,导致力量流逝,影迷流失

5.香港电影"明星制造"也导致了只有前仆,没有后继,一直注重明星效应和大导演效应

来吸引影迷,不注重培养新人,明星会老的,导演的才华也是会衰败的。

6.香港回归后,创作环境不自由,很多题材拍不了了,创作环境的改变导致了电影,电视、音乐全面下滑。

7.香港娱乐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就剩下些跟风,没有内涵和港式老思维警匪片。

8.九十年代初内地刚刚进入互联网时代,为香港回归准备,政府加大两地文化交流,港片免费进入内地,由于内地电影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所以我们疯狂地爱上他们的“时尚”,使港片快速发展,他们可以大胆创新,然而现在香港已经回归了,也没有了当初政府给的优惠政策。况且以内地现在的发展速度,我们可以接触到更时尚的好莱坞,港片也不新鲜了。

但我相信只要香港电影可以重新进行定位以及转型的话,内地电影以目前的实力还无法抗衡。


影视那些Shi儿


是大陆造成的,但也不是,是非对错可以用立场来说,但本质是经济规律的潮起潮落,由不得你。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村子几十年来就一家饭店,生意兴隆。突然村子里进来很多饭店,老饭店就渐渐衰落,你说是谁的错呢?不管从什么角度,从村民,老饭店,外来饭店都可以说,但本质就是经济规律导致。

港片的兴衰要从香港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去看,是时机和位置成就了香港,也是时机位置限制了香港。

整个故事说下来可就长了。。。

香港的前身是个村子大家都知道,起步靠的就是英国殖民。而内地呢,天灾饥荒内战抗战,民不聊生,香港虽说也不怎么样,好歹是一片净土。内地大量人口迁移到香港,不仅为香港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为香港发展提供市场,还为香港文化界发展创造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环境,提供了大量素材和人才。



比如叶问不就是典型移民吗,香港汇聚了内地各种拳法门派,这也和当时混乱时局有关。比如王晶父亲王天林和黄日华等人是第一代移民,像郭富城梁家辉张国荣等已经是港二代,他们的父辈都是早年背井离乡跑到香港来生活的,不过大多就是祖籍广东。最有名的像关之琳刘嘉玲张曼玉周星驰等,祖籍就超出了广东,从五湖四海而来,关之琳更是满人。


多种文化碰撞冲击才能诞生各种精彩电影,比如赌神里就有关于越南人的故事,导火线里的反派干脆就是越南人。而英国殖民也带来各种白人混血和白人面孔,比如莫文蔚钟丽缇等。

说个题外话,这种东西方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体现之一就是港姐评选,上个世纪港姐含金量很高。新世纪以来的港姐一代不如一代,其实就是大陆西方人口流动降低的结果,一座只有七百多万人的城市再选又能选出什么样的呢?还有多少人还会关注了。


像曾经的黑道拍片洗钱时代再往前,三合会及其后代新义安14K这些黑帮怎么去的香港,不就是受到抗战内战影响去的嘛,这才有后面的黑帮片兴盛的可能,以及那个九龙城寨的传说。


以上是铺垫,下面才是开始。通过历史上人才涌入,一直到越南战争和逃港事件,不断有新鲜血液进入香港。但光有劳动力可不够,电影是一门工业,需要资本高投入,属于高风险行业。

资本从哪里来?一个是大陆建国后的技术设备需求巨大,但美国封锁导致只能通过香港走私转口贸易,这兴起了一批红色资本家,比如霍英东,那可是受到中央礼遇的人物。

当然光有这个是远远不够的,70年代西方进入战后生产过剩,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移,这一次的转移催生了亚洲四小龙。




在此之前的60年代香港腐败横行,经济发展缓慢,到处都是黑社会,黑白勾结更是常事,著名的总华探长就是这一时期的事,还有这两年广受好评的追龙都是这一时期的事。

70年代香港建立廉政公署真正改变这一状况,说句题外话,如今香港人自诩的法制,在当年可治不了黑白勾结,最后靠的可是殖民政府的专制。还有就是如果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怎么可能把群众从黑帮手中拉出来。就算短期治理有效果,长期还会恢复。

香港70年代进入发展高速期,又正逢电视行业的发展,香港人手中有了钱,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不少资本流入娱乐业,出现了比如邵氏改做电视搞出了TVB,丽的和嘉艺都是这一时期出现,还有台湾的老三台一起,竞争激烈。也是1971年,被称作香港造星工厂的艺员练习班出现,大量底层人员通过这一途径成为明星。


从这里我们把电影工业解构出来就能看出,香港电影崛起依靠的是大陆劳动力与西方资本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结合。

当然光有香港也不够,香港只有几百万人,同时期四小龙之一台湾也同时崛起,对娱乐业需求提高,港台一词也就比港澳更加深入人心。

台湾市场有两千万人,这个市场香港是不能得罪的。对港片影响在电影里经常能出现台湾题材和内容,古惑仔和赌神是经典之作,有一个更经典的就是黑金。这部电影就是香港班底,迎合台湾市场之作,其实就是香港资本对台湾市场的营销,未来这一招还会无数次在大陆出现。

之所以说他是因为里面的一个演员梁家辉,梁家辉仅仅是因为执意要到大陆拍戏就被台湾封杀,台湾封杀和香港有什么关系?关系就是梁家辉在香港也被冷藏,这就是台湾市场的力量,两者一结合促成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当然如果只是港台市场还不足以撑起香港电影九十年代的极盛,另一个机会到来了,就是大陆改革开放。

80年代四小龙的生产要素涨价,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价格要素很敏感,随着大陆改革开放,一大批港台资本北上进入大陆投资,随之而来的就是香港电影迅速进入大陆市场。

只是早期因为大陆还比较穷,大部分人都没钱看电影,常常是去录像厅或租录像带。所以香港电影的直接收益很难与内地市场挂钩,其影响力也有滞后性。比如经典大话西游1995年就上映了,但并未引起反响甚至被当做投资失败案例,一直到1997年依靠录像厅传播才真正让大话西游成为经典。

可随着港台资本在大陆获益,反过来刺激港台市场繁荣,特别是香港去工业化进入金融化,以服务业为主,娱乐业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香港依然有着强大吸引力,李连杰王菲赵文卓都是那个时代前去香港淘金的人,并成功出口转内销。

比如最近作为中国电影标杆人物的吴京,早年也曾南下香港,大部分电影都是港片。最经典的电视剧就是太极宗师,也是陆港合资,说白了还是以港资为主。而吴京在香港的电影,实在是一言难尽,在杀破狼里也只是被甄子丹干的对象,一句台词都没有。

可以看出此时香港资本是强势的,港资和港品对大陆是单向输出,大陆只能输出人才到香港。80后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很多都是香港投资或内地香港合资制作,其实内核各个层面都是以香港人员为主,虽然常打着两岸三地的旗号,比如张卫健的各种电视剧。



一直到1997年,这算不得一个节点,只是太容易铭记而被当成一个节点,其实是从新世纪开始。金融风暴,大陆崛起,美资入侵,这三个形成的冲击就是好莱坞大片逐步挤占香港电影市场份额,港资难以抵挡的同时又受到大陆庞大市场吸引,开始把投资重心移到大陆,同时香港人才也跟着北上,香港空心化开始。


还是张卫健,2005年的小鱼儿与花无缺里的打人事件让人们发现了香港明星在大陆的强势特权行为,而再往前的还珠格格的周杰被黑事件让人看到港资在大陆的影视媒体的掌控力。



其实真正的节点应该是2002年的无间道,被称为港片巅峰的存在,这个时间点同时有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和中国加入WTO,全球资本涌入大陆。

可能真的是时也命也,这之后港片在大陆延续辉煌一直到10年代,所谓的港片只剩下老一代的演员,断代严重。原来港资还能北上分一杯羹,如今只剩下残羹了,连当年叱咤风云的TVB都要派人北上。


比如抗日奇侠和宫锁心玉这两部知名电视剧,都是大陆资本投资,大部分用的是大陆演员,但导演依然要用香港导演,这种资本惯性依然存在。

而到了最近几年,港资和港人参与的电影电视剧在大陆愈发乏力,记得延禧攻略的制片于正好像说过,延禧攻略是第一个没有香港人参与的电视剧,于正自己也曾经在香港学习多年。

可以说大陆资本崛起与美国资本双重夹击之下,香港只能尴尬的存续其中,或者说这一切不过是回到了他应有的地位。

每年大陆上映的香港电影只剩下带有鲜明港片味道的警匪片和黑帮片,这是大陆很难拍出来的。现在香港院线票房排名前10一半都是好莱坞片子,放到前20则有一半以上都是美国片子。

2018年香港电影市场前十票房都是好莱坞大片,本土电影票房第一4千万的连复联3的零头都没有。而第二的无双在大陆票房则有12.7亿人民币,加起来就超过了复联3的1.5亿港币。如果你是香港导演演员资本,你选谁?很遗憾,现在大陆翅膀硬了,除了早年有情怀的老演员外,已经不稀罕了。



或许我们该清醒了,港片对于那个年代长大的的我们来说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和童年。现在的我们或许还很幼稚,但我们的目标早已不是小小的香港了。这是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