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秦漢古茶探源

秦漢古茶探源

——平利出土東漢墓磚“西城虎”與巴人植茶

吳全雲/文

秦漢古茶在平利的複製再生,跨越數千年之遙的歷史長河,讓人們觸摸到巴人在這一區域植茶用茶的蹤跡。

「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秦漢古茶探源

公元前23世紀至前11世紀的夏、商兩代,陝南漢中、安康地區各縣與四川、貴州部分地區均屬古梁州範圍。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前771年)才併入雍州,治於長安豐鎬村。春秋戰國時代,除被秦、楚割據88年(公元前475─387)外,據《史記》所載:“前387年,蜀取秦南鄭”,其後369年,均由蜀國及巴國管轄。由於西周時的政治中心在長安(今西安),物產不及四川豐富,漢中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的戰略地位,因此,川陝交通的古棧道應運而生,茶葉從四川傳播也成為必然。但由於我國地理上南方與北方的重要分界線、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主要分水嶺─秦嶺的阻隔,造成陝南與關中氣溫的顯著差異,茶樹就在陝南種植並得以延續。據東晉(317-420)常璩於公元347年所著的《華陽國志•巴志》中說:周武王於公元1066年聯合當時居於四川、雲南等地的“方國部落”共同伐紂之後,巴蜀所產之茶已列為貢品,並有“國有芳蒻、香茗”的記載,說明當時就有了人工栽培茶樹了。

陝南平利是女媧文化發祥地,也是巴人最早植茶的區域。《陝西茶史》有明確記載。據《山海經•海內經》、《水經注》、《漢書•地理志》、何光嶽《南蠻源流史》、《路史•國名紀甲》等典籍作綜合分析,可以確認古巴國在夏代(前2070──前1600)之前就已在漢水流域立國。《巴志》雲:“巴國遠世,則黃、炎之支,封在周則宗姬之戚親。”《路史》雲:“巴本伏羲之後,或以為出春秋巴子國。”又云:“女媧始治於中皇山之塬,繼興於驪……”平利有女媧山、女媧廟,還有伏羲山、伏羲廟,與《路史》的記載相吻合。所以陝西南部漢水流域“川山之間皆為巴族的根據地,似可假定。”(童書業《中國古代地理考試論文集•古巴國辨》)。顧頡剛所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也將“巴方”標在漢水流域的黃金峽地段。

「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秦漢古茶探源

1993年考古發現,在平利老縣錦屏鄉出土東漢時期的畫像磚上繪虎形,精瘦修長,與棲息於陝南的金錢豹有些相似,安康的文物工作者命名為“西城虎”。四川川西三星堆和川東三峽出土的器物上有不少虎形,或謂之“巴山虎”,是古代四川巴人的圖騰,亦皆精瘦修長。“西城虎”與“巴山虎”如此相像竟毫無二致,這足以說明,陝南女媧山周邊是古代巴人的方國區域。與1986年安康市王家壩商周遺址出土的鑄有93字的“史密簋”相互呼應和印證,銘文是一篇西周王朝時期一次戰爭的實況記錄。告訴我們,在周王朝擔任“師”職的盧國貴族師俗和在周室任“史”職的虎族統治者史密,率領族人東征取得勝利。而銘文中的虎,當是以虎為圖騰的氏族,即古巴族中的虎巴。《南蠻西南夷行傳》記載:“秦昭王時有一白虎,常從群虎數遊秦、蜀、巴、漢之境,傷害千餘人……”這種能跨經四郡傷千餘人的“白虎”,肯定不是真正的白虎傷人,而是虎巴起義反抗暴秦。據文獻記載,起源於武落鍾離的巴人離開鄂西南後,活動地方主要在川東、鄂西北及陝西安康、漢中地區。平利地方出土“虎巴”圖騰墓磚,與“史密簋”同為巴人蹤跡的珍貴文物,為文獻記載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正因為巴人的居住地與盧族居住地鄰近,所以當週王命令東征時,虎族便能與盧族相會發兵參戰。平利地方出土巴人圖騰畫像磚,同時發現多處“巴人崖墓”,留存著古代巴人的活動軌跡。向我們昭示著,古代先民在這一區域推進華夏文明進程的文化序列和歷史地位。

關於巴人植茶,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說得十分明確:巴族在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國,既是封國當履行封國的義務,所以當地出產的茶葉和魚鹽銅鐵等各種方物,作為貢品敬獻朝廷。進貢的“芳蒻、香茗”不是採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芳蒻是一種香草,香茗指茶。還明確指出,東周建立後,巴國進貢的有野生茶(荼)和園栽茶(香茗),說明當時茶葉的主要來源是野生茶樹,但也有園栽茶樹。足見,巴人至晚在周代便已開始了茶葉的人工栽培歷史。而且園栽茶葉的品質已勝過野生茶葉的品質。《華陽國志》是信使,可以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陝南的巴人就已經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大概就在這一時期,茶葉的人工栽培始自四川經劍閣向北推進。平利屬大巴山北麓腹地,古巴蜀漢水紫陽茶區生態區,具北亞熱帶氣候特點,雨量充沛,水熱同季,溼潤多雲低日照,是川陝一帶農作物越冬條件最好、全年水熱條件最佳的匹配區;土壤呈酸性。因此,平利是巴人由蜀遷種植茶的早期源頭。

「秦漢古茶」作品展|吳全雲:秦漢古茶探源

茶樹在國內的傳播,首先從四川傳入陝西南部等地。因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陝西、河南,為了統治階級的需要,朝著政治中心地發展是當時的歷史趨勢,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大量栽培。自秦、漢統一中國之後,又受了道、佛教的影響,飲茶之風在長江以南各省地逐漸普遍起來。考古發現,平利老縣錦屏出土的巨型東漢墓磚《百戲圖》中,即有貴族品茶的畫面。據史載,茶樹由四川傳到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在公元前300年的事。戰國末年,秦於公元前316年佔據四川以後,司馬錯於公元前308年率領巴蜀人民十萬去伐楚,秦才得到統一全國。在這兩代,四川人民向東移動,四川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聯繫逐步密切。四川栽茶技術和茶籽傳播隨著蜀眾遷徙而擴展起來。陸羽《茶經》也曾提到,需要茶籽要到南中郡去採取(南中係指川、滇、黔交界地區)。陝南產茶同為悠久的鎮巴、紫陽、嵐皋縣,與城口、萬源接壤,理所當然被優先種植。平利縣老茶區──三陽(與安康、嵐皋毗鄰)、三里埡(處於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勿用置疑,是巴蜀茶茶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據以上史料考量,可以再次認定:不晚於西周時代,陝南的巴人就開始在園中人工栽培茶葉。因此,平利種茶歷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這是不爭的事實,因為這一區域留存了大量巴人的活動軌跡,生活在陝南的古代巴人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亦為平利古茶的歷史源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