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事件: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我至今未能忘记,柴静在采访接受网瘾治疗的小女孩儿时,她满脸害怕,泪水不停地叭嗒,嘴里却说着“电击疗法的好”。

因为长期谈情说爱,影子SAMA对于我的选题大为不满,总是语重心长地劝解我说,我们这是一个游戏媒体,虽然不强烈要求你每次都会出现游戏的内容,但是你总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这搞得我很难堪啊。让一些低年级的少儿读者看了,岂不是误了他们的终身大事?

我据理力争,说,你这完全是污蔑,赤裸裸地亵渎,是带有世俗眼光的偏见。未必不在我这里学会谈情说爱,你就能阻止青春期的男孩女孩躁动的情绪,让他们平静下来,感受你所谓的学生时代?然后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然后成就了不起的事业?最后改变世界?

影子SAMA估计是看我气大,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地打了几个字出来,我没有这个意思。

我看他一气馁,自然就乘胜追击,争取一鼓作气让他对我产生由衷的羞愧。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和要求,青春期里,年轻的孩子们不正是躁动的年代?学习和打基础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全部,每一个人都不应该错过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难道就是因为社会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期盼、学校的规矩,我们就需要亲手扼杀一条条鲜活的灵魂,然后用填鸭的方式,将他们做成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产品,然后放到人才市场上待价而沽吗?

一气呵成,我瞬间也觉得解气,感觉影子SAMA应该不会对我的选题有任何意见的时候,他的对话框里又出现了一句话,那干脆就这个话题谈论下吧?

这次轮到我懵逼了,谈论什么?又有什么话题了?于是我把我的疑惑发给了影子SAMA。

就是说你的那些对于青春的压抑,对于躁动的扼杀,对于鲜活灵魂的掩埋啊……影子SAMA看来绝对是有备而来,一切的一切都是套路。

我想了想,于是说到,呃,我这一把年纪了,就谈谈我年轻时候经历过的大家谈虎色变的网瘾治疗吧?

然后我就看到影子SAMA一个硕大的OK跳出了他的对话框。

杨教授的诨名

如果谈到当年风靡一时的网瘾治疗事件,就不得不让人想起曾经处于这个事件风暴最中心的人物——杨永信。作为在网络时代最为火爆的时期横空出世的一位带着拯救者身份的长期从事精神病研究的医生,杨永信教授在那个时代拥有不少诨名。不过最出名的还是两个,一个就是和他的身份相关,很多网友都把他叫做“羊角兽”,很简单的名字,直接将他的姓和职称拿来音译,自然就形成了这个诨名。甚至还有一款游戏,把这种特别的名称,安置到了它们游戏BOSS的身上,为它们的宣传摇旗呐喊。另外一个诨名,则显得出了当年广大网友结合现实,量身定做的良苦用心——磁暴步兵。结合杨永信所从事的使用,确实让人觉得恰如其分。

然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电击。

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事件: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当大V们抵制杨永信时,家长们却是另一幅景象——“支持杨教授”

电击和它的对象

电击肯定不会舒服,无论你是否经历过真实的电击,你都无法否认这一点。医疗用的电击,虽然更科学,是出于治疗的目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正常的人,往往不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一项治疗。在医学上,使用的一般是各种频段的脉冲电疗,大家经常在影视作品中见到的电击某人,使其从休克状态复苏,大概就是它最经常使用的环境。原理很简单,它能刺激肌肉组织,使其发生运动反应,这个在某些时刻是非常有效的。

鉴于我可怜的医学常识,我也不好意思在这里谈论更多的电击内容。我们只是想借着杨教授,再继续谈论下,电击的对象——他、或者她们是正常人吗?

所以我们就必须讨论下网瘾这个东西,在多年前,网络环境恶劣,网络资源稀缺的年代,有人发明了这个词。指在那个年代里,过分依赖网络的一群人的特质。当年我的父母对于这一定义也是举双手赞成,说到游戏,说到网络,简直是视为洪水猛兽,恨不得直接全部将两者干翻在地,还给我一片纯洁蔚蓝的天空自由奔跑。

结果呢?其实也没过多少年,我的父母也还健壮,不过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现在每天回家,我老爹就抱着手机翻看微信,然后在上面疯狂转载心灵鸡汤;我老妈则回家就抱着她的手机,一刻不停地打麻将,我想问,现在,是不是该轮到我举双手赞成,然后把我老爸老妈送到杨教授那里,狠狠地电上一次,来缓解当年他们约束我的心头之恨?

我只想说,臣妾做不到啊。

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事件: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不懂我们不怪你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但改善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改变着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有的新鲜东西,初一登场,可能让人捧腹大笑,但是真正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东西,却能逐步修正自己的幼稚,让自己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你记得人类装上翅膀想要模仿小鸟吗?你记得没有马跑得快的火车吗?你记得第一个告诉大家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被烧死的人吗……先驱的生活总是痛苦的,因为他们发现了伟大的真理,但是却没有人来附和他们,他们往往被视为异端、神经病、疯子。

即便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如此开明,依然如此。

网络的兴起,为什么在年轻人中传播最快?因为他们勇敢,无畏,敢于尝试。他们是一个个的急先锋,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一项新鲜技术和全新世界的存在。虽然可能在这种使用的过程中,确实会存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沉迷,这种对于人生时间的消耗,在某些人看来完全无法原谅。因为这些人无法理解新鲜的东西,也不愿意去尝试这些新鲜的东西,墨守成规,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我接受这种心态,也认为这种心态无可厚非,但是,却无法忍受将这种状态冠以精神病的高帽。

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事件: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事件: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接受“电击治疗”的“患者”在被采访时如此说道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在1949年,曾经有个人得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叫做莫尼兹医生的获奖者,设计了一种盲操作手术减轻精神病症状的方法。通过完全不可视的额叶切除手术,来“治疗”他的病人。而且因为这种破坏性极强,且无法修复的手术能给精神病患者家属带来他们想要的安静,所以他毫无悬念地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即便他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19世纪的一些资料上的,即便他的所有的手术操作部位,都从未研究过到底在哪里。

大部分的人对于能解决他们眼前困难的方法都乐见其成,大部分人似乎也不怎么关心别人心理的感受,即便有所关心,出发点也总是建立在——我是为了他/她好这一坚定不移的基础之上。

所以,简单粗暴,并且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方案,总是能在历史的记录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既无法理解,又不愿意去学习的领域时,更是如此。但是当人们真正用科学的目光来观察一切的时候,会发现曾经的过去是那么的幼稚,那么的不可思议。

你看看网络兴起了多少年?现在有多少人在靠它吃饭,然后想想在多少年前,我们又是如何将它视为洪水猛兽的,你就会释然。人们在不断成熟,学习的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一些曾经的错误修正变得越来越迅速,大家受到的痛苦也将越来越少。

请别伤害

我们不渴求有人会道歉,更不会现在报复我们的父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当时确实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是好。新鲜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冲击实在太大,我们无法把握自己。但是请你们相信,我们都是正常的孩子,除开比较喜欢网络之外,和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青春期的我们,更加容易叛逆而已。

但是请你们不要伤害我们。不要把我们当作不一样的人,更不要把我们单独罗列出来,说我们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无法沟通,然后眼睛里却透露出一种畏惧的目光,似乎我们下一秒钟就会伤害你。

你们对于我们这种的态度,就是天然的伤害,对于我们的不信任。特别是一些父母,你们辛辛苦苦生孩子,养孩子,最后却连父母亲最基本的判断都无法做出。只有依靠网络所说,口口相传来界定自己的孩子正常与否,你们不觉得问心有愧吗?

我爱你们,如果你们不爱我,请不要伤害我。

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事件:如果不爱,请别伤害

杨教授主动转发批判自己的文章

补上两句多余的话

就在我想要将稿子交给影子SAMA的时候,网络上一篇关于杨教授现今状况的文章火爆了起来,所以我也认真地读完了它。

无论如何,杨教授依然坚持自己的事业,我为他的敬业精神感到佩服。而且从他最近研究发表的文章来看,他对于网瘾这一事业,依然投入了自己的所有的精力。发表的所有论文,基本上都和他的网瘾研究有关。

我觉得作为一名学者,成功的医院副院长,杨教授无可厚非,甚至作为一名商人,他降低了网瘾治疗的费用,我也觉得他明白了薄利多销的窍门。甚至作为一个人,他也考虑到各种频段的电流对于人体的影响,采取了低频电子脉冲治疗的方式。

但是,我说话总是喜欢说一个但是。

治疗这些不具备攻击性,且无法认为确实患有了精神疾病的“患者”,你用唱歌和背诵的洗脑方式来净化心灵,总是感觉和传销一样;然后你考虑到即便是低频电子脉冲,对于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而言,有多么痛苦吗?最后,你认为你真的有权利,能将自行离开、有正常思维和行为举止的“患者”抓回去,是合理合法的吗?甚至我可以问一句,你难道觉得所有人都一样乖巧听话,符合“主流”,就算是成功了吗?

我期望有一点,杨教授在网络上发微博,在手机里回微信、点赞朋友圈的时候,会被他自己的员工,带到正确的地方,削去他的棱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