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1912年1月1日是中華民國元年的肇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被推選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遴選臨時政府教育部教育總長人選時,章太炎成為第一人選,但被章太炎不願出任實職而婉拒,只答應出任總統府樞密顧問這一虛職。

孫中山又將目光投向了翰林出身的蔡元培,任命蔡元培出任第一任教育總長,任命前清政府學部參事範源濂出任教育部次長,歷史證明了孫中山的眼光不錯,蔡元培和範源濂都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 可謂是珠聯璧合的黃金搭檔。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蔡元培

當時教育部設有普通教育司、專門教育司和社會教育司,蔡元培與範源濂極力主張和推行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引進西式學科,實行男女同校等教育改革措施,在全中國推廣和實施新的教育制度,把中國的傳統教育引向了現代教育的軌道,與世界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進行接軌,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傑出的歷史貢獻。

蔡元培是浙江人,而範源濂是湖南人,他們為教育部遴選公職人員時,都把目光鎖定在各自比較熟悉的鄉黨,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在蔡元培和範源濂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此教育部裡的公職人員以浙江人和湖南人居多,當然也有其它省籍的人。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範源濂

教育部在南京履職的時間只有幾個月的時間,由於袁世凱接替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時,說什麼也不肯前往南京就職,臨時政府只好遷就袁大總統,遂將首都由南京遷至北京,也由此開啟了中國近代史的北洋時代。

那麼當年在教育部裡工作的浙江人都有誰呢?只能就我所知道和了解的向讀者們逐一簡要介紹,並以這些浙江人的年齡大小進行排序:

夏曾佑(1863—1924)字遂卿,號別士、碎佛,浙江杭縣人,光緒十六年進士,曾任清政府禮部主事,安徽祁門知縣、直隸知州、泗州知州、兩江總督署文案等職,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時,夏曾佑曾是隨員之一,他與嚴復、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交往密切並曾在一起共事,他與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同為晚清著名詩人,彼此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其兒子夏元瑮是北京大學理科學長,也是在中國介紹愛因斯坦相對論第一人。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夏曾佑詩稿

夏曾佑在民國時曾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其時周樹人是社會教育司僉事,也就是說夏曾佑是周樹人的頂頭上司,1915年調任京師圖書館館長,曾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著有《中國歷史教科書》,後更名為《中國古代史》,是近代中國嘗試用進化論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部專著。

鍾觀光(1868—1940)字憲鬯,浙江寧波人,自幼聰慧勤奮且酷愛學習,17歲時就已經精通詩、詞、賦、章等,光緒十三年秀才,但他沒有走仕途之路,而是認為發展科學和興辦實業,才是謀求中國振興之路,為彌補自然科學知識上的不足,他與鄉黨共同創辦了“四明實學會”,旨在研究和傳播科學知識,鍾觀光曾自行研製出製造磷的方法,於1900年在上海浦東創辦了靈光造磷廠,並在上海創建了科學儀器館,創刊了《科學世界》,對中國近代科技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鍾觀光

二十世紀初,鍾觀光曾與其同庚的蔡元培在上海創辦愛國女校,並曾在多所高等學校任職,他對植物學產生興趣,是中國第一個用科學方法廣泛研究植物分類學的學者,堪稱是近代植物學的開拓者,後被蔡元培邀請出任教育部參事。

吳雷川(1870—1944)本名吳震春,字雷川,浙江錢塘人,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1898年考取進士,與其仲兄吳緯炳都被授翰林院編修,清朝時期的翰林院,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色彩的官署衙門,集中了當時全國最精英的高級知識分子,也是當朝皇帝的智囊團,吳雷川曾於1906年出任浙江大學前身——浙江高等學堂監督(校長),1911年短暫出任杭州市長,並受蔡元培之邀出任教育部次長。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吳雷川

吳雷川教育部供職期間,開始對基督教產生興趣並接受洗禮,遂成為虔誠的基督徒,這讓他有機會被遴選為燕京大學校長,而司徒雷登成為教務長,吳雷川不通外文,也從未踏出國門,更未接受過系統的神學訓練,但其精進勤修和深厚的國學功底,為其提供了獨特的治學門徑,使之成為一個獨特的人,他是一個非常值得當今學者研究的對象。

錢均夫(1880—1969)名家治,均夫是其字並以字行,浙江臨安人,是五代十國吳越國王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裔,出生於商人之家,曾就讀於“求是書院”並與蔣百里同學,於1904年自費赴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留學,曾於1911和1913年兩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學堂校長,正是在此期間,他唯一的兒子錢學森出生,錢均夫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職多年,後來被外派回浙江出任省教育廳廳長。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錢均夫與兒子錢學森合影

周樹人(1881—1936)字豫才,以筆名魯迅而聞名,浙江紹興人,因祖父入獄父親病故而家道中落,他曾就讀於江南水師學堂及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因學習成績優異而獲得官費留日生資格,入讀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

周樹人是1912年初被其好友許壽裳介紹到南京教育部工作的,在社會教育司謀得一份部員的職位,當時社會教育司的職責是主管圖書館、博物院、動植物園、美術館、體育遊戲倉、感化院及其他社會教育事務,其後又出任僉事、科長等職,薪酬曾達到每月200—300銀元,與當時大學教授收入相當,他在教育部工作了14年,直到“三.一八慘案”發生後,以自己的所作所為砸掉了在教育部的“金飯碗”,不得不離開北京前往私立廈門大學任教。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周樹人

許壽裳(1883—1948)字季茀,浙江紹興人,其不滿週歲時就遭遇喪父之痛,他是在年長其17歲的長兄許壽昌的撫養下長大成人並接受傳統啟蒙教育的,他在紹興府學堂讀書時,成為學堂總理兼總校蔡元培的學生,他於1902年與周樹人、厲綏之、錢均夫等浙江學子同船赴京趕考,許壽裳與周樹人由此開啟了他們長達35年的友誼。

許壽裳從日本回國曾出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務長,蔡元培在組建教育部人馬時,首先邀請自己當年的學生許壽裳到教育部任職,1917年冬被外派江西省擔任教育廳廳長,若干年後又重返教育部出任普通教育司司長,在教育總長彭允彝任期內,於1923年被外派出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校長,不久許壽裳因“學潮問題”而導致教育部不滿,被迫辭去校長職務,由其在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友楊蔭榆接替出任校長一職, 而許壽裳再回教育部任職,“三.一八慘案”發生後,許壽裳因仗義執言而得罪了教育總長章士釗,最終南下廣州投奔曾經的老搭檔經亨頤,被經亨頤聘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北洋政府教育部裡的浙江人

許壽裳

當年在教育部任職的湖南人除範源濂之外,還有楊樹達、黎錦熙、曹典球等人,湖北人談錫恩、張繼熙,江蘇人袁希濤、王季同、蔣維喬,江西人陳衡恪、胡梓方,廣東人蕭友梅等等,限於文章的篇幅,這裡就不再逐一進行介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