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減負搞成“領導覺得該減”

別把減負搞成“領導覺得該減”

黨中央印發為基層減負的文件後,各地紛紛結合實際出臺了落實的具體舉措。不過,措施千萬條、效果第一條,真減假減、有用沒用,還得多從基層幹部的切身感受出發,這就離不開換位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曾直言,基層的形式主義,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由此,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上級就應“沉下去”,角色互換、以下看上,才能把問題看得更透徹,“藥方”開得更精準。倘若上級依然固守己見、閉門造車,把自己的想法等同於基層的需求,減負就可能打不到“七寸”,甚至可能掉進“開會—發文—寫總結”的老套路。如此減負,若以減肥喻之,無異於瞎減肥,“越減越肥”。

為基層減負,哪些該減,該怎麼減,應多聽基層的聲音。網友經常調侃,有一種冷叫“媽媽覺得你冷”,上級應力避這種思維侷限,千萬不能把減負搞成“領導覺得該減”。事實上,哪些會該開、哪些文件應發、哪些痕跡要留、哪些微信群有用,基層最有發言權。上級想精準減負,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入一線,到基層幹部中間去,切實感受哪些會議和文件是工作的有效載體,哪些卻是冗雜無用的負擔,這樣才能把黨中央的要求落實到位,讓基層幹部有真正的獲得感。倘若主觀臆斷,簡單粗暴地搞“一刀切”,就可能出現空洞無聊的會照開不誤,指導實踐的文件卻被束之高閣,有用的微信群反而被關直接導致溝通不暢等新問題,豈不是另一種形式主義?

俗話說,要想公道,打個顛倒。上級作決策、提要求,不妨多從下級的角度看一看、想一想,就能減少很多盲目性,增強可操作性。據媒體報道,有的鄉鎮把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責任壓到村裡,與村“兩委”簽訂“責任狀”,但是村幹部根本沒有高速公路執法權。可以想象,不籤交不了差,簽了就無法執行,一旦出事還得“背鍋”,可謂大冬天穿溼棉襖,脫了冷穿上更冷。這種情況多了,基層幹部必定心生怨氣,不願作為。其實,只要站在執行終端去觀察,每項任務在哪個環節受阻,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如何改進,就會一目瞭然。

多一點設身處地,多一點換位思考,上下級之間就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密切配合,真正讓負擔減下去、實績幹出來。



(本文刊載於2019年第8期《中國紀檢監察》,作者:董菲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