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中的那座巴黎圣母院

□周云

当地时间4月15日,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失火,圣母院标志性塔楼坍塌。全世界为之震惊。巴黎圣母院发言人称,所有木制框架都在燃烧,值得庆幸的是主体结构幸免于难。巴黎检方已就火灾起因展开调查,据多家法国媒体报道,圣母院顶楼的电线短路可能是引发火灾的原因。

巴黎圣母院对法国人的历史文化价值不言而喻。这座建筑已经有约760年的历史,见证了法国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法国、对于巴黎这座城市,巴黎圣母院都早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建筑,深深地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也融入了他们的情感。因此失火之后,整个巴黎都为之哀伤,为之祈祷。

而在遥远东方的中国,巴黎圣母院的火情也牵动人心。毫无疑问,在所有的法国历史文化建筑当中,巴黎圣母院在中国的知名度是最高的,在很多中国人心目中有特殊的位置。这得益于一位法国作家的一部作品。这位作家就是雨果,这部作品就是《巴黎圣母院》。

192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的中译本《活冤孽》。几年后《孽海花》作者曾朴又推出译作《钟楼怪人》。1949年前后,陈敬容译本《巴黎圣母院》出版,这个名字被沿用下来。但《巴黎圣母院》真正的“火”,却是在中国刚刚结束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之后的一段时期,那时,《巴黎圣母院》因为雨果左翼的立场,以及该书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成为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最早一批西方文学作品之一。同名电影也在这一时期重新公映。这对当时的中国读者、观众以及这部作品,都是幸事。刚刚走出禁锢年代的读者和观众,就像呼吸新鲜空气那样,贪婪地欣赏着、感受着来自异域的文化,感受着那些久违了的价值和情感。于是《巴黎圣母院》就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巴黎圣母院也因此在一代人的思想上和情感上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巴黎圣母院失火,焚毁了标志性的塔楼,实际上也焚烧着万里之外一代中国人心中一些宝贵的东西,那些关于爱情,关于人性,关于忠诚,关于博爱的宝贵记忆。就这样,巴黎圣母院成为了中国人的巴黎圣母院。

然而同样在中国,在关于巴黎圣母院失火的网络评论中,我们也看到有人把这一起事故,同火烧圆明园联系了起来。表面上看起来,把这两起事件联系在一起的都是火。实际上,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连接点:仍然是雨果。当年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不久,雨果在一封信中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巴黎圣母院》能够超越法兰西的国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在东方的读者心中有那么神圣的地位。因为书的作者,是一位具有人类情怀的伟大文学家,他在书中表达的那些价值和情感,属于人类。作为一个法国人,对法国侵略者破坏圆明园行径进行了严厉的谴责,是因为他深深知道,圆明园所凝结的艺术和智慧,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人类。英法联军的破坏,是对中国人的伤害,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伤害。

今天,巴黎圣母院不幸遘罹火灾,对于有人将其与火烧圆明园联系起来,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这表明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历经160年之久,仍然难以平复。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维护和平,避免战争之重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因为曾经的战争而忽略了巴黎圣母院固有的价值。巴黎圣母院作为历史建筑,作为文明的结晶,对于人类的价值,一如我们的长城、颐和园、圆明园对于人类的价值一样。同样,也不能因为我曾经遭受的伤害,就忽视巴黎圣母院和一代中国人之间特殊的因缘。

行文至此,得到最新的消息,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已经彻底扑灭,并且将予以重建。这值得期待,但我们更期待通过这样一场大火,能够引起人们更深刻的反思,进而能够弥补两国人民之间的隔阂,增进中法人民之间的感情。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