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無邊寺中望白塔

晉商故里太谷縣,歷史悠久,文脈綿長,文化積澱深厚,縣境內遍佈的古蹟遺存,記載了這裡的輝煌。

太谷古寺廟,雖然存世數量較少,但年代久遠,建築精美,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築珍品。無邊寺、淨信寺等古寺廟都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無邊寺更堪稱其中翹楚。

太谷:無邊寺中望白塔

無邊寺又叫白塔寺,其超群拔萃,凌駕眾寺之處就在寺內的七層白塔。

無邊寺白塔,始建於西晉泰始八年,即公元272年,重修於北宋治平年間,即公元1064年至1067年之間,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白塔用料精良,結構巧妙,建築技藝高超,堪稱土木金石抒寫出的燦爛文化。

我國現存古塔10000多座,其中白塔為數不少。但大都為覆缽式白塔。無邊寺白塔這種樓閣式白塔則相對罕見。

無邊寺白塔是平面八角的七層樓閣式磚塔,高43.6米,通體潔白。自建成之時起,它挺拔、雄壯矗立於藍天黃土間的塔身,就一直是太谷縣的地標性建築。來到太谷,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白塔那雄壯的身姿。

太谷:無邊寺中望白塔

太谷:無邊寺中望白塔

太谷:無邊寺中望白塔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沒有塔,也沒有塔字。我國古代的能工巧匠、建築大師,吸收古印度和尼泊爾的佛教藝術,融合中國傳統建築精華,超越覆缽式古塔這一母體。創造了中國古塔。但公元一世紀至七世紀,中國人稱塔“佛圖”、“浮圖”,甚至“卒都波”。直到隋唐,翻譯家才創造了塔字,為塔正名。古今詠塔詩文很多,“古塔雲中影,佛寺夜半鍾”“梵宇弘開壯帝都,碧天空起玉浮圖”“望盡人間多少事,身在大千幾滄桑”。這些詩句,表達了古人對塔的崇拜和喜愛。

中國古塔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樓閣式、密簷式、亭閣式等。登塔眺望,是中國傳統。

無邊寺白塔就是形體高大、既可瞻仰膜拜,又能登臨遠眺的樓閣式塔。塔內第一層為小形方室,供有佛像,有磴道可上,二層以上塔身中空,安有樓板木梯,供人攀登,塔頂的尊勝石幢,雄渾壯觀,瑰麗精緻。在晴朗的日子,登上頂層平臺,即可鳥瞰太谷全城。

無邊寺白塔是中國寺廟建築研究領域多個門類的實例材料,彌足珍貴。

進入無邊寺,就會發現。整個寺院是以白塔為中心佈局的。這與其它以正殿為中心的古寺廟大相徑庭。這種佈局,完整地保留了唐以前的寺院格局。

採訪:侯安剛 (太谷縣文管所所長)

在整體構思上講,站在山門之內,就可把整個塔收入視線。而正殿又在塔的後簷的視角範圍之內。這種以建築體量的視覺效果決定寺院佈局的方法,應該是早期寺院的一種建築手法。在唐代以後,寶塔後置,另成院落。無邊寺白塔的這種佈局在咱們晉中,乃至全省都不多見了。

在唐代,佛塔中空,至宋代轉為實心。無邊寺寶塔保留了唐塔中空的特點。因而被視為唐塔至宋塔轉變過渡的實物例證。

無邊寺白塔重修於宋代,嚴格遵循宋代營造法式。其表面的磚雕斗拱的創作及裝修門板、門釘、門簪、窗和斗拱的比例。都能在宋代古籍中找到所本。宋代建築那種既講究規整,又不禁止匠人發揮奇思妙想。抒發性靈的風格,在白塔自根至頂,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塔歷千年而長白。是因為它的塗料也很有特色。

採訪:侯安剛 (太谷縣文管所所長)

白塔的塗料據傳是糯米粥和白礬加白灰三合一調配。敷上去後經久而白不減。

佛塔傳入中國後,不僅在形式上推陳出新,變得豐富多彩。而且漸漸世俗化。有了不少新功能。無邊寺白塔也是如此,對高僧大德而言,它是禮佛之所,對善男信女來講,它是祈福之地。在太平時節,文人雅士在此登臨遠眺,一抒胸臆。到了戰亂年代,將士們登上高塔,偵查敵情。

無邊寺白塔還是古太谷的文峰塔,相傳每逢開科取士之年就有白鶴降於塔頂,落幾隻鶴,太谷縣就有幾人在當年金榜題名。此說雖流於荒誕。卻也反映了太谷人寄託於白塔上的美好願望。

無邊寺除白塔外,還有山門、戲臺、四明亭、藏經樓、獻殿、正殿、偏殿等古建築,這些古建築大多為明清時遺存,雕琢華麗,出簷深遠,氣勢壯觀,四明亭前的一對明代琉璃獅子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黃綠的釉色,歷經四五百年不褪,也是國寶級的文物,在四明亭廊柱上,有以漢紋錦彩繪塑造的八仙造像,雖經風吹雨打,仍清晰可辨。

無邊寺的殿、亭、樓、臺,都以白塔為中心,作縱深佈置,自外而內,殿亭重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構成了一個既充滿動感又端嚴莊重的宏偉的建築空間,堪稱古建築佳作。

古意盎然的白塔與日新月異的太谷水乳交融,契合無間。

中國古建築學認為,真正的建築應生成於文脈,親和於環境,協調於人情,除了充分滿足功能需求外,還要有象徵,有隱喻,有文化,有氣質,有品位,這樣的建築理想經由古代能工巧匠之手,反映在了無邊寺白塔的一磚一瓦之中,斗拱風鈴之上。矗立千年,見證了太谷滄桑鉅變的無邊寺白塔,在悠悠歲月中,在不可計數的膜拜、登臨之下,已由物質之塔,逐漸演變為心靈之塔、精神之塔,它象徵的善良、正義、和諧就如它那潔白晶瑩的色澤一般,歷久彌新,長存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