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老師講課好,不代表學生成績一定好

這裡所說的講課好,是指日常上課講得好,而不是指講課比賽中那些反覆背誦別人設計好的臺詞,然後做秀表演的所謂講課能手們。

日常教學中很多老師備課踏實認真,講課滔滔不絕,學生喜歡,領導認可,但就是教學成績比其他同事差一大截。自己感到委屈,別人也為他感到不平。其實,這是有原因的。講得好,不等於學生學得好,講到了,不等於學生學會了。

這種類型的老師教學成績不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們不注意“學情”,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沒抓好知識的“落實”。

年輕老師也常犯這樣的錯誤。認為教學很簡單,講完了,學生們就該掌握了,因為知識如此簡單,你怎麼可以不會呢?實際上,學生是真的沒掌握。開始認為是自己講得不好而導致學生不會,後來不斷改進講課藝術,比別人更努力地講課,但還是收效甚微。

我開始反思研究,逐步認識到,作為孤立的老師,該做的我都做到了,我缺少的是在課堂上時刻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注學情。很多時候是我講我的,他聽他的,只知道我講完了,不管他是否學會了。這樣上課,教學效果當然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無”。

其實,同樣一個問題,從老師的角度和從學生的角度來審視,是完全不同的。往往老師認為簡單,學生卻認為很難。所以,我們上課,不但要備教材(不是指寫書面備課),更要備學生,要在上課過程中想辦法讓學生動起來,他們不是看客,他們是真正的主人。

“在游泳中學游泳”,這是一條真理。你只在岸上講述游泳的知識,不讓他下水,他永遠也學不會游泳。具體地說,上課時很多東西,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做,教師一定不要包辦代替,教師的角色只是引導課堂,幫助學生排除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