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周洪宇:不尊重教育規律,越努力越摧殘人

陶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要培養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而且這種培養是從人的創造力、實踐能力去考量和測評的,絕非單一看分數排名高低、看課業成績好壞。這也是今天的教育改革值得借鑑的方面。


「反思」周洪宇:不尊重教育規律,越努力越摧殘人


周洪宇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1

陶行知當年提出的問題有的現在更尖銳了


記者:陶行知先生當年提的教育問題現在還存在嗎?

周洪宇:陶行知先生所處時代與今天不可同日而語,比如現在國家每年拿出4%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作為教育投入,當年的教育經費短缺等問題到今天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陶先生提出的“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束縛學生的自由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甚至比以前還要尖銳。


記者:陶行知先生當年是怎樣對待這些問題的呢?

周洪宇:在陶行知所處時代,應試教育的問題集中反映在會考制度上。對於此種完全以應試為指揮棒的教與學,陶行知深惡痛絕。1934年6月1日,他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殺人的會考和創造的考成》一文指出:自從會考的號令下了之後,中國傳統教育界展開了許多幕的滑稽悲劇。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於必不教。教育等於讀書;讀書等於趕考。

同年7月,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把自己的名字改為“行知”,主張“行知行”。這是他關於學習過程認識的昇華,也是對會考制度見“知”不見“行”的有力回擊。

有意思的是,陶行知應邀到南開大學去演講,適逢河北省會考。他了解到在會考的69個學校之中,南開中學男校考列第18名,女校考列第37名。當晚他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一見面,便向他道喜並專門做詩一首:“什麼學校最出色?當推南開為巨擘。會考幾乎不及格,三千里路來賀客。請問賀客賀什麼?賀您幾乎不及格。倘使會考得第一,賀客就要變弔客。”反對以考試論英雄,反對應試教育,提倡培養“真善美的活人”,認識多麼深刻!

陶行知不看重成績,不看重分數,他真正看重的是南開認真的辦學態度和學校精神。他認為,正是南開在教課之外,相當注意學生整個的生活,不把學生當作書呆子教,成就了南開精神。陶行知給當時應試教育開的藥方正是“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重視“行”,把實踐放在第一位,從實踐中學習,再返回實踐。

不考課業,那考些什麼功課呢?他主張考以下內容:一、農事或土木工操作;二、智慧測驗;三、常識測驗;四、作國文一篇;五、三分鐘演說。陶行知在辦教育的時候明確表示,投考的學生必須有農事或土木工經驗,方才有考取的把握。這是一項重要的資格,這兩個條件完全沒有的人不必來考。凡是小名士、書呆子、文憑迷的都最好不來。這樣一來,直接把應試教育下的人擋在了門外,形成了手腦並重的教育導向。

2

不尊重教育規律,越努力越摧殘人


記者:現在一到暑期,補習班就鋪天蓋地,這也與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相悖?

周洪宇:是的,暑期就是讓孩子休息和玩的。把學生當成學習機器,導致學生比放假前還累,難道正常嗎?現在看來,陶行知先生當年批評的學生變成“拼命趕考的機器”等問題比以往更尖銳了。


他當年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現在看來也有參考價值。陶先生提出“六大解放”,(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思;(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幹;(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講;(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社會;(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的東西。“拼命趕考,還有多少時間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會的寶貴知識呢?”為此,陶先生疾呼:“創造的兒童教育,首先要為兒童爭取時間之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兒童,解放兒童的時間,對兒童進行創造性教育。現在,我們的家長、老師、社會能不能把暑假的時間還給兒童,讓他們在玩中學,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很多人“束縛兒童時間”的理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陶行知用尊重學生天性的“生活教育”理念培養學生,培養出了數名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大批政府部長、教育家、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現在的灌輸式教育,把家長、孩子、老師搞得都很累,可累而無用。不尊重教育規律,越努力越摧殘人。

記者:陶先生提倡建立怎樣的教育?

周洪宇:陶行知先生不僅發出了“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動那培養生活力之創造的考成”的疾呼,而且提出了檢驗教育成敗的基本方法:1、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的身體強健了多少?有何證據?――強調教育要注重體魄的鍛鍊;2、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對於手腦並用已經達到什麼程度?有多少是獲得了繼續不斷的求知慾?有何證據?――注重手腦並用;3、校內師生及周圍人民對於改造物質及社會環境已經達到什麼程度?有何證據?――強調一所學校應該是一個文化的高地,對周邊形成思想和精神的引領……

可見,陶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要培養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而且這種培養是從人的創造力、實踐能力去考量和測評的,絕非單一看分數排名高低、看課業成績好壞。這對今天的教育改革不也有很強的可借鑑性嗎?


(本文節選自《回眸陶行知 培養真善美的人》一文,刊登於2017年7月26日《湖北日報》,採訪者李思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