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镇:“一村一品”做实农村集体经济

永嘉镇:“一村一品”做实农村集体经济

正在建设的冻库和配送中心。

又要过端午节了,永嘉镇万年村500亩麻竹笋种植基地的业主郭辉良早就开始忙碌了。去年,他将基地里的麻竹叶销往韩国日本等地包粽子,卖了100多万元。今年,他不光继续卖麻竹叶子,还要向日韩国家及东南亚地区出口麻竹鲜笋及系列深加工食品。

和万年村一样,永嘉镇每个村都因地制宜,一村发展一个特色主打产业,“一村一品”做好做实农村集体经济。

万年村打造500亩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

永嘉镇是我区种植竹子的传统镇,拥有30000多亩丰富的竹海资源,雷竹、麻竹、楠竹等竹子种类繁多。但以前苦于没有大户带动,笋竹产业一直没有取得较好的发展。

今年47岁的郭辉良是土生土长的永嘉人,十几岁就开始从事竹类种植及竹产品加工生意。早些年,他的主要精力放在重庆及外地,在重庆建有自己的竹笋系列产品食品加工厂。近几年,我区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瞅准商机的郭辉良将发展重心放到了家乡永嘉镇。

“这里竹子资源丰富。我种了几十年的竹子,是时候回到家乡带动经济发展了。”三年前,郭辉良在万年村租下500亩土地种植麻竹和雷竹,今年又在修建冻库、配送中心及土特产展示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头,让更多的乡亲发展竹笋产业,共同增收致富。

目前,郭辉良的种植基地已成规模,平时吸引了附近不少村民来基地打工,平均每人每天有50元的收入。再加上他的食品加工厂还要兼顾收购附近村民种植的竹笋,平均每年要收笋子400多吨,涉及1000多家农户。光是这两项就能让当地村民增收不少。

据郭辉良介绍,竹笋及系列深加工产品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够帮助肠道消化,有益于减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越来越健康,韩国、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人们特别喜欢吃麻竹笋,今后的销售前景会越来越好。他的麻竹基地一年旺产大约700吨笋子,一般产值在每亩3000元至6000元,再加上竹叶的收入,竹子产业利润可观。郭辉良表示,等到可冷冻300吨的冻库修好后,将把当季未销售完的鲜笋冷冻保鲜,防止损坏。这些当季的鲜笋或者干笋将大量销给火锅店、餐馆等,根本不愁销路。

和益村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这些蒲公英长势良好,估计下半年会丰产。”4月8日,在永嘉镇和益村,中药材种植大户王必全在地里察看新出苗的蒲公英长势,高兴地说。

和益村之前是“空壳村”。为了摘掉穷帽,在镇里的支持下,村委会经过多方考察,又专门邀请了铜梁仲景药材有限公司的专业人士来村里查看测土。测试结果显示,和益村的土质适合种植中药材。年前,仲景药材公司又派出技术人员为村民们作技术培训,村里还和公司达成收购协议,村民们不愁中药材销路问题。

确定了主打产业,说干就干。去年9月,村里成立了铜梁区思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村里5户农民加入合作社,成为大股东。合作社免费向村民提供药材种子和技术指导,还免费帮村民收购代销药材。目前,合作社已经带动了70多户本村村民加入到种植中药材的队伍里来,其中5户是贫困户。

王必全介绍,种植中药材的土地全部都是村里开垦的荒山荒坡和撂荒地,一共开垦了40亩,计划开垦300多亩。村民的撂荒地前三年免租金,到期后可以继续出租给合作社,村民也可以自己收回种植中药材。“撂荒地涉及到100多户农户,已经和他们谈好了。”王必全说,目前合作社种植了蒲公英、苍术、紫苏、金钩藤、白芷、大天冬、瓜蒌、黄精等中药材,已经种植了50多亩,下半年就可见效益。预计每亩收益3000元左右。下一步,合作社计划把整个村都带动起来种植中药材,成立药材初加工厂。

“一村一品”每个村发展特色产业

“万年村发展竹子产业,和益村种中药材,永东村种植优质水果,明山村将种植花椒,幸福村、明山村、竹海村要打造百亩椿芽种植基地。每个村都将主打一个产业,采取‘一村一品’的模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永嘉镇副镇长李晓燕告诉记者,永嘉镇一共有13个村和1个社区,致富不能千篇一律。经过镇党委多次研究讨论,根据每个村的特点和原有的基础情况,因地制宜,帮助各村制定发展思路,打造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增收。

李晓燕说,以和益村为例,之前就有部分村民曾经在村里种植过中药材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镇里的联系领导、驻村干部、镇农服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和村干部一起多次开会商讨,最终确定扩大种植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更多村民种植中药材。

除了成立专业合作社、引进业主,用大户带动散户发展也是一个不错的思路。李晓燕说,在大户的示范作用下,零星的农户见到了效益、看到了希望,自觉自愿加入进来,产业就会越做越大。(记者 谢凤 实习记者 王媛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