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秦末漢初之間發生過兩場絕對反擊的以少勝多之戰,兩場戰役也成就了兩位名將,讓他們青史留名,分別是項羽在鉅鹿大戰中破釜沉舟和韓信在井陘口大戰趙軍的背水一戰。

這兩場戰役都是秦末漢初的經典戰例,但是無論從強度和意義來說,項羽鉅鹿之戰都要遠遠超過韓信的井陘之戰。

鉅鹿之戰是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決定性戰役。

鉅鹿之戰前,那個有著鴻鵠之志的並在中國歷史上首倡起義的陳勝已經被來自秦國的章邯帶領由囚徒和民夫組成的二流秦軍擊敗,而後陳勝被自己的司機砍死後送給章邯,而被陳勝派遣伐秦的大將周文也在更早的時候被章邯擊敗自殺,隨後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重建的魏國被摧毀,魏王咎戰死,而新興的齊國也被擊敗,齊王田儋戰死;此後在江東起兵後一直戰無不勝的項梁,也在定陶被章邯擊敗身死,反秦形勢一片危機。

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鉅鹿之戰前,陳勝、田儋、項梁都已經戰死,反秦力量危機四伏

當時仍在堅持反秦的勢力和武裝有:楚懷王熊心及手下的項羽、呂臣,劉邦;齊國(田儋戰死後,其弟田榮、田橫立其田榮兒子為齊王);趙國(武臣被部將所殺,張耳、陳餘立趙歇為趙王)、燕王韓廣。而此時章邯以為項梁死後,楚國已經不足懼,於是揮師河北,與王離帶領秦軍夾擊趙國,並將趙王歇和張耳包圍在鉅鹿,此後趙王向各國發布求援。

要說此前連滅周文、陳勝、魏咎、田儋、項梁的章邯確實能打,但是他的秦軍跟王離的秦軍比起來絕對是二流秦軍。王離帶領的秦軍是秦始皇滅六國時秦軍,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派遣蒙恬帶軍進攻匈奴,並修築長城,防守邊塞,而蒙恬率領秦軍正是鉅鹿之戰中項羽的主要對手,秦始皇死後,蒙恬也被秦二世夥同趙高、李斯殺死,這支軍隊的指揮權就被移交到王翦的孫子王離的手中,秦末天下大亂後,中原局面失控,嶺南秦軍自立於南方不歸,因此秦二世只得調用這支秦朝真正的正規軍長城軍團。

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鉅鹿之戰的秦軍主力是參加過滅六國之戰和攻匈奴之戰的精銳秦軍

王離率軍進攻河北趙國後,臨時有囚徒和民夫組建的秦軍臨時部隊章邯所部,就負責在外鉅鹿以西為王離供應糧草,保護糧道,而鉅鹿核心戰場則王離的長城秦軍負責。接到趙國的求援後,楚國兵分兩路,一路有劉邦率領,利用秦軍主力集中河北的情況,關中空虛,而西向伐秦;另外一路則由宋義為主將,項羽為副將北上救援趙國,半路上宋義推諉不前,不緊不慢的給自己的兒子找工作,並親自送自己兒子到齊國當官,而急於北上的項羽一怒之下,砍死宋義多得楚軍軍權,而北上河北戰場,最開始項羽派遣英布接戰秦軍,但是首戰不利,於是項羽勒令全軍渡過漳河,僅帶三日軍糧,然後鑿沉渡河所用船隻,砸碎做飯所用鐵鍋,所謂破釜沉舟,以示決心之心,然後與王離軍展開決戰,最終大敗王離秦軍,生擒王離,逼迫秦軍將領涉間等自殺,就這樣秦朝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一戰而灰飛煙滅。

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鉅鹿之戰示意圖

而事情還沒有結束,鉅鹿之戰後,項羽聯合其他各路反秦力量在稍後漳紆之戰中,再次擊敗章邯,進退失據的章邯被迫投降項羽,隨後章邯所部的20萬秦軍被殺,加上此前王離秦軍,共計40萬秦軍被徹底消滅,此後秦軍完全喪失了機動作戰力量,滅亡已成為必然,就在鉅鹿之戰、漳紆之戰的同時,劉邦率軍悄然西進,迂迴過秦軍防守嚴密的函谷關,轉而從關中南面的武關攻入關中,而此時秦國趙高幹掉了秦二世,稍後自己又被秦三世子嬰,隨後子嬰向劉邦投降,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滅亡。

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鉅鹿之戰奠定了項羽各路諸侯的霸主地位

如果項羽沒有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那麼河北、山東一帶的反秦力量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而40萬秦軍一路從函谷關回師關中,另外一路繼續掃蕩反秦力量,那麼秦朝絕不會二世而亡,所以鉅鹿之戰的勝利特別關鍵,完全改變了中國歷史進程和走向。

韓信的井陘之戰,無論從規模和意義都無法和鉅鹿之戰相提並論

井陘之戰的背景是這樣:

劉邦滅亡秦國後,曾經想要關閉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但是被憤怒的項羽一戰而破,於是劉邦被迫去赴鴻門宴,而後項羽分封諸侯,以漢中也隸屬於關中為由,將劉邦分封為關中王,並分封了三名秦國降將為王,封鎖劉邦,項羽東返後,忙於齊國戰事,而劉邦則重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然後聯合各路諸侯共計大軍50多萬人,攻佔了項羽老巢彭城,然而在山東齊國的項羽立即派兵回援彭城,結果劉邦被打得大敗而歸。

彭城大敗之後,原來跟隨劉邦的各路諸侯包括魏國、趙國、代國全部背叛劉邦,改投楚國,於是劉邦派遣張耳和韓信進攻這些國家,一方面剪除後患,同時也攻取地盤,增加實力。

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是韓信真正成名之戰

韓信等人先是攻取魏國,迫降魏王豹,然後揮師進攻趙國。

起先張耳和陳餘是生死之交,二人曾先後輔佐武臣為趙王,武臣死後又輔佐趙歇為趙王,鉅鹿之戰中,張耳和趙歇被包圍在鉅鹿城,而陳餘在城外,因為救援問題張耳和陳餘產生矛盾,而後張耳追隨項羽入關,結果張耳被封為中山王,而陳餘僅被封為候。自此張耳和陳餘割席斷交。後來陳餘從齊國田榮處借兵打跑了張耳,重新輔佐趙歇為趙國,張耳被打跑之後投奔了劉邦。

此次張耳和韓信滅亡魏國後,翻越太行山的井陘口進攻趙國,而早已掌握情況的趙國嚴陣以待。趙歇和陳餘親自領兵20萬大軍,以逸待勞等待翻山越嶺而來的韓信3萬漢軍。

同為絕對反擊,但是項羽的鉅鹿之戰的意義卻遠超韓信的井陘之戰

井陘之戰示意圖

趙軍將領李左車曾建議陳餘屯守堅城,然後利用漢軍糧道艱難的特點,襲擊其糧道,則漢軍不戰自潰,而陳餘則認為自己20萬大軍,而且“義兵不用詐謀奇計”要和韓信正面對敵。

而韓信也非常自信不聽部將的勸阻,背靠河水列陣。同時安排灌嬰等人帶領騎兵設伏,兩軍開戰後,趙軍人多,漢軍敗退,趙軍追擊,但是等退入河水中漢軍漸漸被逼入絕境之後,都發齊了絕地反擊,反而將趙軍衝擊敗退,而此時灌嬰所部騎兵突入了趙軍大營,並將漢軍旗幟遍插趙軍大營,於是不知情況趙軍以為老窩被端,然後大亂,漢軍隨後掩殺,趙歇、陳餘死於亂軍之中。

此戰過後,趙國滅亡,隨後齊國和燕國懾於韓信的兵威,也紛紛宣佈臣服與劉邦。

井陘之戰打開了漢軍在河北的局面,隨後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但是井陘之戰是無法和鉅鹿之戰比擬的,無論從戰役規模還是兇險程度,以及戰略意義上說都無法與鉅鹿之戰並肩,可以即使井陘之戰輸了,韓信仍可以退守魏國,然後捲土重來,但是鉅鹿之戰如果項羽戰敗,則所有反秦力量都會遭到失敗。

當然井陘之戰對於劉邦來說幫助巨大,井陘之戰發生時劉邦正在成皋和滎陽苦戰,而且屢戰屢敗,後來劉邦甚至狼狽逃出滎陽,然後直奔趙國的張耳、韓信處,直接奪了韓信的兵權,將新編的趙地的漢軍主力盡數奪走,然後和項羽再戰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