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大火是火燒圓明園的報應?這樣看只能證明你心理陰暗

巴黎聖母院大火,國內有人以此與“火燒圓明園”對照。4月16日,圓明園遺址公園官微發佈《文明不能承受之殤》,將兩場大火都歸結為“文化之殤”,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徵,每座博物館都是人類的寶庫,衷心祈願文物都能遠離災難代代傳承。

159年前,英法聯軍搶劫併火燒圓明園後,《巴黎聖母院》的作者維克多·雨果對此予以嚴厲譴責。而雨果名著《巴黎聖母院》使得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的大教堂聞名天下。烈火吞噬了人類文明的成果,並且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圓明園如此,巴黎聖母院同樣如此。

巴黎聖母院大火是火燒圓明園的報應?這樣看只能證明你心理陰暗

巴黎聖母院

當然,英法聯軍搶劫並燒燬圓明園,是極其野蠻的強盜行徑。但是,這並不能作為今人幸災樂禍、拍手稱快的理由。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圓明園毀於1860年。顯而易見,火燒圓明園的人是英法官兵,而不是修建巴黎聖母院的工匠,兩者之間隔了近700年。另外,1163年的法國,尚處於封建割據狀態,也不是現代意義的法國。這也意味著,雖然同為法國,但國家形態根本不同。顯然,巴黎聖母院不需要為火燒圓明園承擔責任。

如果追溯一下歷史,應該譴責的不僅包括縱火的英法聯軍,同時也包括咸豐皇帝及滿清統治集團。

1860年9月,第二次鴉片戰爭處在議和階段。據洪燕《巴夏禮事件與火燒圓明園》一文研究,由於天津談判破裂,英法聯軍向通州進發,進逼北京,清政府改派怡親王載垣等到通州與英法談判。9月14日,載垣等接受了英法所提的條件,與巴夏禮達成了停戰簽約的協議。不料在17日,巴夏禮又提出了英國使臣向清帝親遞國書的要求。載垣等認為“此事關係國體,萬難允許”,並且,9月12日的會晤中並無此說法,且先前英俄兩國也未開此先例。但巴夏禮則認為,親遞國書乃國際慣例,沒有必要列入談判內容。雙方堅持己見,相持不決。於是,載垣等一面向咸豐皇帝報告,一面通知僧格林沁率兵在張家灣將巴夏禮一行人擒拿羈留。而此前,僧格林沁因和局不成之勢已顯,早在張家灣以南重兵扼守,9月l8日面飭恆祺時,又已有“事已決裂,應將巴夏禮等羈留在通”之意,故在接到通知後,率部出動,截拿巴夏禮等英法人員39人。

巴黎聖母院大火是火燒圓明園的報應?這樣看只能證明你心理陰暗

圓明園

清廷扣留談判人員導致戰爭再起,,清軍再次節節敗退。但是,光祿寺少卿焦佑瀛、署戶部右侍郎袁希祖等人聯名奏請極刑處死巴夏禮。咸豐皇帝難下決心,9月21日任命奕訢為“欽差便宜行事大臣”,接辦和局。談判過程中,奕訢要求先停戰後議和,英法要求先放人後議和,雙方相持不下。9月30日,額爾金宣佈停止交涉,將此事移交聯軍司令部處理。10月5日,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兩門,並於次日凌晨佔據圓明園,與當地土匪一起,大肆搶劫。此時,咸豐帝已經逃到了熱河。

由於交涉無果,英法聯軍很快佔領了德勝門和安定門。l0月8日,清廷將巴夏禮等8人(一說為9人)釋放。lO月12日至16日,英法談判人員先後被送達聯軍大營的,英人26名,死傷各半;法人l3名,7死6傷,《泰晤士報》記苦包爾貝更慘遭分屍之禍 。作為英內閣任命的對華戰爭全權公使,額爾金決意對清朝皇帝虐殺外交代表的這一野蠻行為實施報復,於是下令火燒圓明園。

在明知道強盜入侵的情況下,清廷明知不能力敵,卻偏偏劫持談判人員,並導致十幾人死亡。這種做法無異於引火燒身。正是因為清政府的愚蠢行徑,這才引來了火燒圓明園。如果說,額爾金的強盜行徑需要譴責,那麼,清廷統治集團的作為更值得反思。

巴黎聖母院大火是火燒圓明園的報應?這樣看只能證明你心理陰暗

另一方面,在財產權和公眾屬性上,巴黎聖母院與圓明園有著本質的區別。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公眾活動場地,一般人都可以去。火災之前,中國人也可以去參觀,主教堂正樓免費,鐘塔、教堂博物館、地下室、塔樓售票。而圓明園在被火燒之前,一直是皇家園林,與老百姓沒有任何關係。即使老百姓有著強烈的願望,也不可能進圓明園遊覽。在1860年火燒圓明園和1900年的劫難中,都有土匪和中國老百姓到圓明園趁火打劫。

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圓明園是清朝皇家的私產,既然有機會,何不渾水摸魚?

在火燒圓明園這場災難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罪行不可原諒,這場個災難的始作俑者額爾金將被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清廷的應對措施也需要反思。作為今天的民眾,將巴黎聖母院大火視為報應,只是以偏狹陰暗的心理焚琴煮鶴,於人於己沒有任何好處。至少,最近幾年中國民眾去巴黎遊覽時,再也無法領略其昔日風采。巴黎聖母院大火,中國人沒有任何理由拍手稱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