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大火是火烧圆明园的报应?这样看只能证明你心理阴暗

巴黎圣母院大火,国内有人以此与“火烧圆明园”对照。4月16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微发布《文明不能承受之殇》,将两场大火都归结为“文化之殇”,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159年前,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后,《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对此予以严厉谴责。而雨果名著《巴黎圣母院》使得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大教堂闻名天下。烈火吞噬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并且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圆明园如此,巴黎圣母院同样如此。

巴黎圣母院大火是火烧圆明园的报应?这样看只能证明你心理阴暗

巴黎圣母院

当然,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是极其野蛮的强盗行径。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今人幸灾乐祸、拍手称快的理由。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圆明园毁于1860年。显而易见,火烧圆明园的人是英法官兵,而不是修建巴黎圣母院的工匠,两者之间隔了近700年。另外,1163年的法国,尚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也不是现代意义的法国。这也意味着,虽然同为法国,但国家形态根本不同。显然,巴黎圣母院不需要为火烧圆明园承担责任。

如果追溯一下历史,应该谴责的不仅包括纵火的英法联军,同时也包括咸丰皇帝及满清统治集团。

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处在议和阶段。据洪燕《巴夏礼事件与火烧圆明园》一文研究,由于天津谈判破裂,英法联军向通州进发,进逼北京,清政府改派怡亲王载垣等到通州与英法谈判。9月14日,载垣等接受了英法所提的条件,与巴夏礼达成了停战签约的协议。不料在17日,巴夏礼又提出了英国使臣向清帝亲递国书的要求。载垣等认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并且,9月12日的会晤中并无此说法,且先前英俄两国也未开此先例。但巴夏礼则认为,亲递国书乃国际惯例,没有必要列入谈判内容。双方坚持己见,相持不决。于是,载垣等一面向咸丰皇帝报告,一面通知僧格林沁率兵在张家湾将巴夏礼一行人擒拿羁留。而此前,僧格林沁因和局不成之势已显,早在张家湾以南重兵扼守,9月l8日面饬恒祺时,又已有“事已决裂,应将巴夏礼等羁留在通”之意,故在接到通知后,率部出动,截拿巴夏礼等英法人员39人。

巴黎圣母院大火是火烧圆明园的报应?这样看只能证明你心理阴暗

圆明园

清廷扣留谈判人员导致战争再起,,清军再次节节败退。但是,光禄寺少卿焦佑瀛、署户部右侍郎袁希祖等人联名奏请极刑处死巴夏礼。咸丰皇帝难下决心,9月21日任命奕䜣为“钦差便宜行事大臣”,接办和局。谈判过程中,奕䜣要求先停战后议和,英法要求先放人后议和,双方相持不下。9月30日,额尔金宣布停止交涉,将此事移交联军司令部处理。10月5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德胜门、安定门两门,并于次日凌晨占据圆明园,与当地土匪一起,大肆抢劫。此时,咸丰帝已经逃到了热河。

由于交涉无果,英法联军很快占领了德胜门和安定门。l0月8日,清廷将巴夏礼等8人(一说为9人)释放。lO月12日至16日,英法谈判人员先后被送达联军大营的,英人26名,死伤各半;法人l3名,7死6伤,《泰晤士报》记苦包尔贝更惨遭分尸之祸 。作为英内阁任命的对华战争全权公使,额尔金决意对清朝皇帝虐杀外交代表的这一野蛮行为实施报复,于是下令火烧圆明园。

在明知道强盗入侵的情况下,清廷明知不能力敌,却偏偏劫持谈判人员,并导致十几人死亡。这种做法无异于引火烧身。正是因为清政府的愚蠢行径,这才引来了火烧圆明园。如果说,额尔金的强盗行径需要谴责,那么,清廷统治集团的作为更值得反思。

巴黎圣母院大火是火烧圆明园的报应?这样看只能证明你心理阴暗

另一方面,在财产权和公众属性上,巴黎圣母院与圆明园有着本质的区别。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是公众活动场地,一般人都可以去。火灾之前,中国人也可以去参观,主教堂正楼免费,钟塔、教堂博物馆、地下室、塔楼售票。而圆明园在被火烧之前,一直是皇家园林,与老百姓没有任何关系。即使老百姓有着强烈的愿望,也不可能进圆明园游览。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的劫难中,都有土匪和中国老百姓到圆明园趁火打劫。

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圆明园是清朝皇家的私产,既然有机会,何不浑水摸鱼?

在火烧圆明园这场灾难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不可原谅,这场个灾难的始作俑者额尔金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清廷的应对措施也需要反思。作为今天的民众,将巴黎圣母院大火视为报应,只是以偏狭阴暗的心理焚琴煮鹤,于人于己没有任何好处。至少,最近几年中国民众去巴黎游览时,再也无法领略其昔日风采。巴黎圣母院大火,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拍手称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