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聲免疫法”從何而來?提出者自食其果,如今很多媽媽還相信

現如今,很多寶媽在教育寶寶的時候,採用的是“哭聲免疫法”,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是去哄孩子,而是放任孩子哭泣,直到孩子明白哭泣無用,自然會停止哭鬧。並將這種方法應用到日常對孩子的教育中,比如分房、分床睡等。

這些寶媽們認為,“哭聲免疫法”教育出來的孩子比“愛”出來的孩子更加堅強,哭鬧頻率極少,是讓家長省心的好孩子。其實不然,“哭聲免疫法”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極壞的影響。雖然孩子眼前很乖巧,但長大容易抑鬱、精神分裂,甚至是自殺。

“哭聲免疫法”從何而來?提出者自食其果,如今很多媽媽還相信

“哭聲免疫法”從何而來?提出者最後竟自食其果?

美國人約翰·華生提出了“哭聲免疫法”,認為這樣可以教出堅強、不哭鬧、讓媽媽省心的好孩子,並在自己的兒女身上實踐。一段時間後,孩子果然比以前乖巧很多,不再哭鬧。可令約翰·華生沒想到的是,多年後報應會是這麼大。約翰·華生的大兒子在而立之年自盡,女兒也多次自殺未遂,小兒子流浪在外,外孫女酒精成癮,也多次嘗試自殺。“哭聲免疫法”禍及約翰·華生的子孫,真可謂自食其果。

“哭聲免疫法”並非讓孩子變堅強的唯一途徑,還有其他好方法!

1、年紀小的寶寶愛哭,哄了怕寵壞了?

寶寶年紀還小,也不會說話。哭泣是寶寶唯一用來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所以當寶寶突然大聲哭泣,他一定有什麼需求或者有話要說。這個時候寶媽應該先照顧寶寶的情緒,讓寶寶平靜下來,再滿足寶寶的需求或者傾聽寶寶要表達的東西,儘量順從寵著寶寶。不用擔心寵壞孩子,因為寶寶的性格和行為還未開始發展,這樣反而更能建立起寶寶和媽媽之間的信任。相反,如果寶媽採用“哭聲免疫法”,寶寶確實會變得很乖,卻會在腦中留下媽媽很冷漠的記憶,對寶寶以後都性格、人格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

“哭聲免疫法”從何而來?提出者自食其果,如今很多媽媽還相信

2、寶寶用哭來博取寶媽關注,要放之任之?

當寶寶稍微長大,哭就不再是寶媽們需要去幫寶寶料理善後的信號了。寶寶已經懂得利用哭來博得媽媽的關注,換的媽媽的關心和陪伴。這時就不能寵著、慣著孩子了,這樣會讓孩子習慣以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樣,“哭聲免疫法”會讓孩子的安全感蕩然無存,不利於寶寶的身心發育。其實,寶媽們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讓孩子不哭。比如,孩子因無聊而哭的時候,可以用他最喜歡的玩具逗他玩,或者和孩子做一場遊戲來轉移注意力,同樣可以制止孩子哭。

3、寶寶用哭來表示拒絕,寶媽要沉默?

當寶寶學會說“不”,學會對寶媽的要求提出反抗的時候,就說明寶寶已經進入了“叛逆期”。這時候寶寶對自己不喜歡的、家長強加給他的都會說“不”,當說“不”不管用的時候,就只能哭了。這時候寶媽可不能用沉默表示“抗議無效”,這樣給孩子留下家長“有霸權”,的印象,給孩子紮根“霸權”的思想。其實孩子這個歲數已經聽得懂道理,這時候寶媽們應該先安定孩子的情緒,瞭解孩子的心情和期望,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這樣孩子自然不會再哭。當然,對孩子無理取鬧的拒絕要擺明道理,讓孩子深刻認識到這樣是錯誤的。

“哭聲免疫法”從何而來?提出者自食其果,如今很多媽媽還相信

總而言之,寶媽們不能因為“哭聲免疫法”管用、孩子很聽話、為了讓孩子變堅強等而去使用,“哭聲免疫法”只能讓孩子表面看上去很堅強,實則會讓孩子的心靈變得“千瘡百孔”,有巨大的副作用。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寶媽們還是應該以陪伴、溫暖為主,以講道理為輔,這樣孩子才能在性格、人格上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