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如何走得更遠

從認識事物規律上我們知道:正確認知,是著手解決的前提;堅持不懈,是通達創新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首先表現為對事物認識上的不同,南轅北轍,盲目崇拜,固步自封,說的就是唯物與唯心的辯證問題。認識論,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宏觀理論與微觀研究,不可分離的核心指引,而“底線理論”在認識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通常評價對事物的瞭解程度,最關注的是它的何者的屬性呢?有人只注意表徵,有人只留意上限,有人只關心定性......從事物的變化發展與聯繫上看,應該關注的是它的“底線”,因為,管理的精髓是平衡,規則是會被動態打破的,底線理論為你掌控質變的訊息,為你的貫通而提供融會的可能,讓我深入淺出地為你講講這一課。

曾有一個爭論不休的提問:到底是學技術出身的理工人才,還是修財經管理的文科人才,更勝任企業的CEO 呢?關鍵是看他的腦袋思維,有否被所學的知識侷限,能否將理論活用到實踐中去。管理,是運用工具解決問題,而不是求證數學家高斯的難題,換句話說:是用“1+1=2”的假設前提,去累計自然數,而“鑽牛角尖”的人,挑戰的並不是問題的本身,而是這個假設的前提。如果,你是這樣一個人,適合向數學研究高院挺進,而不適合做管理。

什麼是“底線理論”?世界盃中對防禦進攻的一方,將球踢出自己的底線,即刻被處罰角球;人們常言:道德的底線,往往就是法律的邊緣;會計對業務處理不遵循制度和準則,實際上是對執業資格底線的僥倖;老闆對納稅籌劃的曲解,無疑是對稽查徵管底線的無視......當“變通”一詞,託付給會計師們的擔當之日起,底線理論,便是值得認清的問題,面對規則如何理解與應對的高難問題。

管理首當管人,底線理論為你回顧過往。復讀經典三國,孔明坐擺“空城計”,挑戰司馬懿的心理底線,堪稱一絕。那麼,一個居心叵測的人,一個深不見底的人,是防還是交?曹操用“赤兔馬”與“新戰袍”,雖收買不下關羽,其終過5關斬6將,卻為華容道的慘敗留下生天,這是關羽對軍令狀的底線不顧了。會計管理也一樣,企業管人都一般,對制度的藐視與犯規,最終導致以人管人,自然也就失了應有的標準,信任不能替代制度。

大家見慣了開玩笑,什麼樣的笑事可以開,什麼樣的人會在意,往往並不是從笑聲中感到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自尊底線,如果我說:我無所謂的,你會信嗎?你會將玩笑開得更大來見證一下嗎?這正如一位格鬥高手,平時能對戰5個黑帶,那麼,一次上3個他有信心,假如超越他的底線,結局會改寫。由此可見,底線理論中包含博弈論、行為心理學,具備洞察雙方底線的判斷力,會計上稱為職業判斷能力。

底線理論表現在財務管理上,效果可見一斑。在硬件既定的環境下,工作效率隨工作量的增加,出現峰值,不再投入自然不會有更大的產出;稅務籌劃的無差別臨界點的測算,是企業合理承受的成本底線,接下來就是向它靠近;事物的底線是其矛盾著的2個方面,正如稅法一樣,名存實亡的有,有實無名(潛規則)的同樣有,會計不應挑釁執法,而應如我一樣,“一生都在尋找幾CM的距離”,你可說它是漏洞,或是業務變化太快了。

底線理論是綜合分析的認識能力導航,也是會計學向控制論發展的認識主流。底線,它形象地揭示了事物平衡的條件,一方是自己,另一方是對手或問題,類似於“5W”的分析,同時,引入了數理上的比較法,無論是管人還是管事,定性定量地展開,具備科學的說服力。當會計業務日益成為企業管理重心之時,管理層的底線認識論攸關集團命運,“賭博”或“冒險”之前,是胸有成竹如諸葛亮?還是聽天由命的一擲?

會計承重之大,要求之高,與從業人員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會計能否在職業路上走得更遠,取決於此。會計面對無解的難題很多,這全然不包括會計基礎核算的管理,這時,精於求精的底線認知分析,遊刃於免於責罰的跨度,乃睿智之舉,會計智慧所在,那些只會閃躲和偷懶的傢伙,永遠都是戰場上的犧牲品。一眼讓人望穿了你的底線,這本身就沒對決的意義了,走下去是自己與自己的時間競賽,“不求超越別人,但求別人無法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