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品讀古歌謠都感受到古人樸實的品質和濃厚的情感

其一:《麥秀歌》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此歌是萁子所作。萁子與殷紂王同姓,是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屬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王朝內任太師輔朝政。後來紂王更加荒淫無道,整日飲酒作樂而不理朝政。萁子多次進諫都沒用,後來武王滅商建周後,萁子不願做周朝的順民,便帶領遺老故舊東渡。之後在朝周途中,看到故都朝歌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內心十分悲傷,於是便寫了《麥秀歌》。

古歌大意為:麥尖逐漸成長,禾黍也長得綠油油。紂王你啊,當時不聽我的話,才會落得如此地步。後人常以“麥秀”“黍離”來表達亡國之痛。

古歌謠五首|每次品讀古歌謠都感受到古人樸實的品質和濃厚的情感

其二:《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的。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其父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但孤竹君死後,叔齊想讓位給伯夷,伯夷不接受,而叔齊也不願登位。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臨終前唱出了這首歌,表現了生於亂世而不遇的怨恨和悲傷。

登上那西山啊,採摘野豌豆聊以充飢。用兇暴取代兇暴啊,伐紂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農虞夏古代聖君轉瞬即逝啊,我要去的樂土又在哪裡?多麼可悲啊,即將身赴黃泉,看來是命途多舛啊,這似乎是註定的!

古歌謠五首|每次品讀古歌謠都感受到古人樸實的品質和濃厚的情感

其三:《飯牛歌》

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且?

相傳此詩為春秋時甯戚所作。甯戚,春秋時衛國人,早年懷經世濟民之オ卻不得志。他打聽到齊桓公重視人才,便決心投靠齊國,以便有一番作為。他不畏艱難來到臨淄,自我舉薦,擊牛角高歌。這首古歌表達了甯戚對堯舜盛世的嚮往以及空有壯志才能而無法施展的悲傷。甯戚最終得到齊桓公的重用,拜為大夫,後長期任齊國大司田,負責齊國的農業生產,幫助齊國迅速富裕起來,是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

古歌謠五首|每次品讀古歌謠都感受到古人樸實的品質和濃厚的情感

其四:《忼慷歌》

貪吏而不可為而可為,廉吏而可為而不可為。貪吏而不可為者,當時有汙名?而可為者,子孫以家成。廉吏而可為者、當時有清名?而不可為者,子孫困窮被褐而負薪.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貧。獨不見楚相孫叔敖,廉潔不受錢。

據《史記•滑稽列傳》載,楚國令尹(宰相)孫叔敖為官廉潔,去世後,其子貧苦。善於諷諫時事的伶人優孟特意模仿孫叔敖的言談笑貌,令楚莊王難辨真假,以為孫叔敖復生.欲兩以為相!優孟就唱了這首《忼慷歌》。

古歌的大意是說:貪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清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若說貪官是不可以做的,難道當時就會有壞名聲嗎?貪官也是可以做的,家族子孫坐享其成。若說請官是可以做的,難道當時就會有好名聲嗎?清官也是不能做的,因為子孫會揹著木柴穿著粗布麻衣窮困潦倒。貪官常因為富足而煩,清官常因為貧困而煩惱。唯獨不見了楚國的宰相孫叔敖,他廉潔奉公不收受錢財。優孟的行為感動了楚莊王,楚莊王最終封賞了孫叔敖的兒子,這就是有名的“優孟衣冠”的故事。

前人評價此詩說:“將廉史之不可為說透,而主意於一語綴出、情深語竭。楚王聽之,不覺自入。”

古歌謠五首|每次品讀古歌謠都感受到古人樸實的品質和濃厚的情感

其五:《去魯歌》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蓋優哉遊哉,維以卒歲。

春秋時,孔子殺死亂政的少正卯,在內政外交方面都有所作為,魯國大治。齊國懼怕魯國強大,送女樂、好馬給魯國執政者季桓子,季桓子從此耽於淫樂,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帶領部分弟子離開了魯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的生涯。臨走時,他以歌表白心聲,後稱孔子離開魯國時所作的這首歌為《去魯歌》。

歌詞大意是:那些婦人的口啊,可以把大臣趕走;親近那些婦人啊,可以使國破家亡。好悠閒啊好悠閒,我只有這樣安度歲月。

歌曲表達了孔子內心對政局的無可奈何,而又對祖國的著戀不捨的複雜情感。從此孔子的思想也開始發生了變化,進入到“知天命”的階段。

古歌謠五首|每次品讀古歌謠都感受到古人樸實的品質和濃厚的情感

每次品讀這些古歌總是有一種體會:

這些古歌謠的篇幅雖然很短,甚至有的只是寥寥一二十個字,但表達出來的情感卻是很真實濃厚。從這點可以看出,古代的人雖然生活方式都很樸實簡單,但他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顆憂國憂民、立志報效國家的炙熱之心。這些古歌謠都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文化歷史的見證,我們不僅要學習,還要傳承。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正確的理解古歌謠所表達的思想,所謂“學而不思則罔”。例如上面的第二首古歌謠《采薇歌》。

這首古歌謠是表達了伯夷和叔齊譴責武王伐紂,認為那是以暴易暴,是可恥的行為而不能稱王於天下。而且以臣弒君更是違背了天理人倫,。因此他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周朝的飯。其實這是他們以自己的思想觀念作為評判武王伐紂這件事,而沒有考慮到因為紂王的荒淫無道致使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對於伯夷和叔齊而言,他們從一出生就受“一家一姓”的思想教育,所以有這種想法也是無可厚非。但作為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歷史的變遷中懂得有德者居之的道理。在生活中,努力做一個有德之人,才能贏取別人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