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老子的智慧》


品讀《老子的智慧》

自三年前開始正式接觸國學後,中國傳統文化在我的認知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總認為所謂的“國學”就是什麼“孔子”、“韓非子”、“墨子”、“老子”講得一些讓人理解不了的話而已,聽起來很順耳,看起來太枯燥,在求學生涯中,每天都得背,每次考試都得考,讓人頭疼不已。直到經歷世事以後,生活讓自己像一隻熱鍋上的螞蟻不停的在尋找出路,這時才明白原來那些枯燥無味的國學文字中,竟然蘊藏著自己孜孜以求的寶藏。

人生本是無常,生活的齒輪每時每刻都在轉動,它在旋轉之前,不會特意來告訴你,會朝著什麼方向轉,會帶動哪些齒輪一起轉,那些你無法看到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那些你認為至高無上的東西,也不代表會遙不可及,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看到事物背後隱藏的基本邏輯,那就是所謂的“道”。

什麼是“道”?在自己沒有接觸道家學說之前,會誤認為是封建迷信常常說的那種神秘力量,另外就是在影視劇和電影作品裡看到的穿著道服裝神弄鬼的道長那種刻板印象,因此對於道的理解更多偏向於“宗教”色彩。然而當自己系統地研究了道家學說後,才明白“道”並不僅僅是“宗教”,更在於一種哲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謂的“道”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它不因任何人的意識而改變,它永恆得存在於世事萬物發展的過程之中,我們既看不到又摸不著。

談到“道”,那不得不說老子留給世人的千古奇書《道德經》,全文僅五千字,但囊括了治國、修身、養生、軍事等方面的論述,被後世無數帝王、學者、宗教人士奉為經典,對老子的思想展開著各種形式的解讀。

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道德經》時,是在某知識付費專欄中學到的零星片段,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下讓我感觸到老子那種超凡而又無垠的智慧,這是多麼形象的比喻,竟然可以將“善”幻化作“水”,水又是那麼清澈那麼柔和,不正如善良之人那顆明純淨的“心”嘛,真的是絕妙的意象,讓人拍手稱讚,從那一刻起,我決心開始探尋老子《道德經》的智慧之旅。

品讀《老子的智慧》

通過各種渠道,自己找來了各版本的《道德經》,有些是原本,有些是名人譯本,也有些是各路作家的雜話本,全部羅列出來都有近百本,眼花繚亂,對於有選擇困難症的自己來說實在是無法做出好的選擇,於是便俗套地按照網上讀者評分高低進行選讀,其中原本是必須要讀的,除了原本以外還挑選了其它兩個評分較高的版本,一個是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另一個便是林語堂先生的《老子的智慧》。

說到林語堂先生,可能大部分中國人對他的印象都是“幽默大師”,一來他是個語言學家,“幽默”一詞由其首次引入中國,二來在他的每一部散文作品中都透露著詼諧風趣的筆調。但他還有一重身份在學術界影響深遠,那便是國學大師,他曾創辦《論語》、《人間世》等刊物,是現代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先驅者之一。自己手上的這本《老子的智慧》便是他國學作品中的集大成作品,他首創以莊子來解讀老子的寫作手法,將老莊的哲學解剖的淋漓盡致,這足以看出他在道學上的高深造詣。

品讀《老子的智慧》

在《老子的智慧》中,林語堂先生將全書共分為七篇進行論述,他以道的本質作為開篇章節,將《道德經》原文中的前六章進行了系統的講解,在他的眼裡認為“道”是“意識和精神的統一體”,是“萬物歸一的天門”,也是“沒有標準的無為”,他巧妙的引用莊子《齊物論》中的“天籟之音”以及《公孫龍子·白馬論》裡的“白馬非馬”為案例來詮釋“萬物的本源”,其次又引用了莊子《秋水》中“河伯與北海辯論”來詮釋“道的本體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最後是莊子《知北遊》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來詮釋“道的運行”。整個開篇統領了本書的中心思想,將道的本體全面地解釋而出。

第二篇至第四篇,林語堂先生對“道的描摹和道的力量”進行了詳細敘述,在他看來“道”是“水”,往低處流動,是“一”,萬物最終的走向,是“無”,一切有的開端,“道”的力量是“無形的”,是“相對的”,是“平淡無味的”,是“反覆循環的”。

第五篇至第七篇,對“道”在生活中具體的運行做出了詮釋,其中談到在治國理政時要“以無為取天下”,在為人處世時要“以‘三寶’來修身”,在養生時要以“柔、不爭、輕、靜”來安頓自己的心靈。

道家學說作為儒家以外的思想經典,它本著對生命最本真、最自然的追求,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無盡探索,以及對理想的治國之法的深刻解讀,影響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的人,因此老子的學說也被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他的《道德經》成為世界上除《聖經》以外發行量最多的書籍,兩千年來,寄託了無數文人墨客的情懷,撫慰了無數受傷者的心靈,滋養了無數信仰者的靈魂。

品讀《老子的智慧》,領略千年傳統文化的思想瑰寶,大師林語堂帶你進入老莊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