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宫廷第一血案2:双面胶皇帝

大唐王朝,宫廷第一血案2:双面胶皇帝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包括李元吉,都有巨大的抱负和能力。说句公道话,李渊的这三个儿子,都具有继承皇位,治理国家的能力。但咱也知道一道理,凡事都有好坏两面,三个儿子都是能人,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何况三虎?为了皇位,三兄弟死掐是在所难免的。这是玄武门血案的诱因之一 。

另一个诱因则在李渊身上。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儿子,都是他的最爱。

李世民,在武德二年(公元 619年)七月率军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才22岁。别看年纪轻,却能知人善任,有雄才有胆略,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大破王世充、生擒窦建德,平定河南、河北。为统一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而李建成也相当精明强于,由于他的身份是太子,主要协助李渊处理京城内的政事,才干主要显示在处理政务上,功绩也不小。

单论战功,李世民是明显大于太子李建成的,在军政各界威望很高。李世民当然不甘心只当一个区区的秦王,他的内心对皇位充满了渴望。李渊心里明镜似的,态度却实在叫人无奈。这位当爹的选择了中立。

中立,看着是爱好和平,实际上就是袖手旁观,站一边冷眼看别人掐架。

大唐王朝,宫廷第一血案2:双面胶皇帝

这里有一个插曲。唐旧史里记载,说在晋阳起兵时,李渊曾向李世民许诺:“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大白话就是:如果战斗胜利,天下是你打下来的,我就废了太子李建成,封你为太子。客观地说,这个记载基本上不靠谱。当初密谋起兵,连胜负都无法预料,怎么就把废立太子的事儿提到会议上来了?

因此,李渊没给过李世民任何允诺,但他知道儿子的欲望。明摆着,秦王功勋卓著,才能出众。要不是必须按照嫡长子继位制安排继承人,李世民继承皇位也是名正言顺的。可偏偏李建成“游泳"游得快,率先来到这世上,被立为太子。你李世民再强,仗打得再牛,也只能当秦王,一等的亲王爵,你要觊觎皇位就叫贪婪,就叫狼子野心。

为了满足孩子的野心,也为了抢救两兄弟日益恶化的关系,李渊别出心裁,给李世民搞了个 “天策上将"封号,这个头衔,不过就是一个独立的向皇帝负责的军事策略参谋官,是一种拥有武将品阶的文官。仨锦旗改一被面儿,光环巨亮不值什么,与太子的封号相比,压根就不在一个档次。

李渊这一手并没有从根本上安抚李世民。为了缩短太子和李世民在军功上的差距,在武德七年(公元 624年)的时候,李渊特意派李建成去讨伐引突厥入侵大唐的刘黑闼。

大唐王朝,宫廷第一血案2:双面胶皇帝

刘黑闼原是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部将,早在武德五年(公元621年),窦建德失败后,残余部下推刘黑闼为首领,重整旗鼓,起兵反唐。刘黑闼善战,很神勇,击败了李神通军,又大破李世绩军,仅仅半年时间,窦建德失去的故地就被他收复了。

而后,他派遣使者勾结北方突厥,得到豪帅徐圆朗的援助。在武德六年(公元622年)在州,今天的河北永年县东南,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年号天造。这一次,太子李建成奉旨征讨,刘黑闼败逃到饶阳,今天的河北饶阳,被自个儿部下给俘虏了,送到李建成军中,被处死。

征讨刘黑闼,李渊打的主意就是让李建成建功。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压制李世民的野心别以为只有你能立军功,瞧瞧你哥哥,剿灭了刘黑闼,如今也是功勋显耀。人不光能打仗,处理政务也是一把好手,属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按理这让李世民无话可说。可惜,天不遂人愿。武德七年(624年)六月的时候,出了一个突发事件一一一太子一系的庆州都督杨文干叛乱。这时候,李渊正在长安以北宜君县仁智宫避暑,李世民、李元吉随从。李建成则留守京师。突然,有密报传给李渊,说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正筹集军械谋反。这还了得!李渊立即召李建成往仁智宫见驾。

李建成可慌了神儿,有的部下劝他据城起兵,有的劝他孤身请罪。李建成到底还是选择了孤身请罪。他见到李渊倒地便拜,磕头差点磕得昏厥过去。其实,李建成没有准备谋反,他是趁李渊出皇宫避暑,集聚军械,以抗衡秦王的势力。李渊知道以后,盛怒难平,就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只供给粗食。

而后,李渊令人传杨文干觐见,传令的人却把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干脆起兵。李渊便让李世民亲自出兵征剿。这一次,李渊开口了,他许诺说,如果得胜还朝后,就废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满怀希望,率兵出征。他的大军还没到,杨文干军就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

可李世民万万没想到的是,父皇李渊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李渊把“杨文干事件"的罪过,算到太子和秦王两兄弟头上,认为正是兄弟不睦,才引发这一事件。于是,他再一次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各打五十大板,将太子府的王畦、韦挺,以及秦王府的曹参军杜淹等人,一同流放到远方。

李世民觉得冤啊,自己带兵平叛,得到的回报却是部下被流放。父皇说话没个准谱,心眼儿也太偏。

当老子的不讲诚信,儿子的心哇凉哇凉的。

大唐王朝,宫廷第一血案2:双面胶皇帝

当然,关于“杨文干事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所谓“杨文干事件"原本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阴谋。这个说法,真假暂且不论,要紧的是唐高祖李渊对“杨文干事件"的处理态度,成为了李氏兄弟残杀的导火索。

从李渊内心来说,当然不愿意儿子自相残杀,他更怕隋文帝杨坚废立太子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当年隋文帝废了太子杨勇改立杨广,而后被害于仁寿宫中。李渊可不想重蹈这个覆辙。所以,他始终采取中立态度,尽可能地息事宁人,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在儿子们中间周旋。站在父亲的角度,他要制止太子伤害李世民;站在皇帝的角度,他又不愿废黜太子改立李世民。

你可以是一个好皇帝,也可以是一个好父亲,但你不可以既是好皇帝又是好父亲。这就像夹在婆媳矛盾中的男人,整个儿一“双面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