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被陆逊打的落花流水,假如诸葛亮指挥战争,结果会如何?

登西麦瑞


蜀国伐吴之战大败的原因并非是刘备统兵导致的,而是有诸多因素混杂其中,

致使这场复仇之战注定会输,即使有卧龙美称的诸葛孔明,来代替刘备领导这场战役,蜀国伐吴之战也一定会输。

以下将会通过详细的分析来证明笔者的观点。

伐吴之战的起因

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

长坂坡一战后,曹操进军江陵。刘备孙权深感危机,故组成孙刘联军共敌曹操。

同年十二月,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大败曹操,取得巨大的胜利,曹操元气大伤,三分天下之势已初露端倪。



话说刘备向孙权借去荆州后,派关羽镇守。刘备以荆州为跳板攻下益州.

刘备发达后,面善心黑的刘备玩起了过河拆桥手段,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孙刘两家渐生异心。

不久,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又一次感受到了长坂坡上的恐惧,刘备先是派关羽攻襄阳,后又厚着脸皮向孙权求和,孙刘两家签订了湘水协议,将荆州一分为二,两家平分。

此时孙权已经看清了刘备的本来面目,从此孙刘两家的关系逐渐走向恶劣。

刘备倾国力战胜曹操拿下汉中后,孙权趁刘备自顾不暇时撕毁盟约,吴国大将吕蒙袭击荆州,攻杀关羽,一战吹一生。 关羽死后刘备称帝,此时孙刘两家的利益纠纷升级成了深仇大恨。



诸葛亮不参战的原因

刘备隐忍了两年之后,备战完毕,终于挥师伐吴,老谋深算的孙权派出诸葛瑾

(诸葛亮的兄长)对蜀进行交涉。

诸葛亮虽不赞同刘备伐吴,但深知无法阻止,加上与诸葛瑾的亲属关系使诸葛亮此时的处境十分尴尬。诸葛亮为避嫌而远退成都。

刘备伐吴之时,急其需要一个德高望重、忠心耿耿,有能力处理国事的人来管理后方,而诸葛亮正是刘备眼中的不二人选。



刘备战败的原因

刘备通过两年的修养声息,手中兵力不少于18万人,可刘备为了后方的安定(怕曹丕突袭与震慑内部)只动用了不到8万人马(三国演义中的70万大军是虚构的益州人口不过百万),而与刘备交手的吴国大将陆逊掌兵5万。


从兵力上来看,刘备占上峰,但是两军交战胜利的关键不在于兵力多寡,而在于天时地利人和与谋略方面的运用。

首先,吴蜀两国的国界线分布在长江三峡流域,这一带的地形复杂、地势狭窄对于吴蜀两方来说,这种地形都不利于作战。

吴国统帅陆逊深知蜀军为报仇关羽之仇而杀气腾腾,如若直接与蜀军展开决战只会两败俱伤,到头来只会使曹操渔翁得力。

因此,陆逊采用了且战且退、避其锋芒的手段来迷惑刘备,随着陆逊的不断示弱,刘备一路打进吴国境内,而陆逊则一路战略性撤退至夷陵,并在夷陵地区安营扎寨闭门不战,由于陆逊部队扼守险要关卡使得刘备屡次进攻不下,面对陆逊的避战,刘备只能在夷陵山线布置下几十个营寨等待作战时机。


吴蜀两军在夷陵僵持了6个月,正直酷暑的江南酷热难当,刘备军队由于酷热而失去了斗志,刘备无奈之下只好将军营移到凉爽的山林中屯兵备战,

刘备此招正好中了陆逊设的圈套,陆逊借江南酷热与山林易燃的天时地利之势,夜袭蜀军军营,顺南风放起大火,火势顺风蔓延,蜀军主力被一把大火烧的溃不成军!刘备率军西退,吴军乘胜追击一路猛杀,一举击溃刘备布置在夷陵山线上的数万主力,直接锁定胜局。

刘备输在了江南酷暑—天时、夷陵群山-地理、军队涣散-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在蜀军这一方,就算是换成诸葛亮统军伐吴也不会胜利。

这也是诸葛亮不同意刘备伐吴的原因。


白话历史君


一、首先刘备是不会让孔明挂帅伐吴的,原因如下:

A、孔明的战略规划能力,后勤保障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为刘备所欣赏,但孔明的战术指挥能力并没有为刘备所认可。夺益州,刘备的参谋长是庞统、法正;抢汉中,刘备的参谋长是法正,可以佐证。



B、刘备伐吴一战,倾尽全国战略部队,说白了几乎拼尽全部老本,刘备交给谁都不放心啊。

C、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孔明,只是想孔明守住蜀汉领土,并非北伐或者东征。

二、假如孔明东征,结果一定会比刘备好得多。

诸葛一生唯谨慎,关羽大意失荆州。孔明后来六出祁山,胜多败少,即便败北,仍能全师而退。

孔明绝不会让全军上山,让陆逊红烧,孔明在历史上留下“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典故,他擅长火攻,一个用火的祖宗绝不可能被小辈再放火烧了,让后人笑掉大牙。

孔明的战略设想是进攻到一定火候,逼着孙权交还荆州的部分领土,蜀汉大军全身而退。因为和东吴彻底翻脸,两败俱伤,让曹操渔翁得利,是孔明不愿意看到的,这和《隆中对》也是相抵触的。


这一战略意图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刘备手下纠集的是四海精锐,陆军战力总体是胜过东吴的。

孔明发明的诸葛连弩在撤退时还是很管用的,这种相当于古代自动步枪似的器械在大军失败时,还是可以保命的!

刘备的强项是识人之能,如发现孔明、法正、魏延等人才,作战能力只能用屡败屡仗来概括,征战一生拿得出手的是两场半胜仗,一是大战赤壁,算半场(刘是配角,第一主角是周瑜),一是攻益州(对手刘璋心太软、脑浸水),一是和法正夺汉中,其余都是败仗,老婆、儿子、女子多次沦落对方之手,这一点和乃祖刘邦有一拼!孔明缺少的不是军事才能,而是独挡一面的机会!像南宋中书舍人虞允文第一次带兵,采石矶一仗,指挥一万八千人的宋军大败金兵四十万,烧毁完颜亮战船三百艘,间接导致完颜亮被杀,新帝金世宗完颜雍被逼言和,南宋朝得以苟延残喘。纵观历史,唐朝的刘仁轨、明朝的王阳明、卢象升,现代的毛泽东、粟裕,“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儒将比比皆是……刘备一手好牌,被关羽和自己打得稀烂,弄得忠君爱国的孔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孔明成了悲情丞相!


苍茫大地顾炜斌


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1.诸葛亮能指挥这场战役的可能性不大。2.诸葛亮指挥应该情况会好许多。

诸葛亮指挥的可能性不大

1.刘备在成就霸业的过程中,指挥的战役众多。攻打黄巾贼,斩杀蔡阳,火烧新野等战役都是刘备亲自指挥的。即使后期有了庞统,法正等谋士,刘备也基本上都是亲自带兵,会亲自指挥,众谋士都只是出谋划策,真正做决定的还是刘备本人罢了。

2.刘备自始自终都看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刘备在世时,基本上都是刘备在前线作战,诸葛亮在后方负责后勤工作。而且如果诸葛亮派到了前线,后方将无优秀之人作后勤。所以,刘备不会让诸葛亮指挥。

3.伐吴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不一致,诸葛亮始终认为,应该联吴抗曹,伐吴不是明智之举,诸葛亮劝谏刘备不要伐吴。

4.这次伐吴,算得上是倾巢出动,皇帝刚登基,刘备怎会放心把家业交给别人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出马。

那如果真的交给诸葛亮指挥会怎么样呢?(虽说这种假设不成立)

诸葛亮为人谨慎小心,又熟读兵法,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都很得其要领。伐魏时,即使兵少缺将少粮也能全身而退,有时还能撤退之时,斩将立威(王双,张郃)。而且以诸葛亮的特点和用兵之道,定不会犯刘备的错误(七百里连营)。

在刘备开始伐吴之时,孙权就曾派人求和。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伐吴。应该会见好就收。

在战争的前期诸葛亮势如破竹,迅速占据了江东的一些领土,并进行一些很好的安顿。但在战争的后期,孙权启用陆逊,陆逊严阵以待,双方开始打起了消耗战。

诸葛亮(客场)VS陆逊(主场)

陆逊占据地理优势和主场优势,后勤压力小,诸葛亮这边客场作战,后勤压力较大,没有地理优势。不过诸葛亮应该会凭借自身的实力尽可能的减小双方的差距,但陆逊也绝非吃素的。

应该说双方会有小范围内的功伐,互有胜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作战和伤亡。双方的将士都疲惫不堪,但又都要防范曹魏的进攻。

或许在某个时刻,孙权一方面会派人求和,愿意让出荆州部分领土,以希望双方继续联合。而也会暗通曹魏(虽说是暗通,但也会想办法让诸葛亮知道,你再不和我谈和,我就和曹魏一块灭了你)。诸葛亮也是聪明之人,加之为人谨慎小心。所以见好就收,得了一定的领土后就缓缓撤退。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补充与说明。


遨游文史世界


“夷陵之战”,如果刘备带上诸葛亮,还会被陆逊打的火烧连营吗?

诸葛亮与陆逊两个人指挥军队作战,将会演变成持久的消耗战。

首先,大家不要小看陆逊。

陆逊可不是《三国演义》里的毛头小子,他很早就出仕了,一直是孙权的幕僚,私下里为孙权出谋划策。吕蒙攻取荆州,其中也有陆逊在里面出谋划策,甚至可以说是,两个人合谋夺取的荆州,所以说关二爷死得不冤啊。

所以,后来在刘备伐吴的时候,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可不是没有人才可用、匆忙间下的决定,而是图谋已久。

陆逊也确实担当得起东吴大都督这个职务。

刘备大家都比较了解,一生穷困潦倒,一直都在到处逃窜。直到晚年,才有了荆、益二州作为安身之地,有了一点资本。可以说在刘备的一生之中,没有指挥过大规模的军队,进行对战。

再加上,刘备确实是报仇心切,所以中了陆逊的算计,也是应有之意。

但是大家可以再想象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物。

反正在我的印象之中,诸葛亮,就是一个特别谨慎的人物。各种事情,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朝政,都要治理的井井有条,非常的细致。而且,在诸葛亮对曹魏的战争中可以看出,明明蜀汉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方面,都不如曹魏。但是诸葛亮宁愿稳扎稳打,就是不采用魏延的奇兵之计,可以说是稳重到了极点。

所以,如果诸葛亮带兵与陆逊两个人打起来,结局应当是来回的拉锯战,两人开始排兵布阵,一点一点的拼消耗,直到有一方承受不住了,也就都退兵了。

绝对不可能存在一方打败另一方,甚至火烧连营的的情况。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首先刘备伐吴,除了所谓的给关羽报仇(夏侯渊死了曹操都没这么急,刘备也许是拿个借口)关键是荆州没了,隆中对无法实现(后期诸葛亮无论怎么打魏,都以为蜀道难粮食跟不上而失败,有荆州就不一样了)。这场战役诸葛亮是不会参加的,因为他治国能力更强,益州才打下来,刘备需要一个有能力、信得过的人镇守、安定后方,诸葛亮是不二人选(之前打益州也是诸葛亮镇守荆州一个道理)如果诸葛亮也出来了,后方一旦有变,前方战局焦灼,那就玩完了。其实刘备遇到陆逊,就好比赵括遇到白起(赵括并非地摊文学说的那样Low),并非自己能力不够,而是对手太强大。另外孙权要拿荆州,说白了也是怕刘备做大后自己危险(之前截江救阿斗就是例子),说到底都是利益。


吐蕃国番僧鸠摩智


刘备不是庸主,而是枭雄。夷陵之战的失败在于陆逊的才智过人,而非刘备无能。

在刘备进军前期,可以说陆逊是一点办法都没,蜀军进攻的很顺利,陆逊也只能选择战略撤退,一直退到猇亭一带。而此时的陆逊不能再退,若是再退便会导致东吴无险可守。所以才会在猇亭布防坚守。刘备也尝试围攻夷陵来引诱陆逊出兵决战,也尝试过平原地带扎孤营来做诱饵,可陆逊就是不买账,这是两个军事家的博弈。

两军相持到六月,江南酷暑难耐,水军在太阳暴晒之下更本就无法正常休整,所以刘备也是出于无奈,撤水军上岸,与陆军在山林扎营,又因为山地崎岖,无法大规模整片扎营,只能联营数百里。就算诸葛亮来了,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要么撤军,要么就这样联营休整到秋后再战。

陆逊也并非事前就想好火攻,只是觉得蜀军士气低落,可以反攻了,于是先派兵试探性的进攻了一次,可是没有成功,但这次进攻让陆逊看到了机会,了解了蜀军的扎营方式才想到火攻计策。

刘备在兵败之后退守永安,使得陆逊不能再进,这也是刘备军事能力的体现,并在永安平叛了地方叛乱。夷陵之败实际上是蜀国战线太长,补给不足造成的,诸葛亮去了也无济于事,何况论打仗,诸葛亮不一定有刘备厉害。





棍哥观史


战争的关键在于明识对方的战略意图,尽一切可能破坏之。而刘备的一切军事行动均在敌方的战略预测之中,有如两人下棋你一直依对方的估计来走焉有不败之理?

而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纵观他主导的整个北伐都不曾突破对方的战略战术估计的行动,结果也是失败,失败再失败……以他的用兵风格根本就是不必打了闹腾一顿日子,退兵!

文学作品将诸葛亮无限神化,作为现代人对此应理性对待。比如冬季所谓的借东风,只不过是北面的较强冷高压东移出海其西南侧产生的偏东南气流。出现之前都是一个大雾到偏北风,到偏东风到东南风的过程,细心点就有迹可寻了,没什么神奇的。


盐坪冰舞


诸葛亮出马十个陆逊也不是对手,但古代打仗

都要出师有名。即然是给关张抱仇,刘备还活着自然轮不到诸葛亮。陆逊能力在北伐曹魏时就可以看出却是一般。刘备成已仁义败已仁义,从早期可以看出刘备无论政治军事土没有大才,却有好命。诸葛亮出山得荆州,北据曹操,东气死周喻。西征蜀地得汉中,功劳不小。刘备败时蜀中精英尽失,诸葛亮还能南征北战,其能力是军事家能比。我认为蜀汉不能得天下呢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点皇帝不急太监急,刘婵自始至终未亲征过,说明他无大智大勇就算给一手好牌也会打的稀拍烂。第二点关羽丢了荆州地利优势尽失。第三点刘备兵败至精英损失惨重 。第四点刘备的蜀汉政全并不是民心所向。加上天意向魏不向蜀,诸葛亮未能统一华夏,至时他能力遭到质疑。


闲的蛋疼1986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夷陵猇亭之战。爆发于221年(蜀汉章武元年),结束于222年(蜀汉章武二年),是三国历史上东吴(孙权)和蜀汉(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国历史上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二宫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

故事发生当年,刘备以年过六十,诸葛亮,四十,陆逊三十八。孔明和陆逊算是同龄人,刘备长他们二十来岁,古人云,人过六十古来稀。所以从精力上来讲,刘备以属暮年,肯定不如他们两个,再者征伐一生,也没有实现三国的大一统,觉得自己时日无多,迫切希望能早日完成大愿,因丢荆州关羽被杀,欲借为兄弟报仇之名,夺回荆州名正言顺(和借庞统死之名夺取益州一个道理)后兄弟张飞被属下杀害,刘备将恩怨归结东吴,心理上迫切想为兄弟报仇。

反观陆逊把最后一道防线设置在猇亭,懂点地理的都知道,如果突破猇亭,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就可以直取荆州。猇亭到白帝城一带,都是沿长江的险峻地势,作战需要水陆并行,再加上当时这些山区的地方势力,东吴并不能真正掌控,所以之前设置的防线都是佯装防守,一是为了诱敌深入,拉长刘备的战线,也为了缩短自己的战线,减少自己的压力;二是为了养敌成骄兵,骄兵必败;三是为猇亭的防御做充足的准备。

然后我们分析一下:东吴这边后方是一马平川的补给线,刘备的是险峻的山路水路。从地势上,拖的越久对刘备越不利,当时又是七月盛夏,刘备是出征方,驻扎山林,炎热不说,蚊虫叮咬都够受的,所以刘备当时的心理状况,应该也非常的迫切,反观东吴,守住猇亭就行了,补给什么的都不愁,反正荆州在手,可高枕无忧。所以在这种条件下双方对峙,毕然是刘备一方容易犯错。

终上所述,除非用兵出奇,然而这场战役是刘备挂帅,纵观他一生,都是打硬仗,不用兵不厌诈的谋略,所以结局已经注定。

题目问的是诸葛亮领兵,结局会如何?同样的背景情况,如果是诸葛,以诸葛谨小慎微的性格,不会有那么迫切的心理活动,所以以当时险峻地势,派出奇兵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就算用计派出了,但成功的可能性不会太大。长此以往下来,就会一直僵持,直到己方承受不起,然后退兵,以求日后再战。至少不会有那么大的损失。

最后关于那一段的线路,现在有从宜昌到重庆的长江游轮,有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近距离的感受一下最险峻,风景最美,最壮观的一段长江风貌。



农村的刘


陆逊比周瑜如何?周瑜比诸葛亮又如何?诸葛亮出山之前的刘备是个什么状况?一个战略指导思想无论再怎么完美无暇,当周围的局势已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当盟友已变成敌人并给自己造成重大伤害危及自己利益时,请问是继续联合他还是下决心和他打一仗藉以维护自身利益呢?毛主席最高明之处就是灵活果断地处理敌我友的关系,当中苏交恶,苏方咄咄进逼,虽有美国为患,毛主席果断出兵反击打疼了苏联遏制了他的野心,并在随后巧妙地与美国握手言和一致对付苏联,争取了战略上的主动,为中国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孙刘交恶,曹魏采取的是静观其变,以期收渔人之利,只要诸葛亮打得越狠,战果越大,曹魏越不敢对蜀汉轻举妄动,要打就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先收复荆州等失地并拿下至少东吴半壁山河,再与曹丕结盟会猎于江南,扫平孙权,进而与曹魏角逐中原,孙权是最反复无常最不靠谱的盟友,心怀鬼胎,想指望他共同对抗曹魏无异于与虎谋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