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年初在廣州白雲湖捕獲的兩條“水怪” 鱷雀鱔,目前已經被製作成標本。暫時存放在珠江水產研究所,將來會用做科普研究用途。最大那條“駝背” 特徵的鱷雀鱔腰背拱起,體長1.2米,重20斤,身體上仍殘留保安用鋼叉刺殺時留下的傷痕。專家呼籲對外來物種引進的立法,加強外來物種的科普宣傳減少人為的放生。

此前報道:

廣州白雲湖公園“怪魚”已被捕獲

2月17日下午,記者從白雲湖管理處獲悉,之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那條怪魚,已被白雲湖管理處聯合委託的專業隊伍捕獲。

據確認,正是一條鱷雀鱔。該魚腰背拱起,體長1.2米,重20斤,和同類雀鱔對比有著“駝背”的明顯特徵,且身體有明顯傷痕,初步判斷是年初五在白雲湖西湖露面,13日被保安嘗試拿鋼叉捕捉未果的那條。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怪魚”腰背拱起,體長1.2米,重20斤。

劃分3段湖區圍網捕撈“怪魚”

年初五,白雲湖出現“怪魚”消息傳出後,成了全城市民茶餘飯後討論的熱點趣事。由於白雲湖公園水域開闊,又毗鄰多個城中村,肉食性的大型鱷雀鱔對人類來說十分危險。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此前,白雲湖發現疑似鱷雀鱔的魚類。

白雲區和市農業農村局等多個部門密切關注,安排人員力量與白雲湖管理處一起商量解決對策。鑑於湖區魚類密度較大,已對白雲湖的水質改善工作造成一定影響,最終研究決定在西湖開展捕撈行動。

此次捕撈行動,主要由白雲湖水利工程管理處全力組織開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外來水生生物防控團隊作為技術支撐,廣州千江水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具體實施。針對西湖大水面水域特點,結合西湖水域具體情況,制定了以“圍網法+拖網法”為主,“拋網法”為輔的捕撈方案,採用圍網對湖區劃分為3段再進行拖網圍捕。同時加強人員巡查,一旦發現此魚露頭,立即出動拋網船輔助捕撈。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捕魚行動從2月13日開始實施,專業隊伍進駐白雲湖西湖,配備具有拋網的機動船隻巡查鱷雀鱔的蹤跡並實施抓捕。從當天開始,白雲湖管理處通過石井河泵站抽排,將水位降至最低,西湖大片水域露出灘塗。

14日開始下網,15日完成300畝水域的拖網合圍,當天晚上10時完成起網,並通宵逐條排查鱷雀鱔及其他外來物種。16日早上10時,工作人員捕獲一條長0.9米的小型鱷雀鱔。

17日下午4點半,市民關注的“怪魚”被拉網捕獲,發現時還是活蹦亂跳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彎腰弓背”鱷雀鱔,體長約1.2米。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白雲湖“水怪”重出江湖!背上有鋼叉刺殺傷痕,已被製成標本

水務部門提醒:市民放生要了解放生動物習性

珠江水產研究所多名專家對此次捕魚行動全程監督指導,同時也將此次捕獲的鱷雀鱔連同多種魚類一起帶走,下一步將幫助白雲湖管理處分析瞭解白雲湖魚類生態種群,更好地維護湖區生態平衡。

雖然鱷雀鱔已被捕獲,但開放水域安全問題仍不可忽視。白雲湖管理處仍將積極做好水面巡查和安保管理工作,積極排查危險,確保市民遊園安全。

廣州市水務局提醒,市民要愛護生態環境,科學放生,切勿野泳。在公共水域區域放生前,務必對放生動物種類、習性,以及放生地的生態進行充分了解,切勿讓善心釀成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