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何區別?

a風清月明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有什麼區別?很多專家從訓詁考證和思想認知的角度都已經說清楚了。那麼為什麼還有人反覆問這個問題呢?

朱熹的格物致知顯然更多的是外求於物。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明顯的是內求於心,兩者明顯有差別。人們真正想知道的是他們到底誰對誰錯。至少是誰對的多一點,誰對的少一點。我猜這可能是人們提問的本意。

我可以直白的說這個願望實現不了。尤其是初學者和年輕人,看看專家的解讀,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從中得到啟發就可以了。不必糾纏,浪費時間,耽誤做正事,別把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愛好引向歧途,使年輕人成為老古董書呆子。。

王陽明繼承了道學,儒學,借鑑了佛學創立了心學。從認識論的高度有積極意義,才被尊為聖人。儒學為了適應歷史的發展在不斷的修正自己,從始至終,從孔子到現在的新儒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認識論問題從古至今已經爭論了幾千年。如果有興趣和時間,還可以把基督教的聖經和印度教的博伽梵歌兩本經典同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論進行比較。可能對認識論會有更深的瞭解。現在世界從哲學的高度對認識論也沒有統一認識。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概括和總結了認識論問題,得到世界不少人的認同。世界哲學界對認識論現在仍在進行深入的研究。近年來也有不少新的成果(如現象學,解構學,文字學),現代科學也在研究認識論,量子力學也加入其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勢態,十分熱鬧精彩。要搞清這個問題,先研究一下各個學派,各個歷史時期對認識論的各種不同的看法並加以比較,從中提取自己有用的東西,也就算是知行合一了。

年輕人應當先學習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給自己打下一個基本的認識論基礎,然後再去學習其他的各種學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是西方認識論的集大成者。毛主席的實踐論是東西方認識論的集大成者,有非常高的哲學價值。

很多專家已經從各個方面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再追問誰對誰錯,所能表達的只能是不同學術的觀點,甚至會夾雜著個人的情感和愛好。要達到致良知,恐怕只能是一種追求。做到心中無慾無私無求,心外無物無理那隻能是神仙。不然江湖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紛爭了。百姓常說屁股決定腦袋,公道不公道,自有天知道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梁139490047


朱熹,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成者。其實朱熹的理學是在更早之前的北宋大理學家程頤、程顥兩兄弟的基礎上傳承而來,所以又稱為“程朱理學”。“程朱理學”在宋朝和明朝一直被統治階級作為治國和愚民的根本,朱熹也是那兩個朝代備受推崇的大聖人。

王陽明,心學創立者,被稱為“五百年來第一完人”。王陽明自小立志做聖人,其實朱熹一開始也是王陽明所崇拜的對象,只不過後來發現研究“程朱理學”無法達到他所想象的境界,最終經百死千難,龍場悟道,獨闢蹊徑創立心學。

其實心學和理學本同根同源,理學一直居於高位,只不過裡面有一些理論被統治者曲解後灌輸於民,更便於集權統治。明朝末期,心學一直被統治階層視為歪理邪說,在王陽明的大力傳道下才得以留存。傳說日本明治維新就是受了心學的影響,王陽明在日本就擁有很高的地位。包括曾國藩、孫中山、毛澤東等人也對陽明心學推崇備至。

朱熹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最早源於《大學》,只不過被朱熹提煉變成他理學的核心綱要。所謂格物致知,就是去研究事物,方能明白事物的本質,從大的方面來講,就是一種獲得無盡知識的方法,關鍵在於與人和事接觸。

在通俗一點來講,類似於今天哲學的唯物主義。也就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也有人認為是客觀唯心主義。畢竟我是個哲學門外漢,這裡不多做辯解。

說起格物致知,歷史上還有個著名的典故,叫做“陽明格竹”。王陽明為了追求成為聖人的方法,去請教著名理學家婁諒,婁諒很堅定的告訴他非格物無以致知。顯然婁諒是朱熹的擁護者。

於是王陽明聽進去了,準備去格物。那麼格什麼呢?想來想去格自己家後院的竹子。因為有堅定的信仰支撐,王陽明整整在竹林裡面坐了七天,每天啥事不幹,就盯著竹子看。結果後來扛不住了,發現看來七天竹子,什麼都沒學到,於是,對朱熹理學產生懷疑的萌芽就在這個時候誕生了。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

王陽明經歷九死一生,龍場悟道,悟到了什麼?“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心外無物,心即理”,至此大徹大悟。成為聖人的方法,唯有靠自己的內心,遵從自己的內心。心外不存在任何事物,心即是萬事萬物的道理。我這裡解釋的不夠透徹,學識淺薄,沒有足夠理解聖人的智慧,有點類似於今天的主觀唯心主義,就是意識決定物質,所有物質都存在於意識之外。

而知行合一,也不簡簡單單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理論和行動相結合。這個也是在文學界頗具爭議。引用王陽明的原話“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依我淺薄的理解,知和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先知而後行,最後歸於一。

這個“一”也有學者認為就是致良知。“良知”也不是簡簡單單的“良心”,這是心學的最終奧義。也是一種遠大的格局和心態,人不光要有良心,還要以實際行動去證明良心,在做的過程中再獲得。

總之,心學作為一門如此龐大的學問,也不是這簡單幾個字能概括。也不能憑著個人的一知半解去妄自揣摩,要明白事情的前因後果,這都是王陽明經過鳳凰涅槃般的重生之後才得出的感悟,可見無比珍貴。

總之,朱熹的格物致知和王陽明的致良知還是存在很大的區別,想要深刻的明白這些道理,還要去悉心研究古人留下來的典籍,也許會有另一番感悟。


頭老王條


首先,問題的內涵不一致,朱熹的格物致知所包涵的內涵和王陽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所包涵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格物致知僅僅是朱熹思想的一部分,而王陽明的思想包括:心為體、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重要部分,王陽明的格物致知在他的知良知學問裡面,是致良知的修行方式。因此,要談區別只能談朱熹格物致知和王陽明格物致知的差別。

其次,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之說均來自於《大學》,因此,要了解朱熹和王陽明關於致知的差別先需從《大學》講起。

大學是儒學的根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以至用,立德、立言、立功的次第。而格物是學問的基礎,大學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這就是說格物是整個儒家學問的基礎,對於格物的理解就成為朱熹和王陽明思想的差別。

格的意思有:格式、限制、推究等。朱熹取了格式和推究之意,王陽明取了限制之意。

物:可以是心內之物,指人的思想,從而影響人的行為、道德;也可以是心外之物,指外物,由此而約束人的行為、道德。

格物的思想爭論已久,司馬光認為:格物是抵禦外物誘惑,而後知曉德行至道。程顥認為:格物是窮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牽役。陸九淵認為:格物維持心性不為物牽,回覆天理之知。由此而形成王陽明的格物理論,王陽明認為:為善去惡是格物。他說:物者,事也,格者,正也。正就是端正,王陽明的格物簡單的說就成了端正人的行為,就是限制人的道德行為。王陽明的格物是道德哲學,僅針對於一個人的道德行為,是端正一個人的思想,與外物無關,屬於道德倫理範疇。

程頤認為:格物是窮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由此而形成朱熹的格物,朱熹認為:“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朱熹的物包括了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他既包括外物也包括了內物。《大學》說:“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朱熹的格物,同時具有格式和探究的意思,格式成了朱熹禮教形式的思想來源,探究具有科學的精神。從這一點上看,朱熹的格物之說更符合《大學》的精神,也符合現代科學的精神。

但由於時代的因素和科學的水平,朱熹的格物之說雖有科學的精神,但沒有在中國發展出系統的科學理論,這就導致王陽明格竹而不可得,從而修正朱熹的格物學說,而朱熹在內在的修行上沒有王陽明的天賦,其個人的道德修養一直被後人詬病,落於形式,形成了封建禮教的成規陋俗。而王陽明在內在的修行上更有天賦,其精神境界更高,因此而實現了立德、立言、立功。


雲外喬林


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這兩個流派有本質區別,其區別的核心就在於對格物致知的理解不同。

程朱理學的格物是格身外之物,是客觀物體,是從客觀事物中尋找到規律,然後用這種規律來指引人們的行為。

王陽明心學的格物,是格心中之物,格是格其不爭而歸於正,物不是客觀的物體而是指事物。

程朱理學的致知,是尋找規律得到知識質量,知是指知識。

而王陽明心學的致知,知是指良知,及通過去處人們心中的私慾雜念而回歸到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的良知。

綜上所述,理解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不同,關鍵就要從格物致知這句話入手。

同樣的道理,大部分人說知行合一都是沿襲程朱理學的說法,即認為是知識和實踐亮著的統一和互相促進。而王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知還是良知的知,而且知和行不是分開的兩個事,而是一體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社區商業優選


朱熹和王陽明的格物致知,

一個可作漸悟解,日積月累,總會有豁然貫通處,是以理佔主導故稱理學;

一個可作頓悟解,當下見性,所得尚須在事上歷煉,是以心佔主導故稱心學。

一個注重天人合一,所以傾向於聞見之知,遠取諸物,是以以物為物,講究盡心知性而知天,講究依循天則之道自然之法;

一個注重人以奉天,所以傾向於德性之知,近取諸身(心),是以以事為物,講究日常倫理踐履,講究成聖成賢之功。

於終極無為法而言,無非達天理去人慾,參贊天地化育天下,皆聖賢君子之學也。



我是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指從日常生活工作中悟出一種“真知”,然後就能察知自己日常起心動念的意圖,並能確認意圖是善還是不善,剋制掉不善的念頭,如此誠意,就達到修心修身的效果。不斷誠意誠心,一直這麼做,直到最後能大成。大成之後,就能處理好家庭和工作關係,家庭幸福合睦,工作順利,如果有機會治理天下,自然輕鬆地治好天下了。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照朱熹的想法做,企圖去悟到那個“真知”,也跟好朋友一起格了幾天竹子,雙雙病倒也沒有悟出什麼道理來。後來他才放棄這條路。

陽明發現人人皆有良知,類似俗語中的羞恥心,通過良知來判斷自己的念頭是善還是惡,把不善的念頭剋制掉,他認為這樣一個為善去惡過程就是格物。所以陽明先生的格物至知,達到的知是修行大成後的知了。格物致知之後,心頭不再有任何惡的念頭出現,就是知行合一的狀態了。是真知真行,不是妄行了。

所以朱熹的格物所致的知只相當於陽明先生所說的“良知”。不過,一個講誠意誠心,一個講為善去惡,最後的終點其是一樣的。達到這個終點後,人行事不再有私意私慾,自然就是知行合一了。


檻內小紅


本質上是一樣的!

首先,格物一詞,不是朱、王的發明,而是出自《大學》“誠心正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大學》的這一思想又源於《論語》。強調人生修養需要自我約束。

其次,朱、王對儒家“格物致知”思想的認知中都滲透了大乘佛教“戒定慧”的思想。堅定認為:真理被人的慾望屏蔽,所以要約束人的慾望,朱言“滅人慾”王言“致良知”,前者言方法,後者言目標。


拈花一笑1507


我把你們二人的區別,集中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1、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出現於《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大學》一文中卻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解釋,也就是說“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當時是沒有定論的。

南宋儒學大家朱熹在程顥程頤“二程理學”的基礎上,把“格物致知”解釋為“窮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達至極”的解釋,一時被奉為正統之說。

此觀點被王陽明歸為心外格物,陽明先生認為,心外事物千千萬,任何一個人窮盡一生也很難全部格出道理,就算是格出道理,也是各事物有其各自的道理,萬物萬理,你也不可能獲得真正的一個適合萬物的天理,格世界之萬物,行不通。

王陽明認為,格物,就是孟子說的“格君心”之“格”。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即是窮理。隨時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聖人這樣,我們普通人就更難格萬物了,這提示我們,多學習別人的經驗是好的,但把學習當目的就麻煩了。馬雲的成功,馬華騰的成功,華為的成功,都是因為他們在那個時候、用他們的本心與當時的社會資源完美的結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們可以參考他們、學習他們,但如果誰把他們的創業路徑複製一下拿來用,成功的可能性自然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說一家只有幾十人的創業公司,還有人把阿里巴巴現在的管理制度照搬過來,結果可想而知。

2、先知後行

在“知”“行”關係上,程朱理學主張“知先行後”。應該把封建道德和義理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了知,行是自然而然的。譬如有人要去京城,必須知道要出什麼門,走什麼路,否則便去不了。朱熹認為學問不外乎致知、力行兩件事,他雖然也強調兩者不可偏廢。但要究問知行的先後,他則說“當以致知為先”。

陽明先生認為這顯然錯了,有些道理,你不去實踐,你怎麼知道是對的,那只是假設,假設能說是“知”嗎?。知行是兩個字,但說的是一個工夫,反對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知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

中國的教育,大抵上也算是一個“先知後行”的典型代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恨不得把體育課、音樂課、實驗課全部砍掉,甚至大學也是如此,這就造成了很多學子畢業即是失業,進入職場毫無競爭力可講。這種現象不徹底改變,教育強國就很難實現。


咕咚學堂


在我看來,朱熹除了品質惡劣外,其學術也更多的以詮釋論語和孟子為主,某正義某疏是他的所謂代表作,所以他談不上有真正意義上的格物致知的自我認識。王陽明在認識論上雖然沒有實質性的創見,但真的格物致知出了其心學。那麼,何謂格物致知呢?在我看來,格是區分和澄清的意思,物是待認識的客體對象的意思,致是到達和實現的意思,知是真理和真諦的意思,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綜合起來的意思便一目瞭然,就是唯物辯證法原則的意思,但從唯物辯證法這個角度格標準而言,他倆都沒有做到格物致知,朱熹更是連門都沒進去。就此,具體論證省略一萬至十萬字。。


南海石57583028


理學屬於客觀唯心論,

心學屬於主觀唯心論。

他們兩個是儒家哲學的分支。

本體論上兩者都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而主觀跟客觀的區別在於,客觀唯心論在承認意識第一,物質第二的基礎上,同時承認客觀物質的存在。

主觀唯心論則否認物質的存在,認為世界只存在意識,不存在物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