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一代大儒朱熹真的是一個扒灰的偽君子嗎?

今日新鮮事


好像多數人對朱熹的印象不怎麼好,不是因為他的“扒灰”傳聞,而是因為他是“理學”的代表人物。

“理學”也叫“程朱理學”,其中“程”指的是北宋的程顥、程頤兄弟倆,是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而“朱”就是朱熹,是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而《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人之一。

理學是北宋時期的“思孟學派”經過發展再加工後的產物,而“思孟學派”是儒家八派之一,以孔子的嫡孫子思和孟子的思想為主。孟子能成為“亞聖”,跟思孟學派,跟程朱理學不無關係。

思孟學派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簡單的說,如今很多人反感孔子,反感儒家學派,就是因為思孟學派,而由思孟學派衍生出來的“理學”不受人待見也就不出意外了。可以簡單的認為思孟學派不但繼承了儒家思想裡的糟粕,還發揚並擴展了這些糟粕。但這些不但被統治者認定為成了“儒家正統”還成了古代衡量“道德”的標尺。

思孟學派是對子思學派和孟子學派的統稱,其中最糟糕的是孟子學派的部分。當年孔子在整理《周易》的時候,把《周易》分成了《易理》和《術數》兩個部分,《易理》就是後來的《易經》,是儒家的重要典籍。而《術數》部分就是也求神問卜的那一部分被孔子拋棄了,後來卻成了百家爭鳴裡陰陽學派的核心典籍。而到了孟子時,他又把《術數》部分引入了他的理論,最後折騰出了“君權神授”和“五德始終”這麼兩個玩意兒。為此,先秦儒家最後一位大師--荀子還嘲笑過孟子,但這些理論太受統治者們的歡迎了,孟子的學說能不受重視嗎,孟子的理論也就成了封建的正統理論。

而到了“理學”,不但對思孟學派全盤繼承了下來,還乾脆就把所有學派裡對自己有用的理論全部雜糅了進來。一時間儒家思想裡群魔亂舞,原本的理論最後變得面目全非。

大概梳理了一下程朱理學和思孟學派,再來看朱熹。朱熹有三個身份是不能忽視的:學者,教師和文人。給這三個詞換個叫法,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教學生,不懂政治。事實上,朱熹也正是朝著這條路走的。他的前半生基本就是在做學問和教學生。剛一當官,就因為看不慣官場的腐敗而彈劾別人,最後自己回家繼續邊做學問邊教書。後來學問大了,學生們也爭氣,朱熹的聲望就越來越高了。後來,宋寧宗趙擴繼位後,調朱熹進京給他講學,朱熹才有了接近皇帝的機會。

然而,此時的南宋已經病入膏肓了,朝廷貪腐成風,互相傾軋,地方時土地兼併愈演愈烈,百姓們民不聊生。而宋寧宗趙擴也是個陽奉陰違的主兒。讓朱熹給他講學,完全是作秀,而朱熹那股子文人的脾氣則天真的認為憑藉自己給皇帝上課的機會,讓皇帝成為一個有為“好皇帝”。他認真的備課,但宋寧宗則在他面前裝作認真聽講的樣子,回頭就把他那一套扔在一邊了。沒幾天宋寧宗就夠了,又過了個把月,宋寧宗連作秀都懶得做了,直接把這個羅裡吧嗦的老頭子給送回家了。回到家裡的朱熹,主要的工作就不是當教師,而是整理他的理論和心得了。

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著名的“慶元黨禁”事件,這件事原本跟朱熹沒什麼關係,就是外戚韓侂冑和皇宗室趙汝愚直接的權利之爭。結果,外戚韓侂冑在這次較量中獲勝,趙汝愚被貶永州,不久就在永州病死了。韓侂冑獨攬大權,打壓異己。朱熹奏了韓侂冑一本,結果也被貶了。但朱熹此時名滿天下,桃李滿庭。宋寧宗就把這個事兒擴大化了,但凡是跟韓侂冑政見不同的,均被劃為朱熹一黨,結果,“理學”被認定為“偽道學”,儒家典籍被禁,朝廷對理學,朱熹及其弟子們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殘酷清算,其中,朱熹被斥之為“偽學魁首”,有人竟提出“斬朱熹以絕偽學”。朱熹以偽學罪首落職罷祠,朱熹的學生們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慶元黨禁歷時六年之久。而朱熹就死在“慶元黨禁”期間,享年71歲。

所謂的朱熹“扒灰”事件,就出現“慶元黨禁”一開始,是監察御史沈繼祖捏造的彈劾,抹黑朱熹的“十大罪狀”之一,純屬子虛烏有。因為當時朱熹的長子一家並不在朱熹身邊,而是遷回了他的祖籍安徽。朱熹跟他的大兒媳根本沒住在一起。而且在朱熹的長子這一支的朱氏家譜上,也沒有朱熹的長子去世後,他妻子改嫁或者再生育的記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是個“聖人崇拜”的社會,一個人如果可以被奉為“聖人”的話,那麼他在倫理,道德上肯定是不能出問題的。而那時正處於“慶元黨禁”期間,如果真有其事,早就給清算他甚至想殺了他的人挖個低兒掉了。

至於他提出了的“存天理,滅人慾”則被後世過分解讀了。首先,朱熹即不是和尚,也不是道士,不會提倡清心寡慾。其次,他是個文人,一個有著“國士”情懷但不懂政治的愛國文人。結合當時南宋黑暗腐敗的官場和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他這句話的無非就是希望皇帝有為,官員恪盡職守,百姓安居樂業而已。肯定不是希望人人都去當和尚,做道士。

後來,宋寧宗去世,宋理宗繼位,朱熹才被平反,朱門弟子才重新得到啟用,理學才被重新重視起來。後來,隨著理學重新成為了封建正統,朱熹的地位也就一路飆升到了“朱子”的地位,成了一位變了味的儒家的聖人。

程朱理學對後世影響很深,在元明時期,幾乎不容置疑。一直到明武宗時期,王陽明的“心學”的誕生,才在群魔亂舞的儒家思想中開闢出了一條靠譜的路來。儘管王陽明被稱為“儒家最後一位聖人”,但他那有著“中國古典唯心主義思想最巔峰”的“心學”的影響力遠沒有“理學”的影響力大。究其原因的話,是王陽明的弟子們不如朱熹的弟子們給力啊。


陌上雲白


關於朱熹“扒灰”的傳聞,出自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奏章。1196年冬,監察御史沈繼祖上書宋寧宗,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其中包括 “不忠於國”、“不敬於君”、“玩侮朝廷”等,還說朱熹曾攜兩位尼姑去旅遊,然後引誘,有了苟且之事,後納尼妾,此為“誘引尼姑以為寵妾”之罪;還說朱熹的兒媳在丈夫死後懷了身孕,此為“家婦不夫而孕”,丈夫死了還會懷孕?無非是公公的功勞嘛,於是,朱熹便有了“扒灰”的惡名。“誘引尼姑以為寵妾”、“家婦不夫而孕”,就是後人指責朱熹為“假道學、偽君子”最喜歡引用的罪證。

朱熹到底是不是一個“扒灰”的偽君子呢?或者說,他到底有沒有扒過灰呢?時代久遠,靠資料的考證,想必很難得出所有人都信服的事實,那麼,我們要得到接近事實的真相,便要深入瞭解一下,這個“扒灰”的名聲,到底是怎樣產生的,有動機和目的,才可能接近真相。

就學問而言,朱熹當是那個時代最突出的博學鴻儒,他從小就聰明異常,與一群同齡孩子玩沙子,人家堆沙山,他卻一個人畫八卦圖。14歲那年,父親去世,臨終將朱熹託付好友劉子羽,後又投於胡憲、劉勉之、劉子翬等名儒門下學習,自此學業大進。1148年,朱熹考取了進士,這一年他才19歲,授同安主簿,從此走上仕途。

朱熹出任過很多職務,諸如知南康軍軍、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等,有趣的是,朱熹還出任過武學博士,而且並非虛銜,而是真正負責以兵書、弓馬、武藝教育學生的官員。不過,朱熹不太喜歡做官,他喜歡給學生們講學,埋頭著作,這是他最喜歡的事情,所以,他總是不斷以各種理由辭官。

就性格而言,朱熹頗好為人師,尤其盼望給皇帝當老師,宋孝宗在位時,朱熹上書,每每以“留心格物致知、意誠心正之學,近君子,遠佞臣”來教導皇帝。後來,宋寧宗繼位後,扶助宋寧宗的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任煥章閣待制兼侍講。然而,韓侂冑同樣是扶助宋寧宗上臺的功臣,他為了削弱趙汝愚的勢力,獲得宋寧宗的支持,於慶元三年(1197),開啟了黨禁,斥朱熹道學為“偽學”,置“偽學逆黨籍”,上自趙汝愚、周必大,下如朱熹、彭龜年等,共計五十九人,對他們或罷官,或充軍,一律處罰,史稱“慶元黨禁”。

要發動這麼一場聲勢浩大的權力鬥爭,輿論的鋪墊是必要的手段,故此便有了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一事,也才有了朱熹“扒灰”的惡名。因宋朝御史有“風聞彈事”權,就是可以找一些捕風捉影的事來彈劾官員,也就是說,御史無須證據,就可根據民間謠言來彈劾官員,彈劾錯了,也不追責。因此,所謂“扒灰”之說,或許是這種制度下的產物,其真實程度,值得懷疑。加上宋朝處理官員,往往以貶官了事,所以也沒有人去查找“扒灰”的證據,這就更可能是“假新聞”了。


帝國的臉譜


“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這話用在南宋理學家朱熹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朱熹的“名片”相當光彩耀目: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派學說代表人物、儒家集大成者。

講真上面的稱號當之無愧,比如稱之為理學家是因為他把孔子和先師二程(程顥、程頤)的理論融匯貫通加以吸收創建了“程朱”學派。

朱熹用畢生的生命從事教育、講學、著述,在他50多歲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學說,他的學說包羅萬象,主要就是教人們如何做一個道德君子。



比如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話“滅人慾,存天理”,這句話大意就是人的慾望有三種:食慾、性慾、權欲。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滅三欲。

為了真理(天理)人應該“渴死不飲盜泉之水,餓死不食嗟來之食”;“君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

朱熹是如此敦敦善誘教育南宋的老百姓,他的行為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宋孝宗把他的著作當做教科書來推廣,他的學說是科舉必考的基礎知識。

朱熹的聲譽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當時被人們稱之為朱夫子,他是孔子之後繼往開來的又一人。52歲時成了宋孝宗的老師,既是儒家學者又是一代帝師,這在南宋以降絕無僅有。

有道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朱熹何止是“難副”這麼簡單!

扒開朱熹的歷史簡直是讓人破口大罵:“原來朱熹是偽君子,騙了我們好多年,當時南宋百姓和朝臣紛紛要求皇帝殺朱熹以平民憤……”朱熹的所有學說被定為“偽學”。



朱熹如何觸怒了天下人呢?

說出來也許你不相信,“一個大儒居然和尼姑偷情,還和他的兒媳婦有染,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扒灰”。這是真的的嗎?一代聖賢會做這些禽獸不如的事嗎?

這事確實有,並且是他自己親口承認的。

當時66歲的朱熹是宋孝宗的侍讀老師,在皇帝身邊負責解疑答惑。時任監察御史的沈繼祖上書彈劾朱熹十大罪。

《宋史》卷三十七:(朱熹)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

同時沈繼祖作出了具體說明:朱熹曾“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



意思是說朱熹曾引誘兩個尼姑作侍妾,出去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朱熹家中的兒媳則在丈夫死後還懷上了孕……

最後,沈繼祖建議皇帝將朱熹斬首,以絕“偽學”。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

咱們看看朱熹什麼態度呢?朱熹不打自招,痛哭流涕承認自己“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等數條,並說要“深省昨非,細尋今是”,表示要悔過自新。這可是白紙黑字他自己承認的,不存在著“行刑逼供”的問題。

想想看,朱熹名望很高,沒有人敢給他動刑,退一步講,如果他沒有做這些事,監察御史是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官員,沈繼祖是學法律出身的官員,他膽子再大也不敢憑空捏造誣陷一代帝師吧?這其中肯定是朱熹做了這些事了。

不過朱熹沒有承認“扒灰”這件事,朱熹做沒做這事,也許只有當事人雙方知道,古語云:抓姦抓雙”。朱熹唯一能洗清不白之冤的就是讓兒媳婦生下孩子,然後做親子鑑定,可惜宋代沒有DNA檢測,朱熹堅決否認,沈繼祖也沒辦法。



我們退一步說朱熹是受陷害和汙衊的,是黨爭的犧牲品。朱熹為何要承認“納尼姑為妾”呢?他納妾應該瞞著眾人吧?實際他也沒打算瞞過人,上任時還大搖大擺帶著尼姑去上任,所以他承認這事應該是存在的。

納尼姑這事在朱熹眼中是小事嗎?我覺得歷朝歷代,納尼為妾都是有悖人倫的事,作為道德聖人的朱熹,這樣做無疑是自毀前程。真不知道當時朱熹是怎樣想的!


即便朱熹不承認“扒灰”之事,他的偉大形象崩塌了。他的悔過自新不足於得到寬恕。

朱熹被彈劾撤職。朱熹的學說被定為“偽學”,徒子徒孫做鳥獸散,得意門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新上任的皇帝宋寧宗竟然下旨,凡薦舉為官者,一律不取“偽學”之士。曾經顯赫一時的朱熹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慶元六年(1200年),朱熹帶著恥辱,帶著無法言說的秘密死去,享年71歲,身後除了留下了等身著作外,還留下了一段任人評說的歷史!

  


秉燭讀春秋


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哲學家朱熹作為中國儒教史上的大家,我聽《中國儒教史》著者李申教授講過一些,其中,有一次李教授專門給我們中國哲學專業的學生講朱熹和唐仲友、嚴蕊的公案。


我不同意說朱熹是一個扒灰的偽君子。在此,有幾點我想說一說——

第一,封建社會就有句俗話:“帶話越帶越多,帶東西越帶越少。”人易於聽信別人關於“負面新聞”的報道或傳言。朱熹和唐仲友的事,後來(清朝)搬演成戲劇,就說明“越帶越多”這個特點。

第二,歷史發展到“兩半社會”,作為儒教史上的榜樣,變成了“靶子”。五四運動時期及以後,“存天理,滅人慾”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唾棄對象,自然也禍及它的發明人朱熹老夫子了。



第三,到了新中國,“破四舊”更加針對“天地君親師”、三綱五常、“理一分殊”那一套。朱熹作為徹底的反面人物,被“戲說”一番甚至幾番,已經是比較客氣的了。


至今,我的書案邊,還放著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時不時翻一翻。這就說明:做文史研究的人,不能繞過朱熹。“牆倒眾人推”是國人的劣根性,很多人都批判過。所以,我們今人不能因為儒教“孔家店”已經倒掉了,就你一把我一把上手去拆朱熹、王陽明的臺。“古為今用”才能把中國“文化自信”搞上去。對吧?


慈善文化研究


我查到了,朱熹扒灰的事是有記載的。記載在《四朝聞見錄》的《慶元黨》這篇文章裡,而在正史《宋史》或是《宋史全文》上並沒有這種說法。

《四朝聞見錄》上面記載了當時沈繼祖彈劾朱熹的奏章,奏章上面直接對朱熹的人品進行質疑。其文有語曰:“以至欲報汝愚援引之恩,則為其子崇憲執柯娶劉珙之女,而奄有其身後鉅萬之財。又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謂其能修身,可乎?冢婦不夫而自孕,諸子盜牛而宰殺,謂其能齊家,可乎?”在這兒就有記載朱熹扒灰的事。


但是,我覺得這並不是事實。在正史《宋史》和另一部民間修史《宋史全文》都並不採信這篇奏疏裡的說法。

在這篇彈劾朱熹的奏疏交上去以後,朱熹就被罷免了。《宋史》直言道朱熹是因為得罪韓侂冑被誣陷的“繼祖誣熹十罪,落職罷祠”。


而在《宋史全文》中也是傾向於朱熹是被誣陷的,甚至在《宋史全文》裡還寫了這篇奏疏的編成經過,“紘銳然任責,物色無所得,經年醞釀,章疏乃成”。

這句話說的很有意思,既然朱熹真有奏疏上所說的十大罪,這些罪名應該很好查才對,“怎麼可能物色無所得”呢?後來為了寫這份奏疏還花了一年的時間,誣陷的成分可能更大一些,這就是我的意見了。


論史





朱熹絕不是一個“扒灰的偽君子”。活在世上的每一個人,無論他處於那個時代,他們生存的目的截然不同:有的人為了研究學問追求真理而活;有的人自私自利,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而活。

朱熹就是一個專心做學問的人,在公元1196年,也就是宋寧宗的時侯,時任監察御史的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等等,其中還包括“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官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這後兩條是指朱熹為老不尊,貪財好色,不但勾引尼姑作妾,而且做官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兒媳婦在丈夫死後懷孕,懷疑是朱熹“翁媳扒灰”導致。鑑於朱熹罪孽深重,沈繼祖主張將朱熹砍頭。

這就是宋朝歷史上有名的“慶元黨案”。“慶元黨案”是由於宋寧宗時外戚韓胄把持朝政,朱熹的摯友宰相趙汝愚則是其獨攬大權的主要障礙。韓胄想要打擊趙汝愚,卻又顧忌其門生故吏眾多,所以就謀劃通過設立“偽學”之說,同時藉機打倒趙汝愚、朱熹極其門生。原定由監察御史胡某上奏,後因胡某升官失去御史資格暫時擱置。恰巧沈繼祖升任監察御史,韓胄便私下讓胡某將奏章轉交給沈繼祖。宋寧宗不問青紅皂白竟然准奏,趙汝愚遭貶永州,朱熹被彈劾掛冠。寧宗還當朝宣佈道學為偽學,禁止傳播。之後還把道學生視作“逆黨”進行全面清洗,受到牽連的官吏有59人,朱熹是作為“偽學逆黨”的領袖受到處罰的。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當時朱熹是寧宗的老師,寧宗為何對自己的老師下手?這是因為朱熹確實就是個書呆子,他秉性耿直,曾經在宋孝宗時期連上六本奏疏,彈劾貪贓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得罪了一大批權貴。寧宗繼位後,經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出任煥章閣待制兼待講,即是皇帝的顧問,又是皇帝的老師。朱熹雖然65歲了但心智並不成熟,他總想以老師的身份當皇帝的家,一邊面奏“克己自新,遵守綱常”一面還要干預皇帝的生活,勸誡皇帝遠離近臣,逼得寧宗只能客氣的說:“您老年歲大了,我擔心您難以站著講授,還是去做個宮外官吧!”但是朱熹依然不知趣,動不動就以辭官脅迫皇帝,寧宗只好假意挽留。



朱熹的言行也就引起了韓胄等人的記恨,他被人視作眼中釘,肉中刺。寧宗一接到彈劾朱熹的奏疏就立即下昭罷黜了他的官職,更可恨的是朱熹還在上表認罪時承認自己“私故人財”、“納其尼女”等罪行,並表示要悔過自新。

不過朱熹是否納尼為妾這件事,歷來爭論不休。不喜歡朱熹的人,總拿這事詆譭侮辱朱熹。我倒是覺得,朱熹是清白的,他是真正做學問的人,品行是無可挑剔的。

附錄:朱熹(1130-1200)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學之大成者。主要著作有:【童蒙須知】、【小學】、【近思錄】、【論語集話】、【孟子集論】、【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資治通鑑綱目】等。


嚶其


當然不是。儒家學說其實是修行的學問,不斷修正自己的錯誤和缺陷,使自己得到昇華,成為君子,最後得以自在心安。

孔子總結自己的一生是這樣,“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獲得了身與心的自由。

凡夫對於自由的理解和哲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凡夫的自由是從心所欲,如何才能從心所欲?要麼靠權,要麼靠財。哲人的自由主要指心的自由,從心所欲不逾矩。換成白話說,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自由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這叫自在。

如何能夠自在?滅人慾,存天理。所以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慾是對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進一步闡述,也是達到自在的必然途徑。這是修行才可能達到的境界,不是作偽可以實現的。

去看看西方哲人康德的思想,與朱熹的思想是異曲同工的。康德認為,人同時被感性和理性所支配。感性是通過感官獲得經驗性的認知。理性是通過對感性認知的歸納整理推演,然後獲得超越感性認知的完備性和無條件性。所以康德認為人應該被自己的理性引領。人的感性其實動物也可以有。對比一下,感性和人慾差不多,理性和天理很相似。

滅人慾存天理完全是正確的。人犯錯誤都是因為自己過度的慾望所驅使。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永遠不能滿足。當然也是不能得自在的最大障礙。

謗隨名高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很多名人高士被無端的汙衊誹謗甚至丟了性命。孔子被人說殺少正卯,釋迦牟尼也曾經被人汙衊指責。二祖慧可被人誣告到官府殺頭。這並不奇怪。人們總是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現實其實是面鏡子,反應出來的是人的內心。


用戶4699809132


朱熹三宗罪決定了他是一箇中華文化的反動派!

邪化儒教,泯滅人性,口是心非,是朱熹的三宗大罪。也由此註定他不是一個什麼理學大師,儒家傳人,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投機分子,文化反動派。

一,邪化儒教,讓中華民族身陷“宗教黑暗”

孔子以降,儒教核心是“仁者愛人”,“人皆惻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於統治者,儒家強調的是體恤子民。對於臣民,強調忠君愛國,泛愛眾生。“克己復禮”,“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禮之用,和為貴”。

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天然人性基礎上的教化指引。一個君主英明愛民,臣民充滿愛心的社會,是非常有進步活力的社會。

但是,到了朱熹這裡,他強調的是“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天下唯有君王,但無他人。

朱熹一生解說四書五經。最突出他邪化儒教的例子,他把《詩經》中的男女愛情描寫,全部解釋為君王公主的戀愛觀,他除了緊緊圍繞君主說事,其他不會。

二,朱熹泯滅人性,突出表現就是在“存天理滅人慾”指導下的種種乖張

正是在他的邪教化儒家文化下,全部社會陷入死氣沉沉,行為乖張的落後狀態。列女傳中各種守節故事,就是社會畸形的典型。

他號召女子為了守節就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包括生命。

他號召臣民為了忠君就要徹底愚忠。不得進行任何逆行。

他讓全天下人不要思考,不要獨立,只要專心做好奴才。

這樣的人,皇帝喜歡,人民遭殃。

三,口是心非是朱熹最醜陋的人設表演

他讓天下人存天理滅人慾。但是,他自己卻為所欲為!為了一己之私,他投機鑽營做官,見色忘義洩慾,為了美色爭風吃醋,為了洩慾不顧倫常。納妾尼姑,佔有兒媳,在他都是“順理成章”。

這樣一個偽君子,難怪被彈劾兜售偽理學,經營謀私慾。

朱熹的偽學,完全背離儒家本義,脫離社會正義,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大破壞!大倒退!這是一個必須被鄙視的人。


電雷鳴閃


朱熹(1130至1200),字元晦,號晦庵,諡“文”,江西人,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之集大成者,程朱理學創始人之一。

在官場混,總會有一些雨橫風狂的時候。空穴來風,信口雌黃,誣衊陷害之類的事時不時會冒出來。有關“扒灰”的傳聞,北宋時期就鬧過幾回。又是歐陽修扒灰,又是王安石扒灰,又是蘇軾扒灰,鬧得沸沸揚揚,不亦樂乎。想來朱熹應該也是這樣的情況。

《宋史》卷三十七有載:“監察御史沈繼祖劾朱熹,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就是指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十二月(1196)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於君”,“不忠於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財”籍。其中還包括“引誘尼姑二人以為寵妾,每之宮則與之偕行”,“家婦不夫而孕”等。意思是朱熹曾經引誘兩個尼姑作侍妾,做官外出時還帶在身邊招搖過市;朱熹的兒子不在了,兒媳婦兒還能夠懷上孕……

最後,沈主張將朱熹斬首,以絕“朱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慶元黨案”。

我以為,這些罪狀有些經不起推敲。一個鐘鼓在堂,名(鳴)聲在外的朝廷命官,納了尼姑做小妾就行了,還敢公開耀武揚威?別人家翁媳扒灰,外人一清二楚?怎麼知道的?兒子不在,兒媳懷孕,肯定是公公的嗎?下人不能幹麼?這些多是政治鬥爭的手段而已,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就當是傳聞罷了,別太當真。

元芳,你怎麼看?


綺閣書生


朱熹應該沒到聖人的高度,但是罵他的那些應該是潑髒水的嫌疑大,能說出來存天理滅人慾的道理然後再去做齷齪的事這不可信,被冤枉的可能性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