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四川達州柳潭村桐子園,86歲的老人湯正先正和老伴兒一起準備早飯。早餐的菜是他從菜園裡摘的,做飯燒的柴火也是他從山上砍的。

兒子在城裡有房,老兩口一開始也住在城裡。兒子一直不同意老兩口回老家,可奈何不了老人想落葉思根,只好花了二十萬替二老修繕了老房子。湯正先很高興,他說家鄉現在通了水電,交通也方便,空氣也好,比城市好。

確實,村子好山好水,環境宜人。可在村裡走了二十分鐘,竟沒看到一個人影,村莊本就寧靜,如此稀少的人煙,讓人在暮春時節,感到一絲寒意。

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最鼎盛的時候,這個村莊有過140多口人,現在卻只住了7戶,15個人,其中有9位60歲以上的老人,湯正先夫婦也是。說起這個,老先生說,家裡很好,希望大家慢慢都能回來。但他心裡也清楚,如果村裡的人不出去,享受到的除了好山好水好環境,還有貧窮。

為了更好的生活,越來越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稍微有些成就的,慢慢把孩子也接出去了。十幾二十年下來,這個村莊終於徹底失掉朝氣,只留下遲暮的老人。然而逐漸老去的,又何止這一個村莊。

按照聯合國制定的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 60 歲以上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7%時,該地區被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

199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0.3%,17年後的2016年,我國65 歲以上人口達到1.49 億,幾乎是英國和德國兩國人口的總和。又是3年過去,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根據相關部門的預估,這個數字還會以每年8000多萬的速度持續增長。

所以,我們的國家已經在老齡化的道路上走了20年了?

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嚴峻而來的還有空巢化、失能化。相關數據顯示,早在幾年前,全國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已經突破4063萬,到今天,這個數字只會越來越大。

老人們無法照顧自己,就得有年輕人來承擔起這份責任,除了兒女自己供養,還有家庭護工和養老院兩個選擇,國際標準規定,在諸如養老院這樣的機構裡,每3個失能老人必須配備至少1名護理員。也就是說,我國至少需要1300多萬護理員。而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卻不到30萬人。

近些年,不少人盯住了這個缺口,覺得養老是一門好生意。從供需關係上看,確實如此,然而養老看護,真的是“朝陽產業”嗎?

有過看護經驗的人應該知道,照顧老人,尤其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有多辛苦。幫他們翻身、給他們餵飯、為他們做清潔,這些都是每天要重複的機械勞動。照顧自己的父母就不說了,若是護工,往往一個人要同時照顧幾位老人,用又髒又苦又累來形容他們的工作,是一點也不為過。

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於是,絕大多數年輕人,尤其城市出身的年輕人很難在這份苦差事上堅守下去,相關專業招生難,即使是學生畢了業,這些科班出身的護理人員還是會選擇轉行,從事輕鬆體面或者薪資豐厚的其他職業。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總把服務於人的工作看作是伺候別人。當護工,照顧老人自然就成了沒面子、沒地位的事。大家普遍認為從事這個職業將不會受到尊重,也談不上什麼發展前途,因此心生牴觸,也無可厚非。

如今,45-55歲的女性仍然是養老護理行業的中堅力量。她們大部分來自農村,文化程度較低,沒受過老年人照護的專業訓練。而且她們自身年齡也大了,正在面臨返鄉照顧老小及自身養老的問題。有專家預測,未來的5到10年,一線城市將要面臨養老看護的阿姨荒,且無人能夠解決。

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為了培養和留住更多的養老人才,有專家表示,可以通過學費上的減免,吸引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報考和老年服務有關的專業。同時放開招生計劃和對招生地區的限制,拓寬養老服務專業的生源渠道,吸引更多學生投身到養老服務事業中來。

那毫無疑問,如果以降低經濟門檻作為條件,來自農村的孩子將會成為養老服務行業的主要補缺者。在生存理性的驅使下,農村家庭、尤其是貧困偏遠的山區,會以此為出路,把孩子送入學校。

畢業後,他們已經掌握了專業的護理知識與技能,會迅速被城市裡接近枯竭的養老市場所吸納。在老年人口幾於頂峰的城市,投身於一位難求的養老機構,輾轉忙碌於各個床位。而他們也不得不最終陷入兩難的境地,因為用不了幾年,他們身在農村的父母也到了需要照料的年紀。

由於大量年輕人口離開中西部農村地區,向東部和城市地區遷移,這就直接導致了該階段農村人口的老齡化,而這種人口轉移又有效地降低了城市常住老年人口的比重,沖淡了城市的老齡化強度。老齡化城鄉倒置的現象也只會越來越顯著。

有專家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達到90%,屆時將有超過2億的空巢老人,而相當比例分佈在農村。

“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這,就是農村老人的生活寫照。

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湯正先老兩口所在的桐子園確實通了水,通了電。但在這個只有15個人,9個人年齡超過60歲的村子裡,只有通水,通電就夠了嗎?

和城鎮相比,農村各項保障制度發展嚴重滯後,尤其在醫療方面,我國現有的醫療資源區域分佈不均衡,優質的醫療服務資源多集中在一二線城市,農村地區雖然人口比重大,但醫療資源嚴重匱乏,農村老人生了病,去小診所拿個藥,硬扛過去是常態,和他們說起去市裡醫院,總是覺得花錢、麻煩孩子,說什麼也不去。

另外,還有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老年人口的急劇增長,加大了老年人患老年痴呆的風險。中國有3億菸民,7.4億二手菸暴露者,吸菸加“六化”又是導致肺癌高發的主要原因。所謂“六化”,就包括人口老齡化,凡此種種,都指向老年人,尤其是身在農村,兒女不在身邊的留守老人。

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看護,年輕人卻跑去給城裡人養老,原因令人無奈

種種因素疊加之下,“老有所養”,已經成為了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城市尚且可以通過“吸收”農村年輕人反哺老年人,農村的留守老人們,又該怎麼辦呢?

關於農村養老,您有什麼好的意見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我們討論交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於農村、農業和農民深度話題,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為我們指引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