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从宋朝开始,中国科举就有以“三甲”区别进士的做法。而区别的标准,便是进士们的考试成绩。在科举占据选拔人才主流渠道的情况下,进士们通过全国选拔,本来就被认为最优质的一批人才。

三甲的区分,则是找出当中最优质的一批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因为科举制度的发展,越到后面,越趋向成熟。所以,我们把进士三甲之间的区别,放在清朝比较。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清朝时,三甲中的“一甲”只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人数不固定,他们被称为进士出身。二甲中的第一名被称为“传胪”。

三甲人数同样不固定,他们被称为同进士出身。朝廷根据这些新科进士的成绩,为他们安排相应的待遇。(注:明朝时二甲、三甲第一名,都可称为传胪。)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按照清朝规定,新科进士中,除一甲三人和传胪外,其余进士在殿试后,仍需参加由朝廷派大臣亲自监考批阅的朝考。

通过朝考,进士们可以获得庶吉士身份,入翰林院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二甲会比三甲,更容易通过考核。因为考核过程会计算分数。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二甲出身的进士,他们在殿试时,便已获得五分,只需在会试和朝考中,只需要一次获得二等,分数便可达标。而三甲出身的官员,则需要两次都获得一等,难度更高。至于一甲级别的进士及传胪,则直接入翰林院,无需再次考核。

翰林院是朝廷储备高级人才的地方,历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一甲出身的进士,起点较高,也最为稳定。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其余进士,如果成为庶吉士,还需要进入翰林院继续研习,才可获得官职。即便同入翰林,一甲出身的进士,仍有优势。

同在翰林,一甲出身的进士是以翰林院修纂、编修的身份,跟这些庶吉士一起深造。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早早获得官职。而且比传胪的级别高。修纂是从六品,编修是正七品,传胪获得的检讨只有从七品。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庶吉士在翰林院经过学习后,会参加考核。被评为一等的庶吉士,可以留在翰林院内,获得官职。但这些庶吉士只能获得检讨、编修的七品官职。

如果庶吉士被评级较差,就只能获得知县一级的地方官,六部主事、司务、笔帖式等属官。庶吉士跟一甲进士比,起点较低,且仕途的过程并不稳定。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其余没有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吏部也会根据考核结果,分配不同的官职。这些二、三甲的进士,对朝廷而言,仍是人才。

毕竟就连考不上进士的举人,都可以参加吏部考核当官,何况这些已经通过选拔的进士。进士可以得到的工作待遇,受朝廷用人情况影响很大,较不稳定。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清朝入关初期,顺治年间,人才短缺,对进士极力拉拢。这段时期,可以说是清朝当官的一个黄金期。不仅获得官职容易,很多重要官职也有空缺。

《清会典事例》记载,顺治三年:“二甲一名到五十名,除部主事;五十一到三甲十名,除中、行、评、博;十一名至二十名,除知州;二十一名至五十名,除推官,余除知县。”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但官职数量毕竟有限,从康熙年间开始,官缺紧张。进士需要等到现有官职出现空缺,才有机会上任。以至于一些人考中进士十年后,仍没有获得官职。所以,跟庶吉士相比,这些进士的仕途更加不稳定,起点也更低。

在康熙中期以前,二甲、三甲仍有一个区别。二甲出身的官员担任京官。三甲则担任地方官。清朝中期开始,进士获得官职前,都要通过学习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年龄,为他们安排实际官职。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对于一甲、二甲、三甲的进士来说,不仅获得官职的难度有很大区别,将来仕途升迁上,仍相差极大。雍正以后,清朝对官员升迁,主要注重品行、政绩。一甲出身的官员,明显可以获得更多历练的机会。

而且,一甲,庶吉士,吏部挑选的二、三甲进士,三者之间,都有不同的升迁途径。相比较而言,一甲进士出身的官员确实大于庶吉士出身的官员。而庶吉士出身的官员,也大于吏部挑选的二、三甲进士。

一甲、二甲、三甲,都是进士,有什么差别

所以,一甲出身的官员,在清朝占有很大优势。当然,这个并非绝对。清朝历史上,有状元郎退休后仍是低级官员的案例。康熙四十二年的状元王式丹,因为考上状元时已经58岁,身体太差,不受康熙重用。

退休时,仍是从翰林院六品官修撰。也有连科举都不算,靠买官就获得高官的人。只是说,从整个群体看的话,仍符合这个结果。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