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开国功臣不一定非要刑杀,此皇帝一顿饭轻松搞定大家相安无事

一个王朝建立后,开国功臣的结局大多不会太乐观,兔死狗烹的悲剧历朝历代时有发生。只不过有些朝代的情况要好一点,比如汉高祖刘邦也诛杀功臣,但相对来说还算仁慈;有些朝代就比较残酷,比如明太祖诛杀功臣,那基本上是成片成片的,手段较为残忍。

对待开国功臣不一定非要刑杀,此皇帝一顿饭轻松搞定大家相安无事

​但不管怎么说,开国皇帝对那些功臣们是很忌惮的,即便不刑杀也会做出很多防范措施,要想既不担上过河拆桥的骂名,又能保证皇权的集中,古往今来,宋太祖赵匡胤的做法最为高明,他只用了一场饭局几杯小酒就轻松搞定了这个历史遗留的难题。

我们知道,赵匡胤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有了这个经历他自然知道军权等于皇权这个简单的道理。登基称帝后,他意识到只有不让他人染指军权,自己完全控制军队和军权,才能真正地巩固皇位。但赵匡胤其人是一个宽仁的帝王,他想采取仁慈的手段解除功臣宿将的威胁,于是他问计于当时的宰相赵普。

对待开国功臣不一定非要刑杀,此皇帝一顿饭轻松搞定大家相安无事

​赵普一眼就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经过赵普的点拨和提醒,赵匡胤将剥夺功臣的兵权提上了日程。

建隆二年(961年)农历七月初的一天,赵匡胤宴请执掌重兵的石守信、王审琦等功臣宿将。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端起酒杯说:“朕如果没有你们各位的拥戴,也就不会有今天九五之尊的地位。对于你们的功德和情谊,朕不会忘记!”一番感恩戴德之后,赵匡胤切入正题说:“可是你们不知道,做皇帝也有苦衷,不如做一个节度使快乐自在,我到现在连个安稳觉也没睡过!”

对待开国功臣不一定非要刑杀,此皇帝一顿饭轻松搞定大家相安无事

​石守信等人听皇上这么一说,纷纷表示要为皇上分忧,但具体所为何事一时间也摸不着头脑。这不难理解,他们都是带兵打仗的粗人,很难体会出这其中的深意。但赵匡胤话也不好直说,于是平静地回答道:“其中个中缘由不难知晓,你们想想,皇帝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一听顿时大惊失色,跪在地上磕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有谁还敢有贰心?”这下赵匡胤总算是说出了实话:“对于你们我是放心的,怕就怕你们的部下当中有人贪图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到时情况就不好预测了。”

对待开国功臣不一定非要刑杀,此皇帝一顿饭轻松搞定大家相安无事

​众将听了这番话总算是有点明白了,于是请求赵匡胤指出一条明路。随即,赵匡胤将他的构思全盘托出:要想天下太平,大家只能将兵权交出,到地方上安安心心地当大官,朝廷会为你们购置田地和宅第,同时还会多多置办歌怜舞女,天天饮酒作乐。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纷纷上表称病,请求朝廷解除他们的兵权并准其回乡养老。至此,赵匡胤彻底地解决了心腹之患,这就是史书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不仅对赵匡胤本人来说意义重大,也从根本上结束了唐后期以来的藩镇悍将割据的局面,而在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时,赵匡胤没有使用历史上帝王惯用的屠戮功臣的办法,没有引起大的政治动乱,更没有为自己留下残暴不仁、刻薄寡恩的声誉。

对待开国功臣不一定非要刑杀,此皇帝一顿饭轻松搞定大家相安无事

​但凡事总有坏的一面,也就是从赵匡胤开始,武将们形成了一种风气,在朝廷的纵容下他们在地方上掠夺土地,经营牟利。赵匡胤对于他们种种的贪婪和劣行一般都是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在他看来,武将们贪墨不是根本问题,而且巴不得他们日夜享乐,而如果发现哪一位武将积极进取,他反而不放心。这种风气的蔓延,无疑给他的子孙后代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