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命修煉的法寶是什麼?

性命修煉的法寶是什麼?

曾聽人說過,在公園裡看到有鶴髮白衣的老人打太極的,或是練氣功的,待他走後,站在他練功的地方,會感受到一股強大的氣場,周邊的花花草草,石桌石凳都蘊涵了一股天、地、人的彙集之氣。話說,就是那位練功的老人將這些氣融合為一體,通過自己的身體收集與運轉,藉此強身健體,養己精氣。

當然,是否真存在這種事誰也無法定論,因為不是誰都能夠碰到,無法核實,這還得是遇到剛好練了數十年功夫的人,運氣、練功皆有一定造詣才能有此景象。

性命修煉的法寶是什麼?

內觀己心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愛練氣功、打太極,不僅在於它能強身健體,而且還能保養“精氣”。

我們常說“養精蓄銳”,指得就是保持好的精氣神,這樣不僅使人顯得更年輕,待人做事各方面也會更順暢、更和諧。

正如《道德經》中所言:“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剛出生的孩子筋骨都還是柔軟的,但拳頭卻總是緊握著的,整天地哭嚎嗓子卻不啞,這就是精氣足的表現。

如何養“精氣”?

所謂“精氣”,其實也並非那般玄之又玄,人人都具有。

對這一詞窮本溯源,亦可追溯到《管子》,它是對老子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之“氣”的進一步細化。

道就是精氣,也稱為靈氣,是最純的氣。

那麼,精氣又從何而來?

《管子·內業篇》裡說:“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 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人不是憑空而來的,人生於天地之間,由天地之氣構成,人的精氣也是從天而來。當時的人認為,天的“氣”是最純澈的,所謂“精也者,氣之精者也”。

《黃帝內經》裡也有寫到這種精氣的構成:“在天為氣, 在地為形, 形氣相感而化。”

“精氣”之“氣”說的並非精神之氣,“精”是重在言純。所以它是物質性的,不能因為它太過精細,不為肉眼所見、不為身手所觸,就將其視為精神性的。

性命修煉的法寶是什麼?

隨著成長,成人的這種氣就會被分散,後來人喜歡通過練氣功來養氣,“精氣說”就是氣功的理論原理。

除了練氣功之外還有其他更簡易的找回精氣的方法嗎?

有,只要靜心寡慾即可。

心,在古人思想中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心之在體,君之位也。”

——《管子·心術》

其他的四肢五官無不在心的統領下完成它們的職能,所以一切修養、修行的源頭都在於對心的認識和控制。而心需要在靜中才能認識自己與外物,心也只有在平靜之中才能正確地思考。

如何使心靜,又如何學會正確地認識?《管子》中謂之“靜因之道”。

外察世界

“靜”即是內心平靜,以及靜以外觀。

《管子》中的許多思想來源於道家,尤其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主靜、善柔,因為柔弱才能勝剛強,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裡有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管子》裡也認為追求心靜在於“靜則得之,躁則失之”、“靜則能制動也”。

要養精氣,只有在靜中才能守住它,而躁動只會驅散它。

荀子的“虛壹而靜”之“靜”與此同理,“靜”指的是心靜,荀子認為人的心就像一盤水,端端正正地不要去搖晃它,那麼渣滓、濁物就會自然沉澱。這些渣滓、渾濁之物是指那些不必要的慾望。

“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即是說,心沒有不動的,除了躁動,人心之動也在於思慮,但這種心動是可控的,並非胡思亂想之動。

啟迪多元思維

那何謂“因”?

這裡的“因”並非“因果”的“因”,而是“因循”。

《管子·心術》 篇說:“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以其形因為之名,此因之術也。”

“因”之 “因循”,重在無為。“無益無損”,即是就事物原來的狀態順其發展,不以主觀為其增加或減少。

所以“因”說的是因循事物本身原來的發展趨勢,跟隨自己內心原來的方向行事,不過分干預,不主觀臆斷。

“因也者,捨己而以物為法者也”,“捨己”即撇開個人成見,以認識的對象為主要依據,“為法”即以客觀事實為認識的準繩。

正心正舉

靜下心來,人才能認識到自己內心的真實所需,而不為過多的慾望所幹擾。才能“毋先物動,以觀其則”,即更清晰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面目。

《管子·內業篇》又有言:“守敬莫若靜。內靜外敬,能反其性,性將大定。”

對內守靜,才能對外有敬,這樣才能恢復精氣,精氣才能安定。

精氣說的養生論的原理即是認識到心的統帥作用,由心入手,來守靜養氣。不為自己主觀意見干擾,認識事物,因循事物原理。才能靜思寡慾,捨棄己見,復歸於虛的境界。

性命修煉的法寶是什麼?

撥迷見智

除了養生之外,精氣理論也被統治者用於治國安民。比如漢朝初期採用的“黃老之術”。

《管子·心術上》:“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故曰君。”

同樣地,心術的統領作用相當於君主對百姓的統治。但是這種統治在於“無為”。即是前面所講的“靜因之道”。

“心術者,無為而制下也。”“是故有道之君,其處也若無知,其應物也若偶之。靜因之道也。”

在暴戾的秦朝統治下,百姓早已精疲力盡、苦不堪言,這時賢明之君就應該放任百姓生產,減輕苛捐雜稅。讓老百姓做自己喜歡的事,“因循”他們的意願。

開啟自在之門

《黃帝內經》中認為“精”會轉化為“氣”,是由細到粗的過程,可視為人的正常成長過程。

書中有一套專門的養氣路徑,如通過鍛鍊筋骨,活血調氣,經過腹部式呼吸的方式等將精轉化為氣。

然而,正如我們上文所說,心才是處於主導地位的,只有通過養心才能更好地養氣,以心來御氣。

養心和養氣皆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長年累月的體認與剋制,實現最後的身心雙修。

如此而為,興許幾十年後,那個在公園裡打拳練功就能集聚天地精華的人就是你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