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荔波30多年:這個“麻哥”不“麻人”

在這片2000多平方公里的綠色沃野上,有一名基層農技員,他的足跡幾乎踏遍了荔波的每一寸土地。不管是同事,還是十里八村的農戶,都豎起拇指:“麻哥是我們農民的貼心人啊!”農戶口中所說的“麻哥”是麻繼強,翁安人,現任荔波縣農業特色產業辦公室主任、高級農藝師。黑黑的臉龐,瘦高的身材,跟同齡人比,時間在他身上留下了更多的印跡。懷著對農業的滿腔熱情,與廣大農民一起,躬耕、收穫。自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這已經是他在荔波的第32個年頭了,他把人生最美的年華奉獻給了這片土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捲起褲腿,挽起衣袖,把政策給農戶傳達,手把手交農民技術,這是他工作常態。他是農戶信賴的“麻哥”、“土專家”。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麻繼強與技術員研究桑葉病害問題

引導農戶從種常規稻到種雜交水稻

⬆ 麻繼強手把手指導農戶使用培土機

⬆ 麻繼強手把手指導農戶使用培土機

1987年,黔南農校畢業後,22歲的麻繼強被分配到當時的荔波縣茂蘭區農技站。工作條件艱苦,幾塊木板子拼成一鋪床,沒有專門的辦公桌椅,田間地頭就是“辦公室”。

1987年,黔南農校畢業後,22歲的麻繼強被分配到當時的荔波縣茂蘭區農技站。工作條件艱苦,幾塊木板子拼成一鋪床,沒有專門的辦公桌椅,田間地頭就是“辦公室”。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交通閉塞、偏僻落後,農業基礎薄弱。“鄉親們當時都種常規稻,望天田、產量低,吃飯都成問題。”麻繼強回憶說道,過去到鄉親家吃飯,可不如現在,很多人家連一張像樣的飯桌都沒有,直接圍著火坑吃飯。區裡很多人等著國家救濟糧過日子,這些讓他看著心酸,他心理暗自下定決心:學農服農,幫助農戶增收致富。

稻田要想增產,良種、良法兩手抓。農技員好比醫生,用技術與產品結合推薦給農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賣種子”開始,1988年3月,麻繼強和他的同事們從種子公司賒出雜交水稻種子做推廣。每天,就背起一袋袋種子走村串戶的跑。靠著雙腳,每日行程少時幾十裡,多時百餘里。

“大家都不太相信雜交水稻有大產量。”麻繼強說,那時,良種曾受到種慣了常規水稻的村民的質疑。“不好推廣,嫌貴是一個原因。一公斤良種要2塊多,常規水稻的只要3、4角。”農戶只看到種子的價格差,卻看不到高產和低產的差別。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水稻豐收而喜悅的農民

尋找良種推廣突破口。他們每個村找兩三戶經濟條件好些的農戶作為主攻對象,甚至還自掏腰包送良種給農戶。當時,麻繼強每月工資僅56.5元,一袋種子幾乎相當於一天工資。他送了兩袋種子給板寨村的村民,1988年春天播下良種後,當年就喜獲豐收。測產時,農戶樂壞了,水稻畝產從300多斤增產至1100多斤。良種豐產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村民們開始信服了。翻年,七八成板寨村村民都種上了雜交水稻,走上良種良法種植高產水稻之路。

農業技術是重要生產力。當年4月,縣裡試點栽培高產“溫室育秧”良種良法種植雜交水稻,選擇茂蘭區洞流村100多畝田為試點。麻繼強是項目組一員,他每天在示範田間來來回回,從育秧、浸種到催芽、上盤,全程指導農戶種植技術。試點成功,測產時,雜交水稻均產高達800多斤。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村民喜迎豐收

第二年,試點又新增6個,通過示範種植帶動全縣大範圍推廣“溫室育秧”良種良法種植雜交水稻。1991年,全縣水稻均產從400多斤增至800多斤,普遍推廣雜交水稻種植,增收增產效果顯著。調入縣農業局農推站後,他負責雜交水稻推廣項目。1993年,全縣雜交水稻綜合增產技術得到省農業廳豐收計劃一等獎;1994年,獲得國家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

“麻哥”不麻人 是農戶的“好夥計”

1998年,麻繼強升任縣農業局農推站任站長,同年11月,被選派到朝陽鎮任科技副鎮長。1998年,縣裡決定在樟江沿河一帶玉屏、朝陽、瑤山、撈村幾個主要鄉鎮發展蜜柚種植。來了朝陽鎮,麻繼強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發展朝陽蜜柚種植。

在他心理,分量最重的是農戶的認可。雖然工作崗位變了,但都是為農戶服務。麻繼強情繫農戶,與他們交朋友、打夥計。農戶當時打趣他,“不管你是麻鎮長,還是麻書記,不麻我就好。”(麻:方言是騙人的意思),麻繼強總是樂呵呵地回覆說:“我姓麻,可沒有麻過人”。

麻繼強性格樂呵,與農戶總能打成一片,農戶也不把他當外人,他的稱呼也很快從“麻鎮長”變成了“麻哥”。縣裡鼓勵種蜜柚,給肥料、挖坑費、果樹苗等好政策,朝陽的地形、土壤、環境等很適合種植蜜柚。種蜜柚銷往哪裡?資金投入哪裡來?種植技術怎麼辦……這些都是農戶的疑問,當時,地裡種農作物以玉米、棉花為主,要轉變的是他們多年種植的傳統和習慣。首先要從改變農戶的意識著手。他幾乎走遍全鎮的所有村寨,組織群眾開會,做思想動員,給他們講政策、講道理、講前景。

朝陽鎮岜馬村的覃林穩如今是蜜柚種植大戶,還組織成立了一個果蔬聯營合作社。起初,對於蜜柚能賺錢他可不信。麻繼強到岜馬村做思想工作,動員大家種蜜柚。覃林穩提反對意見,麻繼強說:“如果不種,你回家把飯煮起。”他兩的“夥計”關係就從這一頓飯開始了,麻繼強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覃林穩的思想也發生了改變。

農民的樂,就是心中的甜。1999年,覃林穩在麻繼強的鼓勵下,打了800多個坑,種下20多畝的蜜柚。2005年,果園進入盛果期,畝產1200公斤左右,一年收入5萬多元。“總算800多個坑沒白打,麻哥果然不麻人。”覃林穩樂滋滋地說,蜜柚帶來的好收入,還要感謝自己的好夥計“麻哥”。

從1999年到2006年,朝陽鎮的蜜柚種植從200多畝發展到了2000多畝,果蔬種植也從零散、家庭式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2011年後,縣裡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為抓手,積極推進荔波蜜柚產業建設,朝陽鎮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擴種,如今,形成蜜柚等精品水果基地4.5萬畝的“瓜果朝陽”。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朝陽蜜柚基地

農技工作充滿挑戰 得花大力氣多學習

組織哪裡有需要,就往哪兒去。2006年,麻繼強聽從組織安排,調回縣農業局桑蠶辦,負責推廣種桑養蠶。

走進田間才能知道農民最需要什麼。剛分到桑蠶辦,種桑養蠶對於麻繼強來說是個“新事物”。“老實說,真的一點不懂”他毫不避諱的說。一次,他跑去老蠶區調研,老百姓指著桑葉問:“麻主任,你看這是什麼病?”這一問他答不上來,心理很不是滋味。作為桑蠶辦主任,卻對桑蠶不瞭解,別人如何看。他暗下決心,要快速掌握這門技術。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麻繼強指導農戶桑園耕播技巧

農技推廣工作充滿了挑戰,如果不花大力氣,不下苦功夫,可不行。來自四川省蠶業管理站的一名專家算是他的“啟蒙老師”,經朋友介紹,專家在荔波考察期間,麻繼強接待了他。沒想到的是,回四川后,這名專家給他寄回來兩大袋20多本書,從桑樹制種到種植管理,從蠶種培育到蠶繭生產、繅絲加工一整套知識都包含在內,很系統。麻繼強收到書後,很驚喜,充滿感動,求知若渴的他,那些日子就是抱著書本刻苦鑽研。

莊稼地裡到處是學問,他“拜師學藝”,向有經驗的蠶農學習,“九安的譚華寧養蠶好,我拜他為師,學到了很多。”通過向專家請教,向農戶學習,在學習與實踐中,不斷積累種桑養蠶的經驗和技術。只有學得更深,辦法更活,才能幫助更多的農民。他還遠赴遵義、廣西、四川南充、遼寧鳳城、浙江海寧等一帶學習種桑養蠶技術,不斷精進自己的所學。2010年,他成功評上高級農藝師。

縣裡結合實際,經過多次調研,2017年下半年,確定種桑養蠶作為“一縣一業”來抓。麻繼強參與實施方案的擬定,組織全縣桑園種植,養蠶技術指導等。2017年,新增桑園面積5577畝;2018年,新增桑園面積21783畝。2018年,全縣桑蠶面積發展到3.5萬畝,覆蓋全縣8個鄉(鎮、街道)、94個行政村,參與農戶8206戶31512人,其中覆蓋貧困戶3419戶12698人。2018年養蠶畝產鮮繭100公斤左右,最高畝產可達180公斤,產鮮繭100萬公斤,產值4400萬元,逐步成為產業扶貧支柱產業。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桑田基地一片綠油油

冬天冒著嚴寒,夏天頂著烈日,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農戶最喜歡聽麻繼強的課,滿滿都是乾貨。他辦的桑蠶技術培訓,有時是幾十人,有時上百人。2017年以來,桑蠶培訓40多次,受益農戶2000餘人次。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 正在桑田忙活的農民

躬耕荔波30多年:这个“麻哥”不“麻人”

當今,農業已進入現代化、生態農業時代,尤其需要各項技術支撐。“現在,都只算一知半解。”在聊到種桑養蠶技術時,麻繼強覺得要在省力化、機械化上再下功夫,需要磨練的地方還很多,才能更好發揮技術服務作用。因參加省農科院組織的蠶品種在荔波的推廣運用課題研究,2017年,麻繼強獲省政府頒發的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同年,還獲省工會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表彰。這些榮譽背後,是麻繼強對這份職業的熱愛,是農民對他的無比信任。背後的成果,則早深紮在了廣袤的大地上。

躬身碧野,耿耿初心。最大的舞臺在基層,最美的風景在田間,為了泥土的芬芳,麻繼強堅守農業技術推廣最前線,不忘初心,在他熟悉並深愛著的這個第二故鄉的土地上辛勤耕耘。30多年來,通過辦班培訓、田間指導和技術諮詢等形式,培訓指導農民達1萬人次以上。深扎農業技術推廣,成為荔波農業發展幾十年的變遷和歷程的“見證者”,從推廣雜交水稻良種良法種植,到推廣蜜柚大面積種植,再到如今推廣種桑養蠶,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成為群眾喜愛的“麻哥”,深受農戶信任的“土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