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为啥酷爱“拜把子”?扒扒中国人的“结拜现象”

  

中国古人为啥酷爱“拜把子”?扒扒中国人的“结拜现象”

结拜界的扛把子关羽

  在中国古代或古代背景的演义小说、民间传说里,拜把子的桥段比比皆是:古典小说里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贾柳楼四十六友,孙悟空与六妖王在花果山结拜,号称“七大圣”,镇元子与悟空结拜等等;在现代作品里则更多,单以金庸老先生的武侠经典系列为例,就举不胜举,比如江南七怪、郭啸天与杨铁心、郭靖与杨康、郭靖与老顽童周伯通、萧峰、虚竹、段誉,俯拾皆是。

  最为搞笑的是,就连项羽、刘邦这对争天下的生死对头,也曾“约为兄弟”,这可是见于史书记载的,绝对是正史。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比如东北王张作霖与吴大舌头吴俊升,蒋介石与少帅张学良与冯玉祥等等。如果有兴趣,各位看官不妨关心一下看边的朋友,一定会发现更多。

  比较耐人寻味的,则是异性之间的结拜,比如杨过与程英、陆无双就曾结为异性兄妹,就连祝英台以男性的身份读书时,也与“梁兄”上演了草桥结拜的桥段。

  那么疑问来了:中国人为啥如此酷爱拜把子,这样能带来啥好处,其间又蕴藏着怎样的玄机与奥妙呢?

  拜把子,又称义结金兰、结拜、磕头、换贴,总之有很多叫法,是指通过一系列古往今来不断变化、或复杂或简单的仪式,比如饮血酒、斩鸡、歃血、烧香纸、盟誓等,使原本不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相约成为异姓兄弟或兄妹、姐弟。

  其本质,就是对中国人最看重的血缘关系的模拟,是对中国人最为倚重的朋友关系的升级和升华。

  中国人如此酷爱拜把子,其重要的原因,是对重情重义的古人们的推崇和膜拜,进而至于模仿。

  但事实上,倍受国人推崇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结拜典范,真实情况却不是如此的。那些古人未必真的搞了什么结拜仪式,也未必挂上兄弟之名,他们更看重的是相互间心灵的交融与利益的共进退。

  比如结拜界的扛把子刘关张,演义里说他们桃园结义,且盟誓“不同求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在正规的史籍中却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或者他们只是志趣相投并没有结义,或者他们未富贵时真的拜了把子,不过史书不屑于记载而已。

  不管是哪种情况,史书不载就已经很说明问题,已经很清晰地表达了正统、主流观念对于这种关系的不屑和轻视。

  朋友相交,贵在知心,非要靠劳什子仪式固化和提醒,其本身已经落于下乘了。

  拜把子的类型很多,且听我一一道来。

  志趣相投型 

中国古人为啥酷爱“拜把子”?扒扒中国人的“结拜现象”

双儿与铁丐吴六奇结拜

  这种人一般要么心机不深,要么出身较低,单纯是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相互之间的友谊等级和权重。这类的例子比较难找,郭啸天、杨铁心算一组,郭靖、老顽童周伯通再算一组,江南七怪算一组,外加上伯牙子期,再想找,很难,至少我很吃力。

  值得一提的两个例子,一是郭靖和杨康的结拜,二是《鹿鼎记》中吴六奇与双儿结拜。

  前者是出于丘处机、杨铁心等长辈们主观而善良的意愿,既是对郭啸天、杨铁心当年“同为男则结为异姓兄弟,同为女则结为异姓姐妹,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妻”的指腹之约的肯定和继承,也是对本种结拜类型的推崇和向往。

  可惜的是,天不遂人愿。两兄弟明明是两种人,硬被捏到一起,只能是貌合神离,最后竟至兵戎相见,不死不休。

  至于吴六奇和双儿,则比较有趣。吴六奇看透韦小宝的花心大萝卜的本质,怕双儿日后受委屈,通过结拜的方式为双儿撑腰。

  无论古今,传说还是现实,这种都类型少之又少,如同姑妄言所举的例子,更多的是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是人们的美好想像,美丽的传说,绝对是拜把子界的一股清流。

  相互利用型

中国古人为啥酷爱“拜把子”?扒扒中国人的“结拜现象”

贾柳楼结拜居然有驸马柴绍

  这种人是希望通过结拜的方式,将所有个体的利益捆在一起,形成小团体乃至集团,各尽所能,各展拳脚,攫取利益内部再分配,从而达到整个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这样的例子则不胜枚举,刘备与关张结义是为了当皇帝,花果山七大圣是为了对抗天廷,至于贾柳楼四十六友、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则是彻头彻尾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了。

  这种组合绝大多数是利益团体,很容易走向对抗社会的道路,从而演变为犯罪团伙,因此上很多朝代的政府都是深恶痛绝的,比如《大清会典》里就有这样的记载,“歃血结拜弟兄者,不分人之多寡,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其止结拜弟兄,无歃血焚表等事者,为首杖一百、徒三年,为从者杖一百”,“凡异姓人结拜弟兄,未曾歃血焚表者,为首杖一百,为从杖八十。”

  防微杜渐之义虽在,矫枉过正之嫌更深。

  姑妄言将桃园结义定义为“互相利用型”,肯定会有不爽的朋友。这些朋友不妨思考一下,当时刘备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小商贩,要钱没钱,要本事没本事,想干大事儿,必须借助外力,而关羽之勇,张飞之财则是他当时最迫切需要的。

  异性结拜型

中国古人为啥酷爱“拜把子”?扒扒中国人的“结拜现象”

梁祝草桥结拜

  终于说到这个类型了。有人曾经说过,在没有血缘的前提下,异性之间不可能有纯洁的友谊,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姑妄言亦是。

  这种结拜无非两种可能,第一,明确告诉对方,你不是我的菜,咱俩没戏,你就别多想了,你顶多算个备胎。相当于给对方发好人卡、安慰奖。杨过与程英、陆无双就是如此。他们三人在困境中相互扶助,二女对杨过暗生情愫,但杨过心里只有小龙女,结拜实属无耐之举。结拜后,程陆二女知道没了可能,甚是失望。

  第二种可能,就是梁祝之间的类型了,属于别有用心、春心萌动型。梁祝结拜时的身份虽然是男子,但其本质却是个女子,早已对梁兄芳心暗许,十八相送一路试探表白,绞尽脑汁,可惜梁兄实在是不解风情,榆木脑袋不开窍,只能通过结拜这种方式固定下与别人不同的关系,然后替小妹提亲,算是曲线救国。

  现代社会也有很多男女,相约成为异姓兄妹,姐弟,其间却是另有玄机,是为了保持一种可能,随时更进一步的可能。

  这两种可能请自行辨别,千万不能弄错了。

  各位看官的记忆里都会记着诸多的结拜案例,属于哪个类型,请自行对号入座。

  结语

  在中国还盛行拜义父、认义子、拜师收徒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如父子”,说得够明白了吧。

  隋朝靠山王杨林、晚唐晋王李克用麾下都有“十三太保”,乱世时武将为了更好地发展,更是喜欢收勇武少年为义子,甚至成立“义儿军”,出现过义儿军指挥使这样的官职。

  唐三藏西行取经,几个助手一律收为徒弟,现代社会的某些行业,也有大量的收徒现象。

  义父子、师徒的本质,与结拜兄弟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血缘的模拟,希望一方或双方能够受更强的约束,更容易管理,让对方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血缘关系的模拟”这句话很有意思,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都会笑。

  为什么会笑?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只要利益足够大,父子相杀、手足相残、姐妹反目比比皆是,早已不再是新闻,又何况是模拟出来的假相?

  很多人都明白这一点,但还是加入到了拜把子、拜干爹、拜师收徒的洪流之中,为何?上述行为虽然有种种弊端,但好处也是实实在在的,因为有了那种关系,就说明你已经融入或即将融入到某个圈子,有资格享受圈子的红利了,至于享受的等级,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看过了此文,如果再有人提出要跟你拜把子,你会如何答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